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97年侦审体制改革后,预审制度规则体系出现重大调整伴随预审名称、组织、工作程序、具体职能的变化,预审运行机制也发生了显著改变:预审原来承担的大部分侦查职责被归还于侦查人员,而以审查、核实侦查案卷证据、批准、决定报请逮捕、移送起诉为主要内容。但在目前行政化的侦查体制框架下,预审权力位于阶梯式权力结构的基层,预审程序也更加封闭,甚至被法制部门的行政性审批所同化作为一种内部监督机制,现行预审与现代预审制度着重防范、控制强大的侦查权过于自由裁量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而这是我国预审制度完成现代化转型必须面对和克服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预审改革的现实走向,要从其现状和公检法司的整体功能调整去考察,成立相对独立设置的预审机关。在司法审查中,预审可排除非法证据,批准刑事强制措施。在组织证据中,预审可通过退侦补侦,引导侦查完善证据,提高侦破效率。在预审结案后,或撤销案件,或移送处理,或终止诉讼;符合起诉条件的,可程序分流,或附条件不起诉,或刑事和解等,落实从宽政策,促使经济诉讼。这就应使预审具有中立性,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都能有聘请律师、从事取证和用证以及同步参与诉讼的权利。这样,提起公诉后,才能很快与审判对接起来,抓住案件要害,充分使用证据,经受庭审的检验,从而实质性地提升案件质量,提高审判效益。  相似文献   

3.
随着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彰显,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也日益突出。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具有案件类型集中、犯罪证据难以取得、跨国跨境犯罪增多、犯罪嫌疑人侥幸心理明显等特点。预审人员应当以此类案件的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等内容为预审重点,并从精心组织预审人员、灵活运用讯问策略、全面收集犯罪证据以及深挖犯罪、扩大战果等方面做好预审对策工作。  相似文献   

4.
试论检察机关预审的地位和任务丁慕英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90条规定:“公安机关经过侦查,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案件,应当进行预审,对收集、调取的证据材料予以核实。”预审,作为刑事诉讼活动,已被我国法律得到首次确认为一道工序。该刑事诉讼法的“侦查”一章...  相似文献   

5.
以侦、勘、审的侦查实践为导向,构建以刑事技术证据体系、言词证据体系、外围调查取得时空证据体系为组成部分的证据系统。通过相对孤立系统方法的研究论述三大体系独立的角色发挥及局限性,通过对三者间相互影响及相互影响的综合效果研究,论述三者系统性的互相印证和对时、空、人、事、物要素的拼接组合以重建犯罪行为。以明确侦查取证中刑事技术部门、预审部门、外围调查部门各自的工作目标、责任及与其他部门的配合的思路,有组织的形成证据系统,可靠定案和对接诉讼。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法系、不同的视角和向度的规定性构成了多元性的预审制度现象及概念体系。预审本质上是一种对案件追诉过程中国家权力运作正当性情况的评断、处理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中立机关对追诉机关为实现追诉目的而收集的证据的实质性审查,主要功能在于制约追诉权及筛选分流案件。预审建立的基础是追诉权与审判权的分工,始于传统弹劾式刑事诉讼向近代刑事诉讼转变的过程中,现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重要诉讼制度之一。  相似文献   

7.
疑难案件,是预审工作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疑难案件在预审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取证困难、讯问困难、案件定性困难和结案困难等四个方面。预审过程中的疑难案件,既有可能是由于前期侦查工作存在失误所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后期预审工作存在失误所导致的。针对疑难案件,应当从加强组织领导、分析犯罪嫌疑人口供真伪、拓宽证据来源、抓好讯问工作和羁押工作等五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一、公安机关侦查工作和预审工作在衔接和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危害(一)目前,有的侦查部门交付的案件不符合预审部门受案条件和标准,硬交付预审部门,预审部门不受理,让其补充侦查。有的侦查部门不满意,不愿补充侦查,或找领导出面协商,使预审部门勉强受害。由于预审部门人手少,或对案情不能熟悉,加上有些案件由于时过境迁,失去继续收集证据的条件,致使有些案件无法结案,影响对犯罪嫌疑人的处理。(二)我国刑事诉讼法之所以规定办理刑事案件要经过侦查和预审两个阶段,其目的就在于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确保办案质量,防止放…  相似文献   

