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京都议定书》减排协议将于2012年届满。为了制定新的全球减排框架,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气候变化大会,各国政要和工商领袖会聚一堂,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息:在关乎人类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上,世界各国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只能走发展低碳经济,通力减排,构建和谐生产力的道路。这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2.
1997年12月,经过旷日持久的艰苦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终于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议定书第一次为发达国家规定了明确且具有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议定书终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世界各国环保人士认为,议定书的生效是国际环境保护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但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表明,在2020年前,京都机制对稳定二氧化碳浓度所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3.
极端天气的频发,使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倍加关注,<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机制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旨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碳交易也逐渐活跃起来,如日初生.①世行预计2008年至2012年之间,碳交易市场交易规模可达到每年6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际海运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逐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海事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授权下进行了包括立法在内的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对国际海事组织构建的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减排法律框架进行厘清的基础上,就其框架中体现出的"不优惠待遇"原则及相关的减排机制进行分析,认为相关制度还有待调整以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环境问题无疑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整个世界经济转型也是以环境为中心。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还面临很多发展的困难,但仍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大力发展核能;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将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一时间,气候变化、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等成为媒体的热门话题。无论是绿色中国、气候变化峰会的目标也好;还是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措施也罢,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目标:为了人的发展。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刻不容缓。人人享有优美良好的环境,受害者得到充分有效的补偿,既是上述远大目标实现的基础起点,也是近期目标。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以小见大。本刊刊发一组专题文章以呼吁社会各界对此领域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很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认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意味着生产成本的提高,从而降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下,企业可以将减排转变成为一种盈利机会,并拓展新的市场机遇。首先,发达国家的碳减排成本较高。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为减排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无限商机。其次,利用我国在全球碳减排方面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参与世界碳金融市场的模式和盈利机会。  相似文献   

7.
《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是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项目合作的机制,目的是协助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公约最终目标的实现,并协助发达国家缔约方实现遵守其量化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清洁发展机制给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我国在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过程中,应注意交易价格、碳泄漏、法制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自1992年国际气候谈判启动以来,国际社会就围绕CO2减排议题展开了激烈的博弈。在京都谈判和后京都谈判两个阶段,中国积极开展多边气候外交,为推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做出了突出贡献。面对越来越重的减排压力,中国应根据新形势调整国际气候谈判立场和策略,维护和拓展本国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公约中明确规定,全球各个国家均应承担节能减排的责任。其中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承担着绝对减排的责任。然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于本应承担的国际责任一直持消极态度,以各种理由阻碍公约的切实履行。特别是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举动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治理模式以及局面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立场与态度己受到许多国家、地区、组织的批评和指责。我们认为,美国应该拿出诚意,制定合理减排目标,并做出承诺,积极履行国际碳减排责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后京都时代的即将来临,有关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效应的法律与政策呈现出新的趋势:能源立法的后京都化、低碳化、政策性和以及气候变化国际立法的多元化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关这方面国际立法的主要特征。把握能源立法的这些特征,将对我国能源立法有所启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必须考虑世界利益的多局化、多方利益的平衡和国际立法主体的多元化等因素,这样才能确定好我国能源立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和国际竞争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探讨和分析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原则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是当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的紧迫性以及当前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中国作为引领者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势在必行。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引领者中国应当为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提供"中国方案":第一,立足中国国情这一基点引领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第二,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第三,明确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负责任国家的三种身份引领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第四,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球气候变化应对。  相似文献   

13.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哥本哈根协议》,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始终未懈,但成效有限。在此过程中,各主要发达国家在国内也做了积极探索,许多方面值得中国借鉴。随着"后京都时代"的即将来临,中国作为世界排放大国必须切实减排。为此,一方面需加强减排国际合作,认真履行国际义务和减排承诺,另一方面应依法合理地推动发达国家履行减排义务,共促减排目标实现,同时对碳关税等新型贸易壁垒可能对我国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和损害也应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4.
西方发达国家早期的工业革命,因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对生态环境安全和能源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加强节能减排立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遂成为其早期经济发展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西方发达国家长期的节能减排立法实践,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我国在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应加强节能减排法律体系化建设,强化以经济刺激为基础的法律制度的构建和运用,注重节能减排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市场方法是减缓气候变化、降低减排成本的重要手段。继《京都议定书》灵活履约机制之后,《巴黎协定》第六条提供了减缓成果国际转让机制(ITMOs)和可持续减缓机制(SMM)两种碳市场机制,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很容易导致环境完整性风险。从理论层面看,影响环境完整性的因素主要有转让单位的质量、国家自主贡献(NDCs)的多样性与力度、国际转让的稳健核算等。对此,未来国际气候谈判中针对《巴黎协定》碳市场机制的实施,应从完善国际报告和审查制度、设定资格标准以及完善相应调整等方面来确保环境完整性。同时,我国在国内碳市场建设中,也需要不断强化碳市场制度体系与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碳交易实施的环境效果,为有效衔接《巴黎协定》下国际碳市场进行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绿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化诱发的绿色工业革命对中国而言既是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大的机遇。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自然国情来看,中国的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必选之路。2050年中国现代化的实质是绿色现代化。应当走出中国自己的绿色发展和节能减排的三步走战略。结合十二五规划来看,其创新性的定位即是绿色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业已形成,中国日渐成为全球气候治理引领者的大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理应成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此,浙江必须持续推进产业、能源和运输等领域的结构性减排,实现高质量碳达峰;采取超常规措施挖掘自然碳汇和人工碳汇潜力,尽早谋划碳中和实现路径;完善碳排放权和碳汇交易机制;建立健全气候治理的领导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为争创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窗口”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减缓”(Mitigation)和“适应”(Adaptation)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条基本路径。在后京都时代,沿着巴厘岛路线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体系下关于适应议题的全球谈判和合作值得重视和期待。但同时,建立或者整合国家适应机制也是必然趋势。在发展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适应投入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困扰。建立合理有效的适应性资金机制将是中国建立国家适应机制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外交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英 《外交评论》2009,26(6):30-45
气候外交是各类国际行为主体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所采取的一种全球治理行动。随着全球气候危机的不断加剧,气候变化问题逐渐进入国际外交议事日程,成为国家和国际社会之间博弈的新焦点。不同于其他外交活动,全球气候外交有其自身的成因和特点。当前的全球气候外交面临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信任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和权力之争以及谈判和执行的“双重难题”等因素的制约。全球气候外交及其困境要求国际社会重新审视国家、国际组织和其他行为体的权限与责任,积极进行多边主义合作基础上的共同治理,寻求积极、有效的全球共治范式。作为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利益攸关方,中国应当积极开展气候外交,力争应有的国际气候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与前任总统小布什相比,奥巴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较为积极,随着他的上台,美国的气候立场发生了明显转向。奥巴马政府气候变化政策主要包括国内的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政策,以及在对外关系上的气候外交政策。其特点可概括为:集环境、能源和经济于一体的指导思想,注重合作的外交理念以及气候外交手段的柔性化。但究其政策本质,仍是服务美国的国家利益,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