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特定的认知范式密切相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其实就是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与后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之争.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认知范式的核心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同源共祖",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类与自然万物是同母所生或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是亲密的亲人和伙伴,人类与自然都不是世界的中心,真正的中心是超越和凌驾于人类和自然之上的、冥冥之中主宰人类和自然命运的一种神秘而又无处不在的"力量",其化身便是用现代汉语话语系统表述的"神灵".因而.这些少数民族不是"实体中心论"者(即人类与自然都不是中心),而是"虚体中心论"者(即左右和决定人类与自然的"第三方力量"是中心).这种生态哲学观采用的是"一分为三"的思维方法,蕴含着独特而非凡的科学智慧和哲学智慧,为我们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从"实体中心论"走向"虚体(非实体)中心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从四重维度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社会观,即"社会是一个分化生成的历史演进程","社会是人的本质力量展现的场域","社会是生活整体结构性存在的关系范畴"以及"社会是以生产劳动的经济领域为基础的整体结构性解放",呈现马克思此时的"社会观"所蕴含的历史性、主体性、关系性特质和人类解放的价值立场;由此,从唯物辩证性批判思维、历史性思维和未来性思维以及结构性思维等视角启思其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和美好生活逐步生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在社会环境和执政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立足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执政党,必须遵循执政规律,增强执政意识,形成以巩固执政地位为目标,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核心,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执政党建设新思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整体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4.
任何执政党都面临着如何畅通与民众的联系,以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增强执政合法性的问题."经同意而统治"、"围绕竞选搞党建"是西方执政党联系民众的基本逻辑和主要机制,中国执政党联系民众的逻辑则是先锋队和群众路线理论,而它联系民众的机制则是多元且变化的.如何避免执政党成为"半国家的机构",从而弱化党与民众的联系,是一个有待进...  相似文献   

5.
驻村帮扶是中国特色的扶贫治理机制。基于结构洞理论视角,鄂西L镇个案研究表明:驻村帮扶之所以有效在于驻村工作队填补了政府与贫困村、弱势农户之间的"结构洞",即驻村工作队实现了贫困村与上级政府之间、派出单位与村集体和乡村社会之间的双重联结,其功能是充实乡村组织力量、加快信息交流和资源传递;驻村工作队的治理行动兼具科层化与反科层化的双轨性。作为政府派出的任务型组织,驻村工作队依靠自上而下的科层化治理,提高政策执行力。同时,自下而上的反科层化治理是驻村工作队嵌入乡村的需要,依靠群众路线达到获取民意、情感动员并整合资源的目的。历史地看,驻村帮扶是新时代乡村治理形态由悬浮型转向嵌入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义务本位是人类身份法时代和机械团结社会的法律本位,形成了外部力量为主的法律运行动力机制。权利本位是人类契约法时代和有机团结社会的法律本位,形成了内部力量为主的法律运行动力机制。社会本位实现了个人本位为主、团体本位为辅的有机结合,既考虑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更注重对个人合理需要的肯定、保护和满足,形成了内部力量为主、外部力量为辅的法律运行动力机制。西方法律社会化的动力较足,保证了法律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遵从,最终使之走上了现代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7.
正1.何毅亭: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不是说党要"包打天下""取代一切"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不是说党要"包打天下",事无巨细什么都去管;党领导一切,并不是"取代一切",也不是从中央到地方乃至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上下左右一般粗"。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党的全面领导时多次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管方向、管政策、管原则、管干部,发挥把方向、谋大局、  相似文献   

8.
《新东方》2020,(1)
越南共产党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加强反腐建设,以道德的力量反腐,以制度的力量反腐,以社会的力量反腐,构建了长期执政的基础;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牢执政党的组织基础。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共产党为建设一个纯洁强大的政党,在各方面积极努力,大胆探索,对我们当前加强纯洁性建设、建设一个团结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晖 《湖湘论坛》2007,20(5):16-17
执政党群众基础研究是执政党执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就是除了执政党的党员以外的人民大众,是党外的人民群众,既包括工人,也包括农民、知识分子、私营企业主等阶层.其次,执政党的群众基础本质就是党群关系,从执政党这个角度来看就是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从群众这个角度而言就是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和认同.因此既包括党所代表和依靠的广泛的社会力量,也包括这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和认同,两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群众基础的性质就是执政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1、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转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认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而党也从前28年的革命党变为现已执政55年的执政党。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坐江山的重要法宝;它反映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是迎接时代挑战、实现小康目标的保证。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重温"两个务必",是我们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的重要教材。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探索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吉利 《前沿》2006,4(12):18-2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重大举措。探索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至关重要。文章首先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论述了探索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的前提:认识和处理好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执政党执政规律这些普遍性、一般性规律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具体规律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然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主客体关系原理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指导、环境、根本、目的、方式、要求等方面揭示了执政主体与一系列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给执政党的执执政带来了新挑战.统揽全局,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杜会矛盾,加强社会整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文化领导权是执政党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探索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与社会整合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构建"党员主体本位",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础,是保障党的团结的基石,是增强党的活力的源泉,是推动社会民主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对于树立"党员主体本位"理念,破除我们党内事实上存在的"官本位"思想的严重影响和危害,以发展党内民主,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社会观变革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亟须解决的重大前沿问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过程中存在抽象化、实体化和传统化三种不同类型的社会观。抽象化的社会观忽视了鲜活的、具体的社会实践,实体化的社会观未能关照到人们现实的个人的生存状态,传统化的社会观难以把握充满开放性、流动性的现代社会。最终的结果是,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两极对立式的"割裂感"与"疏离化",难以真正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应有的合理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亟须社会观变革,呼唤一种全新的社会观,它以具体的、历史的思维方式看待社会,消除个人与社会的两极对立,同时能够反映现代社会流动性、开放性、公共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社会整合视野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整合是执政党的基本功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在转型期,执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面临巨大挑战。面对挑战,执政党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寻求适当的路径转换,实现整合方式的变革,以此提高党的利益整合、组织整合、价值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走向"有闲社会","休闲伦理"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休闲伦理内在包含"休闲的伦理"和"伦理的休闲"两个维度,"休闲的伦理"是指休闲行为的内在依持,而"伦理的休闲"则是符合伦理的休闲行为,两者辩证统一于具体的休闲行为。当前,休闲伦理要注重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向,即从"休闲的伦理"走向"伦理的休闲",具体在休闲行为中要注重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人与自身的关系,达到精神生态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生态和谐,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自然生态和谐,三者共同推动人类走向"休闲和谐"。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在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过渡至"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心路。作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毛泽东在"大跃进"前后的生态意识是"向自然开战"──人作为绝对主体而征服自然、造福自身──的思想。它具体表现为:在本体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多力量大"之发展生产力的构思;在认识论意义上,单向度的"积极平衡"之发展经济的思路;在价值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类利益视角之"改天换地"精神。这种生态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对新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促使毛泽东经过实践检验而扬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改择马克思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这具体反映在毛泽东的思维上:在本体论意义上,中国应该确立人口规模与"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协调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在认识论意义上,认知与实践要做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在价值观意义上,改造自然的活动应做到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双赢。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为以后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前提。  相似文献   

19.
国家来源于社会,社会决定国家,在近代,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化导致了代议制民主制的产生;政党是顺应民主政治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国家与社会联系的中介和渠道。深刻认识这三大主体力量的界限与关系,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无论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是社会主义的政党。多党合作制度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8个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既不是多党制,也不是一党制。一党制缺乏公平和民主;多党制各种社会力量不集中,反对党与执政党互相拆台,社会不稳定。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则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多党合作制度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需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执政。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与共产党长期合作共事,共同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