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土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历史上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故而对其古代生活的情况没有任何记录。汉文献虽有记载,但散乱零星,很不系统,且多失实。先秦汉文献中,对于土家族先民的称谓较多,被称为“廪君种”、“板蛮”等。此后,又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酉酉蛮”、“嵝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酉阳蛮”等。直到宋代和宋代以后的史书,才把居住在今湘鄂川黔接壤地带的土家族先民称做“土人”、“土丁”、“土蛮”、“土民”等,使之成为这个地区有别于其他族类的民族。正是由于史书记载的混乱,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毕际卡”,其本意一说是“本地人”的意思,一说“毕兹卡”是古代“伏羲”、“鼻息”(古羌戎的一支)的转音。土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别称,殷周时称为“巴人”、“彭人”,春秋战国时称为“板盾蛮”,秦汉时期称为“武陵蛮”,  相似文献   

3.
苗族的族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苗族的族名称谓有所不同。尧、舜时期 ,“三苗”部南迁 ,这部分苗族先民即有“南蛮”的别称。到商、周两代仍沿用“苗”的族称 ,但对“南蛮”中最强盛的部分则专称“荆蛮”。汉代以后 ,称为“武陵蛮”。在“武陵蛮”内 ,又按不同地区而有“澧中蛮”、“零阳蛮”、“氵娄中蛮”等若干称呼。从东汉起又开始将“武陵蛮”称为“五溪蛮”。唐、宋以后 ,苗族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 ,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由于苗族影响较大 ,元、明、清时期人们常将与轩族毗邻而居的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称呼为“夷苗”、…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是祖国中南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人口约有二百八十多万(一九八二年),自称为“华兹卡”(“本地人”的意思)。 “据文献记载:(史记》中称为‘西南夷’。《后汉书》称为‘武陵蛮’,《宋书》及《称为‘荆州蛮’,在北宋、南宋的史书中曾先后出现过‘土兵’、‘士丁’、’‘土人’、‘土军’等称呼。‘土家’这个称呼是汉族和其他民族进入土家地区后逐步形成的。后经世代相传,也就成了习惯的称谓,因此,解放后,被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承认为单一  相似文献   

5.
唐崖覃氏源流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平 《贵州民族研究》2001,21(3):133-139
本文提出,湖北咸丰境内唐崖土司的覃氏,是当地土家族吸收元代中期由铁木乃耳后裔率领的一支蒙古族逐步演变而来,与鄂西土著覃氏同源异流,在民族源流上有远源和近源之分:其远源是从廪君蛮“五姓”之一“ ”姓演变而来的土家族强宗大姓“覃” 氏;近源是元代中期铁木乃耳后裔率领的一支蒙古族。文章从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口碑资料着手,通过语言、墓碑、谱系及风俗习惯等角度,着重阐述唐崖覃氏的民族源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研究唐崖覃氏的民族源流,对认识土家族民族源流的多元性和鄂西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具有以管窥豹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族源研究综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40多年的土家族族源研究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分别列出了巴人说、氐羌说、土著先民说、濮人说、江西迁来说、乌蛮说、东夷说、蛮蜒说、人说、毕方兹方说、多元说的主要依据。在对各种学说作比较分析后,提出了土家族的两大源头是巴人和濮人的观点。文章还就土家族族源研究中应注意的源与流的问题、地缘问题、语言问题、考古资料运用问题、民族调查问题、多元文化的表象问题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7.
唐代云南诸民族中茫蛮部落的族属问题,目前有两种意见:一、认为是傣族先民;二、认为是崩龙族先民。近来桑耀华同志撰文对第二种意见进行了阐述,认为茫蛮部落是南亚语系佤、布朗、崩龙等族的先民,(以下简称桑文)笔者通过对有关史料的研究,认为桑文的观点值得商榷。要弄清茫蛮部落的族属,首先必须研究蛮书所记“开南杂种”的族属及其与茫蛮部落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桑文根据《元史·地理志》中“威远州(古开南地之一部分),其川有六,昔朴、和泥二蛮所居……其后为金齿白夷酋阿只步夺其地”的记载,断定《蛮书》所记“开南杂种”的民族成分是“濮”、“和泥”、“洛”,不包括“白  相似文献   

