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叉询问制度是英美法系庭审过程中用于人证调查的一项重要制度,多见于刑事案件的审理中,与大陆法系采用的直接询问相对。本文通过对交叉询问制度内容、规则的简单介绍,试分析该制度对刑事辩护的意义,并借助英美法系诉讼中的相关制度进一步探讨交叉询问在我国如何借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交叉询问是指检察人员、辩护人及其他诉讼当事人,按照提供证据的一方先进行主询问另一方再进行反询问的顺序,依次对证人进行询问,借此查明案件真实的庭审程序。它是法庭证据调查的重要规则,是英美法系国家法庭调查的主要方式,无疑也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未来发展的方向。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交叉询问制度。司法实践证明,我国交叉询问诉讼机制的实际运行情况很不理想,甚至是失败的,主因是缺乏配套措施。从我国刑事审判开展交叉询问的现状看,交叉询问与法官主审并存,法官处于主导地位;交叉询问后辩方证人证言的采用情况不理想;证据开示缺失;交叉询问过程流于形式。我国刑事审判开展交叉询问存在许多困难:证人出庭率低影响交叉询问调查程序的价值发挥;控辩双方基本询问技巧的匮乏,弱化了交叉询问的开展;配套制度的缺位,影响交叉询问功能的发挥。完善交叉询问制度,应立足于本土资源,建立法官指导下的交叉询问制度;加强交叉询问训练,增强交叉询问道德;健全证据开示制度、刑事陪审制度等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3.
肖荣荣 《传承》2009,(24):160-161
交叉询问制度的总体框架在我国已基本确立,但有些问题虽有规定但不尽合理,本文在对交叉询问规则的概念、特性、我国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交叉询问规则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对全面探讨交叉询问的程序机制以及各项规则在我国的确立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交叉询问制度的总体框架在我国已基本确立,但有些问题虽有规定但不尽合理,本文在对交叉询问规则的概念、特性、我国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交叉询问规则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对全面探讨交叉询问的程序机制以及各项规则在我国的确立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发源于英美当事人主义下的交叉询问制度,力图通过对证人的轮流询问,从而达到发现事实真相的目的。完善我国的交叉询问面临的是如何继续扩大被告人庭审中的权利,同时又对新引进的制度和原有诉讼模式进行整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倪志娟 《求索》2013,(2):199-201
我国刑事交叉询问制度理论研究肇始于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2000年后进入独立发展阶段。利用“中国知网”作为研究平台.以文献分析方法考察文献发表的年份、关键词的分布、发表刊物的类别等内容.可以看出.近年来,交叉询问制度日益得到理论界的重视,研究数量不断增多,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但在研究广度、研究内容、研究层次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研究的本土化未得到充分重视。未来研究应以交叉询问的中国问题为基点,注重研究内容的整体性与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从本质上说,证人证言真实性的保障制度属于民事诉讼法领域。诚实信用原则以及社会实践需要确立、完善证人证言真实性的保障制度,而证人证言真实性的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有助于诉讼公正、效益价值的实现、证人制度的完善。为了实现公正、提高效益、遏制伪证,我国应确立证人宣誓制度,引入和改造交叉询问制度,完善证人伪证处罚制度。  相似文献   

8.
与国外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相比,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证人证言这一证据形式规定得极为简略粗疏。为了恢复证人证言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证据地位,杜绝虚假证言,应当对目前证人询问规则加以所谓"科学化"、"规范化"的整体改造。我们必须借鉴英美法系国家成熟的"交叉询问",建立证人询问程序和证明力判断标准,充分激励代理律师,加强对证人的询问,努力向法庭展示案件事实,推进我国民事诉讼的庭审改革。  相似文献   

