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但短时间内人员的高度集中和流动也容易引起交通堵塞、拥挤、踩踏以及遭受恐怖袭击等方面的公共安全风险。为此,应当通过规范评估主体、标准、程序以及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等途径完善我国大型群众性活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2.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的娱乐方式日益丰富,人们对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参与热情增高。大型群众性活动具有人群密集且构成复杂、活动类型繁多且影响广泛、多种因素综合且不易控制等特点。安全风险评估作为大型群众性活动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减少和避免大型群众性活动中发生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要坚持以人为本、客观全面、科学性、实现效能等原则。同时,安全风险评估主体应根据不同活动类型,合理确定安全风险评估范围及内容,利用流程图、故障树、事件树、蝶形图、风险矩阵或者雷达图等分析方法进行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3.
随着厦门市大型群众性活动数量的激增,大型群众性活动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不断增加。以厦门市大型群众性活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为例,现行应急处突工作中存在承办方责任落实不到位、应急处置预案不够完善等不足,为此应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机制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培训演练。  相似文献   

4.
随着厦门市大型群众性活动数量的激增,大型群众性活动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不断增加。以厦门市大型群众性活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为例,现行应急处突工作中存在承办方责任落实不到位、应急处置预案不够完善等不足,为此应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机制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培训演练。  相似文献   

5.
"谁举办、谁负责"是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公安机关承担的不仅仅是监管责任,甚至承担着主要的安保责任。政府的态度、保安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匮乏、公安机关本身的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工作的走向。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明确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责任的归属,可以有效促进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谁举办、谁负责"是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公安机关承担的不仅仅是监管责任,甚至承担着主要的安保责任。政府的态度、保安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匮乏、公安机关本身的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工作的走向。明确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责任的归属,可以有效促进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工作效率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大型群众性活动具有活动场所公开、规模大、参与人数多等特点,极易因突发事件而造成群死群伤。可以从群集理论、社会心理和组织管理的角度分析大型群众性活动中突发事件形成和发展原因。应以危机教育为基础,制定和完善预案为支撑,从事前范防、事中监督和事后处置三个环节积极应对大型群众性活动突发事件,构建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8.
大型群众性文体商贸活动,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所进行的,有众多人参加的文化、体育、商贸三个方面的社会公益污动。活动场所、参加人员都比较复杂,活动的规模、密度也大,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导致各类案件的发生。如:群众性闹事事件,爆炸枪击等恐怖事件等等。所以说,大型群众性文体商贸活动的安全保卫是公安机关经常性的工作,在治安管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公安机关要严肃认真,严格管理,切不可粗心大意。  相似文献   

9.
媒体应对已成为大型群众性活动安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媒体应对工作能够化被动为主动、为事件处置争取时间,能及时澄清事实、缩小不良影响,能够消除谣言、维护公安机关安保形象。媒体应对应坚持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善待媒体和口径一致的原则。完善立法和应对制度;成立专门机关,培养专门人才;加强部门联系,统一对外口径,才能做好大型群众性活动安保工作中的媒体应对工作。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型群体性活动随之增多,大型群体性活动引发的踩踏事故也呈增长的趋势,所带来的危害十分巨大。而导致大型群体性活动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有人流聚集拥挤、活动场地设计存在缺陷、现场管理缺失以及群众安全意识不强等。为了减少大型群体性活动踩踏事故所带来的危害,我们应该通过主体分类、严格场地检查、精准的风险评估等来加强防控,有效减小踩踏事故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1.
目前,社会中各种踩踏事件频发,严重影响治安秩序,致使群众安全感下降。主要原因有:人群密度过大、环境设计失误、安全管理失当、公众安全素质匮乏等。对此,我们应从加强人群管控、完善密集场所环境设计、构建政府与市场的联动机制、将踩踏事件预防纳入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只有将以上措施真正落实到日常安全管理活动中,才能尽可能避免踩踏事件的悲剧发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频发的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突出协调配合、协同增效的协同治理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治理提供了新的范式。有效的协同治理,有赖于多元主体充分的沟通、高度的共识构建以及彼此业务的无缝对接,这都需要一个架构良好的信息协同机制。基于现有研究,本文在借鉴Dorothy等的资源基础(Resource-based View)框架、Comfort的4Cs模型、Paul等的协作网络界定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出资产、能力、行动和协调网络四位一体的城市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信息协同机制,然后以上海外滩跨年踩踏事件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重新审视信息协同机制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所建构的模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信息协同机制建设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
妥善处置群众性事件,是公安机关的重要任务,是维护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还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和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转轨时期,利益格局调整涉及众多群众,很有可能引起广泛和深刻的社会波动。1993年四川省发生的群众性游行、请愿、罢工等事件,种类之多,规模和影响之大都是1989年动乱以后最甚的一年。全年共发生群众性事件400余起,其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208起。因此,研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因各种矛盾、纠纷引起的群众性集体上访、请愿、游行和闹事等事件发生,并呈持续增长趋势。据统计,益阳市1991年发生的集体上访、闹事等事件比1990年上升了39%,1992年又比1991年增加了76%,93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上升35%。 分析益阳市近几年发生的集体上访、请愿及其它群众性闹事,呈现以下四个特性:  相似文献   

15.
群众性事件(又称群众性闹事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的和平表现形式。它虽然还称不上一个完整意义的法律术语,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类似事件不断发生的今天,加强对群众性事件的定量定性分析研究,对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防止和减少“出乱子”、“出大乱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所谓群众性事件,到目前还  相似文献   

16.
当前,群众性事件不断增多,已成为影响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群众性事件,是公安机关面临的新课题。据初步统计,我县1993年共发生各种类型的群众性事件50起,比1992年的7起增加7倍多。这些事件,由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各有关部门的认真工作,基本上得到了比较妥善的解决。笔者亲自参与了大多数事件的处理,有一些体会和不成熟的想法,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工作规律,本文试就群众性事件的含义、特点、处置原则和方法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7.
群众自发性娱乐活动是近年来各大城市较为流行的群体性活动,其群众性、区域集中性、娱乐性、自发性的特点,易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稍有外界扰动易产生群死群伤事故。重庆市自2005年在解放碑广场等公共场所实行"三节安保"——平安夜、圣诞夜、元旦夜保卫工作,迄今为止未出现一起踩踏事件、人员伤亡事故。以重庆市为视角探讨群众自发性娱乐活动安全保卫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诸多原因, 群众性械斗事件日趋增多, 这是当前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的不安定因素。如何妥善处 置群众性械斗事件,这是近 年来萦绕在我市各级公安机 关领导同志脑际的一个课 题。针对群众性械斗事件多 发生在农村的情况,今年以 来,我市各级公安机关和全 体干警在统一思想,提高认 识的基础上,切实把处置群 众性械斗事件列入日常工作 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保障 农民奔小康、稳定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19.
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实际,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是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关键环节。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社会实践,强化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监管中存在缺少安全监管相关安全技术标准、活动承办者逃避安全监管、市场力量发展缓慢、活动许可程序设置不够科学、各行政机关的安全监管责任不明确以及安全保卫措施确定不科学等问题。应从完善立法,制定安全监管规范和技术标准,正确界定"政府直接举办的大型活动",鼓励各类市场力量参与安全管理,建立附条件许可制度、政府综合协调制度、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风险保障制度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安全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