8.
勤劳勇敢的水族,是唐代从百越族群中发展而成的一个古老民族。唐宋时期的中央王朝,便在水族聚居的今广西环江一带设置以水族族称命名的羁縻州县:抚水县、抚水州。水族因之被称为“抚水蛮”。《宋史·蛮夷传》载,抚水蛮“夹龙江以居”。龙江是都柳江支流,发源于今之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经周覃,转荔波,流入广西河池、环江、宜山、柳城等地。可见,水族至少在唐宋时期,即以环江为中心,散居于龙江流域的黔桂两省区毗邻地。经官兵多次“进剿”,大中祥符9年(公元1016年),改抚水州为安化州、抚水县为归  相似文献   

9.
覃世进 《当代广西》2008,(16):34-34
壮族原为僮族,1965年改为壮族。僮族世居岭南,在古代汉文文献中相继被称为“西瓯”、“骆越”、“乌浒”、“俚”、“僚”等,宋代开始称“僮”。僮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支系繁杂,各种自称达数十种。1949年后,经过深入调查和进行民族识别,人民政府把广西及广东、云南等地自称“布僮”、“布土”、“布侬”、“布泰”、“布沙”、“布陇”、“布衣”、“布越”、“布寮”、“布雅依”、“布曼”等等的人们统一称为僮族。僮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方块壮字),有独具特色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保存了显著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土家语中“巴”音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语言中经常有“巴”音节出现,有的专家把它作为土家族是巴人后裔的佐证之一。中央民族学院已故的潘光旦教授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中,认为古代巴人活动区域内有些地名、人名或族名是土家族自称“比兹”的对音或转音;一些巴音节的词汇仍保持在今日的土家语中。近年来有些专著也沿袭其说:“土家族地区还保留着不少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族体形成,从50年代起一直是土家学研究者研究的热门论题,至今仍众说纷纭,讨论颇多,定论较少。本文就此对历年学者的关于土家族族体成分、族体形成时期、古代社会性质和分期、形成时期的聚居地域以及“土家”称谓等问题的探讨进行了综述,并对有关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2.
纳西族是我国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四川与云南相邻,因而四川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川滇交界的盐源、木里、盐边、巴塘等县和攀枝花市邻。根据最近一次人口普杳,四川的纳西族有8542人。纳西族属古羌系的“越西羌”、“牦牛夷”。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个方言区,西部方言区自称“纳西”,东部方言区自称“纳日”,历史上也被称为“么些”、“摩梭”。纳西族文字曾经有两种:一种是象形文字“东巴文”,一种是音节文字“格巴文”。四川的纳西族是明朝时从云南迁入并定居的,至今我省还有一个纳西族乡。我省的纳西族主要…  相似文献   

13.
水族的族称     
水族自称“睢”(sui~3),汉字音译为“水”。“睢”,在水语中与“篦子”同音,具有“疏通顺理”的含义。 民间相传,水族由三大支系组成。即“睢闽”(sui~2mi?~6)、“睢干”(sui~3kam~1)、“睢柳”(sui~2liu~3)。“睢闽”主要指居住在都匀王司地区的水族;“睢柳”主要是指居住在三都、荔波、独山、榕江等县聚居区和散居地区的水族;“睢干”主要是指居住在三都水族自治县阳安、阳乐一带的水族。 在中国古代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溪洞之民”、“蛮”、“僚”、“苗”等。  相似文献   