9.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预审取证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侦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必须针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构成特征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证据特征属性,采取综合取证的策略措施,同时注重整案个案证据相互印证和证据材料转化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预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揭露、证实、惩罚打击犯罪,确保无罪人不受刑事追究,实现不枉不纵,其办案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起诉、审判工作的成败,而决定办案质量的关键,从一定意义上取决于预审人员能否全面、客观、公正地收集运用证据。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科学证据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而由于缺少完善的证据体系,侦查人员对科学证据的审查认定,主要限于其相关性,即审查是否具有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能力,是否真实可靠,而对于其可釆性,即是否具有证据资格的审查,则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仅限于对鉴定意见形式要件的审查;第二,对其所依据的认证理由不予公开。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排除和瑕疵证据补正都作了明确规定,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立的欣喜之余不免产生担心:瑕疵证据的过度补正会冲击非法证据的正当排除。一直以来,我国司法实践中就存在对瑕疵证据的补正,不过由于法律没有规定,不免具有随意性。考虑到美国也存在瑕疵证据,只不过通过预审等程序予以转化,因此可以为我国的瑕疵证据补正和合理解释构建提供借鉴,以防止瑕疵证据的过度补正。  相似文献   

13.
1997年"侦审合一"改革,使得在我国具有60余年历史的预审机构及制度的实际消亡是不争的事实。在改革是否有悖立法宗旨等的巨大争议中,侦审合一改革已历时十年。侦审改革使我们对预审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学术研究跟着行政命令走的学术现象进行反思。"预审"的出现是人类法律制度史上的一个进步,在我国重新修订刑事诉讼法的关键时刻,山东高密"预审法官"试验和学者谏言值得关注。当前,公安学和预审学界应当深入研究我国预审制度的重构这一重大话题。  相似文献   

14.
电子证据作为证据使用,在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均没有异议。但是,电子证据在证据法律体系中是否具有独立的法律定位,这在立法上以及审判实践中均有矛盾。本文试图从电子证据的特点、法律地位等方面入手探索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不开示不得出示、对等、权利自治等原则为基础的刑事证据开示的以对抗式审判为视角的正当程序的逻辑推演是:刑事证据开示必要性的前提是被告人不认罪而需要进行证据调查;正当的开示过程是法官主持双方开示;发现新证据出现隐藏证据应启动特别开示程序。刑事证据开示程序简化的主要内容,一是刑事证据开示与法官预审结合运用,二是自行开示法官验收。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框架内进行刑事证据开示,可以参照上述开示基本模式进行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16.
如何加强对侦查权力的内部监督,科学配置侦查权力,是深化公安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江油市公安局推行的法制部门承担部分预审职能的新模式,从组织体系、职责任务、预审程序、预审方式、责任与考核五个方面对侦查、法制、预审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定位。从公正和效率两个维度进行评价,该局推行的法制部门承担部分预审职能的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还需要从允许律师参与、扩大预审范围、完善责任考核等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谓刑事疑难案件,特指预审部门受理的由于诸种原因导致证据不足,事实不清,定罪缺乏证据,否罪又不能排除嫌疑的案件。造成这类案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被告人心存侥幸、抗审拒供则是其重要原因。因此,认真研究疑难案件被告人的侥幸心理及其矫正具有重要意义。 预审中被告人的侥幸心理,是指有罪被告人不顾自身有罪的客观事实,主观自信能够逃避罪责的  相似文献   

18.
所谓证人,是指知道案件真实情况并有义务向政法机关如实陈述的人。证人具有法律特定性,不能更换或代替。证人证言是重要的刑事诉讼证据之一,它是揭露、证实犯罪的依据。笔者在预审办案中接触到部分证人,他们受诸因素影响拒绝作证,导致案难定、证难取、刑难判,严重地影响了刑事案件预审、起诉和审判工作。证人拒证是复杂心理活动的集中反映,但又是可以认识和矫正的。1988年至1992年,湖北省南漳县公安局在预审办案中遇到116名  相似文献   

19.
电子证据时间鉴定是判断电子证据所记录时间信息是否受到篡改的一种专门性活动。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其科学性颇有疑问。信息转移原理和信息系统理论认为,篡改电子证据的时间必然会引发信息转移现象,必然会破坏其时间体系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0.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更加强调证据裁判和直接言词原则,对侦查取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公安机关近年来发现、获取、解读刑事证据的能力逐渐提高,取证的规范化程度也有较大提升,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公安机关应将刑事案件的证据审查纳入执法管理范畴,尽快制定、完善刑事证据收集工作指引,建立以办案部门主责的证据审查责任制,充分发挥法制、预审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新型侦检关系和侦辩关系,从执法源头和办案过程的不同环节强化证据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用作定案根据的证据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有效提升刑事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