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语是思想的凝聚,革命特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在解释学视域中理解"革命"话语包括三个维度:前见基础、文本互动和视域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理解革命话语的前见基础,包括了颠覆国家权力、期盼圣人救国和追寻道德理想三个特征;通过"附会"的文本互动形式,理解者不断缩短阐释革命话语的"文化间距";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在交流、会通的机理;最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与儒家革命文化会通于中国革命历史逻辑之中,彰显了传统革命话语的现代转化,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态相结合的历史演进过程,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向现代转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与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争论,但它们均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是辩证互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推动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过程,呈现出了三个历史时期,这就是首先通过变革与本质上否定传统文化而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时期,其次是通过恢复与初步重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关系的传统文化现代化时期,第三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重新整合传统文化与全球化时代现代化关系以确立完整的中国民族现代文化传统时期。  相似文献   

3.
内容简介: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土壤或背景。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有着不解之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两个思想根源,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绝没有脱离中国社会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也离不开调动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学传统。我们不应该抽象地、教条化地对待儒家传统。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发展之最为紧迫的课题,一是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二是政治与社会改革,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三是中国主体性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包括荣辱观的建构与整饬吏治。在这三方面的理念、制度、心理习俗系统的建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革命家,周恩来驰骋中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他的人生哲学形成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周恩来人生哲学形成的理论基础;作为一个中国人,周恩来又浸润在儒家文化的传统中,所以,儒家文化是周恩来人生哲学的重要精神养料。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儒家文化对周恩来人生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6月28-29日,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在北京召开"妇女与中国革命:延续与变迁"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新革命史视域中的‘妇女与革命'""妇女劳动与男女平等""婚姻、家庭与生育""革命中的妇运领袖""妇女组织与组织妇女:历史回顾""妇女组织与组织妇女:当代回响""革命文学、文化再现、女性话语"7个议题展开深入热烈的研讨,推进了关于"妇女与中国革命"的思考。为进一步拓展研究视域,深入探讨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中的革命遗产,主  相似文献   

6.
政治话语一直在努力"收编"殉夫殉国的传统女性,不断赋予女性的民族气节与道德神圣以伦理意义;同时,拥有文化资本的精英也擅长在意识形态的框架内进一步勘定殉死的道德边界和政治正确性,两者的合力使得传统的妇德观在儒家文化的整体格局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特定语境中,女子与牺牲常常处于可以互相置换的同质地位。从"烈女"到"烈士"的文本重构,既是审美文化长期积蓄的"死节情怀"的凸显,也体现了革命话语对女性生命主体性的过渡性和替代性定位。  相似文献   

7.
肖琴 《湖湘论坛》2010,23(5):24-28,4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大众"具有多重内涵。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中寻找它的意义之源。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与斗争视域中,"大众"意味着无产阶级;在哲学的存在论视域中,"大众"意味着生活世界;在交往实践观视域中,"大众"则意味着一种新的主体性取向。  相似文献   