14.
彝族的族称     
秦汉时期 ,彝族先民被称为“昆明”、“叟”和“A”等。《华阳志·南中志》说 :“夷人大种曰‘昆’ ,小种曰‘叟’”。昆明当时主要分布在东起滇池一带 ,西至澜沧江流域的广泛地区。“昆明”是西南夷中势力强盛人数众多的族体 ,因而被称为“大种” ,乃是包括今彝语支诸民族的共同称谓。西汉后 ,“昆明”作为族称不再普遍使用 ,但直至唐宋时 ,“昆明”作为族称仍在贵州彝族中保留着。《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载 :“昆明 ,在黔川西南三千里外 ,地产羊马 ,其人椎髻、跣足、披毡 ,其首领披虎皮。……其首领号昆明大鬼主罗殿王、普露静王九部落 ,…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先秦时期,华夏统治者往往将公布于祖国周边地区的其他民族称为“夷、蛮、戎、狄”,有时也将其中的某一称谓与方位概念联系起来,如“东夷”、“西戎”、“北狄”之类。不过,当时不但尚未形成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系统观念,而且就是某一称谓与具体方位的联系也不固定。如《孟子·离娄》既称舜为“东夷之人”,又称周文王姬昌为“西夷之人”,又如《诗·小雅·出车》虽将西方的民族称为“西戎”,但《书·仲虺之诰》又将其称为“西夷”,至于“蛮”在先秦文献中,从未见将其与“南”联系一起,而称“南蛮”之例。可见,当时所谓夷,蛮,戎,狄,都只不过是中原华夏统治者对周边其他民族的泛称而已。只是到了秦汉以来,为适应封建大统一需要,才将夷,蛮、戎。狄与东,南、西、北的具体方位联系起来,逐步形成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系统观念,使这些称谓具有具体的方位性含意,而且这些称谓也逐步被赋予了歧视、侮辱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王献军  苏丽萍 《新东方》2009,(11):24-26
黎族自称为“赛”,而在古代的汉文典籍中,则有“骆越”“里”“蛮”“俚”“僚”等各种称谓。唐代后期,“黎”这一族称开始出现。到了宋代,“黎”这一族称固定了下来,成为海南岛上黎族专用的名称,其他称谓基本上不再使用。  相似文献   

17.
清人图录中的土家族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以前他们的形像究竟如何,乃是学术界以及土家族人士所关心的一个问题。 1986年5—6月,笔者应邀赴美国作学术访问,在波士顿哈佛大学附设的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中,承该馆善本书室主任戴廉(Sidneg L·Tai)先生以珍藏的清代《百苗图》一册见示,其中有贵州沿河司所属“冉家蛮”绘图一张,当系当时反映土家族的一张图画。1990年初,台湾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张中复先生又以《谢遂〈职贡图〉满文图说校注》一书相赠,其中又有一张“永顺保靖等处土人”绘图一张,亦为反映当时土家族生产与生活的一张图画。今就此二图略加考证,以说明清初土家族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国内民族史专家皆认定“茫蛮”为傣族先民。论者多到过傣族地区,或在那里长期工作生活过,或到那里进行过短期社会历史调查。著文除征引文献记载外,也结合傣族社会历史实际,看起来振振有词,很有些根据,颇有些道理。然近年有人根据亲身实地调查材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茫蛮”为佤、布朗和德昂等族先民。说者亦引经据典,也多结合佤、布朗和德昂族社会历史实际。于是,我国民族史学界遂出现了“茫蛮”名实之争。本文拟对这两种说法作初步的归纳和辨识,以推动和促进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潘光旦教授在《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四辑上发表《湘西北“土家”与古代巴人》(以下简称《湘西北》)一文之后,在土家族族源研究上,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影响至深且远。潘教授为土家族呕心沥血,写出了辉煌大著,这种精神是值得敬佩的。特别是他因土家族问题错划为右派,受到拆磨,我们土家族人民应当怀念他,感激他。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潘教授提出的某些论点,确有一些偏颇和不当之处,本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  相似文献   

20.
三苗、荆蛮与瑶族来源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材料相结合之下,作为三苗文化遗存的长江中游史前考古学文化,应是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各古代部族在远古时期的文化遗留。商周时期荆蛮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与■、越、巴、卢戎等族的交错杂处中,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孕育形成新的古代民族族群,这些族群在秦汉以后被史籍按分布地城称为长沙蛮、武陵蛮等.并最终从中分化出莫徭。瑶族的民族来源和文化渊源由此有了比较明确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