9.
简析美国的诱导性询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铁刚 《前沿》2007,(7):186-187
诱导性询问,是指询问者为了获得某一回答而在所提问题中添加有暗示被询问者如何回答的内容,或者将需要被询问人作证的有争议的事实假定为业已存在的事实加以提问而进行的提问。依据询问者的主观意图不同和对证人控制幅度方面的不同,诱导性询问可以分为不同种类。诱导性询问规则是保证举证和质证有利于揭示案件真相而不是远离这些真相的一项重要规则。诱导性询问作为一种询问和质证的方式运用于美国司法审判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刑事证人作证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根图雅 《前沿》2005,(5):118-120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证人作证制度所作的修改, 为适应审判方式改革、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仍然存在不足。本文从证人作证特权、证人出庭问题、规范交叉询问规则、证人宣誓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为完善刑事证人作证制度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司法庭审的过程中,人证调查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交叉讯问。这种方法是我国近年来对刑诉法进行全面改革后采用的庭审问询制度。交叉询问方式是基于我国法律的基本发展要求和庭审特点而制定的,对完善我国法律审判的证据调查方式,保障刑诉法公正要求的实现具有长远意义。以刑事庭审中的人证调查程序为分析对象,分析刑事庭审中人证调查的方式,探讨我国人证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完善我国人证调查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程滔 《民主与法制》2020,(14):42-44
因最近火热的孙杨案,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首席律师理查德·杨精湛的法庭交叉询问技术将人们的视线从律政剧中拉回到现实的世界里,法庭交叉询问技术引发了律师朋友们的广泛关注。而对比之下,孙杨一方对仲裁规则及其聘请的律师在法庭交叉询问的战略战术表现得有些菜鸟。  相似文献   

13.
人大询问制度,是指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人代会或常委会会议召开期间,在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向到会的有关的国家机关和有关部门提出问题,由有关国家机关的负责人或负责人员作出答复的制度。该制度由询问主体、询问对象、  相似文献   

14.
梁威特 《当代广西》2014,(24):42-42
今年以来,金秀瑶族自治县为解决党员群众建言献计渠道不多、党代表参政议政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探索推行乡镇党代表询问制度、出台了《乡镇党代表询问制度》,规定党代表个人或联名,可以以书面提出对本级党委、纪委以及党委工作部门的询问案,  相似文献   

15.
刑事案件侦破中的询问环节,本质上是一种侦查人员与被询问者的"共赢"谈判。共识的确立是询问成功进行的前提,侦查人员的"共识者"扮演是促成共识确立的重要因素。新的刑事侦查形势、新的询问模式以及新的社会约束保障条件,均要求作为刑事案件信息收集者的侦查人员在询问中能够充分挖掘"共识"的价值,转变谈判思维,化解角色冲突,促成角色信任的形成,并以此打开询问的突破口,为最终的询问成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询问证人是刑侦工作中普遍采用的一种侦查措施,在侦查破案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把握证人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询问证人的方法策略有助于指导公安实践工作。由于我国的询问证人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探究询问证人的基本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质询制度的起源 在欧洲大陆国家,质询分为两种,一种是询问,另一种是正式质问。询问就是提出询问的国会议员与被询问的官员间的问答和补充问答,不构成议会的议题;而正式质问则是国会议员与官员间,为了国家政策或特定的公共议题,所进行的一种意见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18.
《辽宁人大》2010,(3):27-27
质询与询问 为正确行使好人大质询权和询问权,笔者认为,需明晰两者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专题询问的现场效果,并不一定等同于实际效果。与其选择现场热热闹闹、问完了事的专题询问,不如选择切实推动工作改进的专题询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不少地方人大常委会相继开展专题询问。实践中,一些地方为保证会议有序进行,会前对询问内容、询问对象、询问时间,甚至问什么、答什么,谁问谁答,都做了周密安排。对此,不少人提出,常委会组成人员行使询问权,想说什么、该问什么,均受宪法和法律保障,会前作如此安排,少了“真刀真枪”的锋,询问的监督作用就难以真正发挥。笔者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