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大国崛起和社会剧烈转型,当代中国社会价值体系建设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性课题。本文在剖析当代中国价值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客观需求的基础上,阐述了价值建设过程中吸纳自身传统文化的历史规律性,分析了对于传承传统价值观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为寻找正在探索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价值体系的主要路径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民间团体、公益性组织,这些组织普遍带有公民自治色彩,这表明一个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新的公民社会正在产生。成熟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建构公民社会的关键在于改造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高低有别、"金字塔式"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建立市场、政府和公民社会"三维制衡"的新型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3.
中国正在大步跨入市场经济时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这一历史跨越.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政治变革、社会结构改变、文化冲击与震荡,都将久久地留在我们身后几代人的记忆中。许多旧日的辉煌正在我们眼前消失,许多新鲜的苗芽正在我们目下生长,我们正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文化转型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所做的任何文化选择,都会给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打上印记。因此,我们有必要回答自己和后人:在币场经济时代.我们应当建设什么样的新文化?确立一种主导的文化价值取向,选择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是建设市场经济时代新…  相似文献   

4.
龚咏梅 《探索》2002,(2):52-55
“联合的艺术”是十九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提出的,它在当代西方关于公民社会与国家的正合博弈关系理论中获得广泛的引用。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公民社会主体要素——民间社团从全能政治状态下有效性缺失到转型时期复苏且迅猛发展的历史性考察,分析民间社团与政府间合作型关系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意义。同时,尝试寻找改良因转型时期主客观条件限制而导致的民间社团与政府间不对等合作关系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吴文勤 《唯实》2011,(3):40-44
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政治体制改革也到了关键时期。当前,政治体制改革面临"进退两难困境":进行政治变革可能导致传统权威的合法性危机,进而引发社会结构的解体和普遍的失范;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则死路一条。破除"两难困境",除了在政治领域寻找动力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在非政治领域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寻找新的动力资源。公民社会对推动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的政治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不仅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国家制度建设,更要注重公民社会建设,夯实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友洛 《学习论坛》2009,25(11):5-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道路。加深对这一重要论断的认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梳理和展示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实行的深刻变革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深刻变革来说,就是实现四大历史性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片面追求GDP到科学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以四大历史性转变为动力,经济建设从“濒于崩溃的边缘”到“当惊世界殊”;政治建设从人治到法治;文化建设从单一封闭到繁荣开放;社会建设从未曾破题到强力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表现在公民参与由"被动型"管理客体向"主动型"治理主体,由"人治型"管理客体向"法治型"治理主体的角色转型。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公民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关键。因此,从制度建设角度来探讨公民有序参与角色转型及其路径,通过制度安排来提升公民制度参与的权利意识、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对实现公民参与角色现代转型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表现在公民参与由"被动型"管理客体向"主动型"治理主体,由"人治型"管理客体向"法治型"治理主体的角色转型。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公民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关键。因此,从制度建设角度来探讨公民有序参与角色转型及其路径,通过制度安排来提升公民制度参与的权利意识、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对实现公民参与角色现代转型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历史性的深刻 变革。这场变革不仅导致了社会 经济结构的转型,而且引起了人 们生活方式、思维观念、行为取向 与价值选择的深刻变化,使不少 人的心灵受到了巨大震动,也使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4,(2):16-17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已经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从链条式传播变为圆规式传播。在网络浩瀚海洋中,技术驱动着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信息流向很难被控制。从实际情况看,网络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导致新闻舆论场正在发生一场历史性变革。网络从“边缘媒体”变身为新闻传播主阵地,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11.
李朝阳 《求实》2005,(10):18-20
在中国,暂时还相当孱弱的公民社会正不动声色却倔强地充实力量并扩张活动空间,政治国家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国家、社会、市场分离的格局正在形成。正确应对公民社会兴起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挑战是一个十分严肃且紧迫的政治课题。党必须未雨绸缪,着眼于公民社会的要求,推动执政党的自身转型与转型的社会达成良性互动,在二者良性互动中实现执政党建设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划时代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和公民社会的兴起,是人类社会政治形态从传统的卿即国家的君主专制社会发展、转型到现代主权在民的民主政治社会的划时代标志之一。中国在近、现代及以前的漫长小农经济及半殖民经济和专制社会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产生公民及公民社会。囿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新中国的前三十年仍未具备产生实质性公民和公民社会的条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造就了公民和公民社会在当代中国前所未有的兴起。它既是改革开放尤其是向市场经济形态和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又是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生广泛而深刻变迁与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文化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也同社会生活其它领域一样,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迁和考验。一、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现实意义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商品的形式在流通领域进行交换的场所。鉴于音像、电子出版物、书刊、娱乐市场近几年来制黄贩黄等非法经营问题比较突出,管理工作相对薄弱,因此集中力量抓好这些市场的“扫黄打非”和日常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意义重大。第一,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发展方式逐步展开之后 ,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在相当程度上正在经历着文化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发展方式在引起社会各个层面的整体性变革的同时 ,必然要求有一种与传统工业文明以及农业文明时代不同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中国社会的这一巨大的历史性变革 ,正标志着中国人将以一种具有高度普同性的崭新文化心态走进21世纪。世纪之交新旧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与激荡20世纪后叶的中国理论界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做了较为深刻的反思 ,认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15.
文化转型中的文学分流逢增玉谁也不能否认当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结构性变革。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在深层一带来的是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即从传统的、农业的、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的乃至后工业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16.
中国从漫长的农耕文明中走来,然后快速步入工业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是一次历史性重大转型。在经济变革过程中,思想文化也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面对时代的历史性重大转型,我国文化发展需要把握两点:一是不能丢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根基;二是不能无视工业时代思想文化的激荡。深刻认识农耕时代与工业时代在文化上的差异,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相融相通,在融通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无疑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深刻地变革和重塑着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结构,而且日益鲜明地体现出当代中国人整个精神世界深刻的内在变革,透露出中国人思想行为一种新颖的价值取向。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引导下,当代中国社会正逐步确立和建构起一种崭新的价值秩序。这种新的价值秩序,对建国以来,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左”的思潮盛行时期中国社会价值取向完成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革和超越。它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就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取向所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变革作一初步的归约。 一、从政治本位主义到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转型 新中国是从激烈、残酷、尖锐的社会阶级斗争的  相似文献   

18.
孔凡河 《理论文萃》2006,(3):27-32,26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执政为民”理念和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诉求。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属性在于其价值导向的“公共性”。政府行使的公共权力,从内容上界定,是指政府的作用只能限定在公共领域,而不能直接干预到市场领域和公民领域;从管理的对象上界定,就是政府要服务全社会、服务全体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部分社会领域或部分公民。这是现代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基础和存在的价值,也是政府行政的发展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加快实现政府治理范式由管制模式向服务模式的转型,为市场和社会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勤 《新视野》2007,3(5):78-79
改革发展与社会政治稳定不仅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直面对的一对矛盾。目前中国的治理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私人经济部门和各种民间组织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公共部门与私人经济部门之间正在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分工合作的新型治理结构。公民社会的发展就是对当代各种社会问题的适当反应,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推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公民社会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长期的政治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围绕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王元廷目前,我国农村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伟大变革时期。整个农村经济正在向市场化、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广大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空前释放出来。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把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团结和带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