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类别,其创作理论经历了解构与建构的过程,女作家在解构的同时,进行着曲折的探索与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2.
语言观的颠覆与重建——论法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是针对妇女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女性写作"理论,以激进的态度来颠覆男权语言观对女性的压抑.为此,法国的3位著名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海伦娜·西苏、露西·伊瑞加雷和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分别创立了"女性写作"、"女人腔和女性谱系"和"符号学"来在语言中建构主体.但她们的共同弱点是过分强调女性的生理和语言,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上至90年代后的女性写作正是时下文坛瞩目的焦点,女作家们用私语树起欲望的旗帜,在日趋膨胀的语言中渲泄个人化的体验.事实上,新近热闹非凡,甚至令人有惊天之感的当代女性话语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性写作曲折拓进的历史延续;女性作家日趋成熟的语言技巧以及文本结构亦是女性不断找寻自我后的重新绽放.  相似文献   

4.
作为女性主义批评的重要学派之一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评,是在批判和借鉴弗洛伊德和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该学派所创立的性别理论和“女性写作”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这一学派在否定精神分析学说性别歧视的同时,却又难以摆脱其阴影;在强调女性生理、心理特征时,却忽略了社会经验,因而其成功与困窘并存.  相似文献   

5.
女性作者叙事文本往往具有矛盾的双重属性.就中国现代女性作家而言,其身处时代急剧变迁的进程中,既被时代挟裹着前进,又在被挟裹中有了自我的觉醒,这是中国女性作家小说叙事双重性的重要体现.作为较早建立女性文学自主意识的作家萧红,其作品《生死场》的叙事双重性特征尤为突出.在《生死场》中,表面牵强的革命叙述背后,着力凸显的是女性生命的苦难.《生死场》呈现了女性与乡土的象征性和女性与动物之间的同构性.萧红一方面归附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谋求话语权威;另一方面,她又超越了这一话语,揭示了这一话语对女性命运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6.
基矛社会性别的女性心理劣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是社会文化中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行为方式,基于社会性别下的女性自我意识不强,成就取向较低,自身期望值不高。社会性别的社会建构使新的社会性别建构成为可能,巴特勒提出了“表演性颠覆”这一概念,认为社会性别的行为是表演性的,人们可以通过表演性颠覆来建构新身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由以政治为中心向以经济为中心的转型,新型的社会关系应运而生。处于这一大背景下的中国女性文学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1990年代,新写实主义的日常叙事、以解构为指归的狂欢化写作和个人化的躯体写作,在女性文学的格局中呈三足鼎立之势。  相似文献   

8.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女性,在自我同一性的解构、归属感的丧失、意义感的消解当中,深陷于自我认同焦虑的困境.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缺场中的女性建构了一种新型的自我认同观,这种自我认同观从实践的层面寻求解决女性自我认同危机的路径与方法,从而为塑造现代女性的自我认同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女性写作以鲜明的个体话语方式通过与历史对话,探求女性“自我”生成的基点,揭穿隐蔽在现实背后的历史诡计。女性历史写作的多形态存在,显示了女性写作者与历史对话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五四至新时期女性写作中的主体性变迁呈现为自我发现、自我失落、自我寻找和自我建构的认同过程,这表明女性写作中的自我认同是一个连贯性和永恒性的命题,是对外在奴役的挣脱和主体自由的寻求,其意义在于自我行动的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作家从觉醒的那一刻起,就旗帜鲜明地反叛男权意识阴影笼罩下的女性形象传统,锐意于建立女性自己的话语,颠覆男性话语霸权。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在承袭与反叛的双重变奏中却形成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局面,即它一方面呐喊出了女权主义的声音,一方面又陷入崇尚女性霸权、躯体写作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2.
从冰心开始,"五四"女性作家笔下的爱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冰心所表现的是广义的带有抽象色彩的爱,包括母爱、自然之爱、儿童之爱,她希望通过爱来改变世界;冯沅君笔下的爱则是一种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对母亲的爱与情人的爱的两难选择;而到了丁玲,爱则还原为两性之间的爱,而这种爱又失去了早期女性文学中作为信仰的这种神圣意义,而变得真实,而且也表现了对爱的质疑.从爱的话语的演变可以清晰地看到"五四"女性作家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焦艳  龚岱辰 《工会论坛》2014,(6):109-112
90年代的女性文学是在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及中国女性意识崛起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个人化的写作方式。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以女性的独特视角,通过近似自传的写作方式书写女性意识,抵抗男权话语。本文以陈染、林白为例,从女性文学自传性的真实私人生活的描写、忽视时代背景以及关注个体生命意识三个方面探讨女性写作的个人化倾向的表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女性个人化写作的意义及局限。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个性解放启蒙思潮的推动,女性创作群体的创作趋向自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女性对文学创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且因地域相近或是有亲缘关系等原因,不少女性已开始聚会或者结社,进行创作交流;二是女性开始自觉为自己和其他女性的作品结集和刻印.但由于时代和自身的限制,这些女性的创作并没有达到完全的自觉.  相似文献   

15.
池莉从质疑"母亲神话"、探寻女性成长历程、发掘男权中心文化对人格的异化、对两性世界关系的审视等几个方面出发,对女性主义文学创作进行了思索和表达.她的作品对女性主义内蕴的表达呈现出温和的、大众化的创作基调.  相似文献   

16.
多方的理论证明生命个体一来到世上就具备接受一切的能力,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生下来后到五、六岁时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我们的文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女子绝大多数是文盲,自身没有能力教育孩子,可是受过教育的现代妇女在蛊惑人心的女权运动倡导下又不自觉地落入了另一个极端,不知不觉扼杀了天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女性参政已成为台湾各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台湾妇女运动的核心议题。本文分析了台湾妇女参政的历程及现状,剖析了影响台湾妇女参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思潮中的重要流派,它们在推动女性主义运动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者对女性和自然的关系的观点存在很多分歧。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妇女应该拒绝她们的身体以及她们与自然的联系,强调超越女性的他者性,梳理女性主体意识。生态女性主义则认为妇女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的,妇女解放与自然的解放是相互联系的工程,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的统治下对女性与自然的压迫。  相似文献   

19.
Ibuse Masuji and Inoue Mituharu are two active post-war literary writers of Japan and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all because of their works with the theme of Nuclear. Neither of them has experienced the radiation exposure, but respectively created Black Rain and Saikai Nuclear Power Station. These two writers, without suffering the radiation exposure, to some extent, express their beautiful wishes and eagerness for world peace by writing these two works.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写作的技术与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写作时代,我们将不得不直面一个关于写作的基本命题:写作,究竟是单纯的技术性操作,还是需要一定的文化涵养?无论是短信、QQ聊天还是网络文学,要恰如其分地传达自我的情意,体现个性和文化水准,给读者以新鲜感和美感,那就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所能解决的,它与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思维水平、语言修养和创新能力有关。如果写作主体只局限于少量的网络写手,而大多数人只是转发的传播者,以复制他人的作品为能事,那是重新把写作~一独创性的精神劳动——的权利交还给了少数人。真正的大众写作应该是人人都具备写作的基本素养,人人都可以掌握写作的一般技术,人人都能够独立进行个性化的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