8.
围绕"中国道路"展开的话语建构具有国际和国内双重维度的必要性。目前论述中国道路的话语主要存在五个误区:缺少历史纵深与理论交错;进行化约式表达;用政治表达取代学术表达;采取中西对峙的分析框架;割裂表达与实践之间的关联。为了更好地建构话语体系,关于中国道路的论述需要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以及西方文明进行积极互动;将中国置于全球语境中去理解,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思考中国道路,并使用比较的方法展开"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9.
张谨 《长白学刊》2021,(2):25-31
作为一种话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话语生成、话语维度、话语范式、话语性质上独具一格,它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有着充分的逻辑理据。这种转化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一是话语主体的转化,即由单一性的话语主体转向多样性的话语主体,其实质是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形成过程。二是话语内容的转化,把话语意义转化为形象化的话语符号;使新思想的文本话语通过文化艺术的象征性隐喻达到同构作用。三是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化,该转化有着双重效用,能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本话语的文化建构有机统一起来;大众文化话语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转化平台的多样化。三个不同层面的话语转化有利于维护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地位、推进其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有助于引领大众文化高质量发展、开辟其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人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初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过完全自发的结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作为理解的前提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同时也努力清除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混杂的非自觉的、消极的传统文化因素,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于传统文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不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四个自信",还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都需要和呼唤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相结合"的表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完整总结,也是指明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1.
学界一般把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看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附属问题,这容易引发人们对该问题的重要性的忽视。事实上,从文化发展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从这种视角看二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两种话语体系之间的互动与整合问题。这样一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话语整合就成为研究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重要的方向选择。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是多元互动的完整体系,其中科技革命在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条件性、根本性作用;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主轴,又是科技革命深刻变革的直接后果;政治革命是上层建筑的变革,是社会革命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同时将社会革命作为最终落脚点和根本指向。立足新时代,有必要弄清楚新科技革命、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新的演绎和逻辑关系,把握新时代新科技革命、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的三重革命形态的价值向度,发挥其现实性力量,推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丰富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为塑造人类新文明类型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九十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根本成就,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三个自信"。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深化不同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认同的主体包括社会精英认同、普通群众认同和世界各国认同。不同主体是在自身所处的文化生态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进行认同的。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三种文化生态,尝试把文化生态置于不同的社会领域进行研究,发挥不同文化生态在各领域的作用,从而促进各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认同。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包含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内容中国化,一是形式中国化,即话语中国化。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首先通过译介产生,译介话语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初始形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与国民革命话语、苏联话语的争竞,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革命"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第一次理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经验",用"建设"、"发展"代替了"革命",逐渐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多维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琴 《湖湘论坛》2013,(5):33-41
思考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如何复兴,便不能不思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讨论这个问题需采取恰当的视域。以往,思考和处理该问题曾有三种不同的视域,即:比较学视域、意识形态视域和民族化视域。这三种视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三种不同的思考角度和处理方式。今天,我们应该采取“综合创新”的策略,确立一种综合的全面的视野,既以创新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也以现代的进步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使二者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最终实现重建民族精神家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 一般而言,中国文化场的主体文化是儒家文化。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解释过程中,往往会把自己的某些消极因素附加给马克思主义,使之产生如下“失真”和“变形”。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自我中心文化传统使得马克思主义偶象化。二、述而不作,经典注释的传统治学学风使得马克思主义凝固化。三、经世致用、政治人伦的文化特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实用化。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传播学的视域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个单向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文化选择与互动的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从本土文化的视域看,它既是一个中国文化如何选择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内化过程;从外来文化的视域看,它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如何适应中国文化而融合创新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的任务,我们必须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客体和文化主体的双重角色和地位,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才能有效超越两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文化阻滞力,真正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建党百年之际提出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明,传入各民族必先图存活、再徐图发展,存活的关键在于能否契入各民族的传统之中,与民族文化相融通。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可能性、现实性和时代意义。在理论认同上,这一结合通过增强群众对理论的思想认同、心理认同、情感认同促进理论更好掌握群众。在话语建构上,这一结合一方面塑造了中国话语的独立自主性,赋予话语体系“更中国”的内涵意蕴;另一方面为中国话语提供文本支撑,赋予话语体系“更中国”的表达效果,使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更中国”。  相似文献   

19.
图像叙事是不同历史时期某一群体或个人思想观念的视觉呈现。图像叙事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学话语体系下图像证史的争论、艺术考古领域对图像风格与特征的分析,以及田野民族志为实践基础的图像阐释三个领域。从“叙事”的视域出发,将图像作为文化表达、文化传承和文化习得的“文本”进行解读,是理解图像背后社会历史情境与思想意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革命",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则是"建设","革命"与"建设"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主题"。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是由其"主题"导出的。以"主题"为依据,马克思主义可提炼出两大话语体系:"革命话语体系"与"建设话语体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现代马克思主义"正是以"建设"为主题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三化"理应运用"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新话语体系。探讨马克思主义"三化"与现代马克思主义新话语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是本文的立论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