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政治能否现代化取决于一个问题:“内圣”能否开出“外王”?对此,人们从正反两个方向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那么,是否有第三条道路呢?如果我们回归原始儒家就会发现,道德与政治虽有联系,也分别有其独立的自性,因此儒家“为政以德”的内圣外王之道只是以道德的方式解决政治问题的策略,“内圣”既没有生发“外王”,也没有遮蔽“外王”,而是成全了“外王”。既然内圣外王之道只是一种策略,那么儒家政治的现代化就是一个策略调整的问题,亦即将政治的归于政治,道德的归为道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道德与政治的完全分离,在仁的统摄下,道德与政治从根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中”或“礼”不仅是先秦儒家作为立法的指导原则,也是刑事政策的指导原则。先秦儒家在司法方面也体现了“中”的价值取向,强调司法公正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司法公正是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保障。儒家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人治国方略追求的最高目标即社会和谐。儒家的治国之道追求的是社会和谐,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有效防治犯罪。在犯罪的防治对策上,儒家并不主张单纯诉诸法律手段,而是强调运用经济、政治、道德等多种手段来防治犯罪。  相似文献   

3.
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治主义治国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孔子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孔子的德治主义理论不但具有强烈的伦理政治意义和政治实践精神,而且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为政以德的基本思想特征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阐释:1.德治的内在规定及逻辑展开;2.德治主义之前提设定:君主的道德修养与自觉;3.民本原则:以富民教民为政治归趣;4.德主刑辅:一种宽猛相济的治民方法。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不但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就是对今天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警与以德治警是现代警察管理的两种基本方式。在警察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现实中 ,警察部门强调业务培训和法纪约束多 ,而对德治则重视不够 ,有的甚至把德治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软指标。批判地借鉴和转化儒家哲学关于“中庸之道”、“为政在人”、“为政以德”、“以民为本”、“修己安人”、“正己正人”等伦理思想 ,对于改善和强化以德治警 ,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季氏将伐颛臾 文学知识;《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述孔子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体裁是语录体,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曾整理“六经”,对传播和保存古代文献有重大贡献。 课文内容:主要体现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借对话方式展开驳论,冉有三段话,先报告事实,继而推卸责任,最后为季氏辩护。孔子抓住这三点,破中有立,在反驳中立论。第一段是立论季氏不该攻伐  相似文献   

6.
儒家德治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儒家都很重视德治,并把德治看治国的基本原则.儒家德治思想中既包含了对政治生活崇高性的追求,也包含了政治权力道德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提出的治国理论,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化的产物。“德治”思想重视君主和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注重对人民的道德教化;主张以德选官、实施仁政。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挖掘其现代伦理价值,对我们落实“十六大”报告精神,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一去两千五百多年,然而他的"为政之道"即"德政"思想深远影响了历史政治的发展,不管是名义上,还是实践上,"为政以德"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特征。孔子"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思想是尽人皆知的。孔子"德政"思想重要集中在《论语》中。孔子从政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的一生却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恢复"周礼"。他认为以道德和礼教来治理这个国家才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我们今天也把这种治国方略称为"德政"或者"礼治"。在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今天,"德政"思想对于社会矛盾的缓和,社会管理的有序,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一民本思想的历史意义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法律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民本思想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是对西周初期政治法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历史上来看,儒家对于民本思想的倡导无疑是进步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神本”走向“人本”。夏商的政治法律思想主要体现为神权法思想,巫史文化居统率地位。尤其是商朝,“率民以事神”,①对于国家的政治法律活动,主要也是依据占卜来进行和决定。而商朝的灭亡则使人民发出“天命靡常”②的感慨。商朝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说创新、发展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其需要与时俱进。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江泽民分别从两个“治国”方略教育、“三观”教育、“三个代表”教育和“五种精神”教育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创新,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孟子进一步发扬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推恩于民,实行“仁政”。其仁政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统治者安邦定国的正统思想。这种仁政思想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道德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儒家学说的精髓——人格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干,而其中的人格思想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家的人格思想起于孔孟,成于程朱.在被历代文人奉为政治经典的《大学》篇中,孔子就把人格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人格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治的好坏;人格的修炼,是治国的关键;人格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他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因此,可以说孔子的政治思想的内涵是人格思想,人格思想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一、忽略德育经济功能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把注意力放在德育的政治功能上,强调它的政治作用.在一个历史时期,德育等于政治思想教育,几乎成为人们一致的看法.人们这样去认识它,也这样去理解它、贯彻它.这种观点,有其历史文化、哲学思维方法,以及现实政治原因.第一、历史文化原因,中华民族长达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伦理文化,道德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政治文化,作为道德修养的“克已”、“修身”、“修己”只不过是手段、其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政治文化道德传统,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对封建政治统治,起着巩固和稳定的重要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人们认识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孔、孟儒家学派在政治上是保守的、迂腐的。本文针对这一观点,着重论述了孔、孟儒家学派政治哲学中的权变思想,指出他们的言论中闪耀着政治智慧之光,这是政治思维中辩证法的反映。孔、孟儒家学派的政治权变思想,主要反映在下述几方面,如他们认为,杰出政治家(即“大人”)应当是“识时务、通权变”的;在政治选择上,应当是“有义存焉,无可无不可”(高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为政者“有所不为方可有为”,以及在逆境中,高明的政治家应当是大智若愚的,等等。当然,就是在权变思想中,也反映出了儒家学派政治观上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圣人之治(或圣王之治)是儒家的理想政治。《中庸》认为,圣人必须修己治人,必须使这种修治活动即人道合乎天道;人道做到中和,就合乎天道;诚者自然合乎天道,诚之者通过学习与修养也可转化为诚者。儒家的圣人之治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治。现实中,修己成为圣人并不容易;而即使修己者成为圣人,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使之成为治人者。因此,儒家圣人观作为一种人生修养学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则缺乏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 2 0 0 0年 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以德治国”,并明确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此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分别发表社论 ,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 ,则进一步强调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作为党和国家今后的重要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根本上说 ,“以德治国”是几千年来儒家治国思想的理论精髓 ,中国古代各种思想中尤以儒家对此论述最详也最深入。本文试从《易经》的有关论述中 ,揭示儒家“德…  相似文献   

17.
儒家学派系春秋末年孔丘首创,在先秦是“诸子百家”中之一家。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在思想政治领域逐步取得统治地位。由于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和纲常伦理最适合巩固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因而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奉。儒家政治上主张“仁政”,道德上提倡“礼乐”  相似文献   

18.
扬雄是西汉末年的官员以及著名学者,著有《逐贫赋》、《谏不受单于朝书》、《太玄》、《法言》等作品,其中《太玄》和《法言》集中反映了扬雄的治国政治思想。本文以这两本书为例,分析扬雄的治国政治思想。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论述:扬雄治国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扬雄治国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扬雄治国政治思想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说:“用道德来行使政令,执政者就象北极星一样,呆在那里不动,其它星星都会围绕在它四周,拥戴它。”儒家主张王道德政。所谓为政以德,有两个含义:一是执政者本身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能为老百姓做表率,这样才能服众;二是重教化而不重刑罚,用道德去引导和规范老百姓的言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然则君子之风盛于世,国之大治也。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本篇所论是“为政”,第一章即说“为政以德…  相似文献   

20.
一、依法治国与政治文明的提出。 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论,关于它们之间的对立与争论,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为国以礼”的思想和以法家为代表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从理论上讲,这种“重法”思想和现在的“法治”是根本不同的概念,但它毕竟有法治概念的萌芽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