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政新规     
《支部生活》2013,(3):50
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日前解释说,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  相似文献   

2.
土地流转与家庭农场的关系探讨——以辽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农业生产富裕农民。家庭农场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规模性经营,以规模性生产经营实现家庭农场较强的盈利性。在我国,现阶段家庭农场的规模性要依靠土地流转来实现。辽宁省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既有与全国其他地方一致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本文有针对性的解决我省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夯实家庭农场规模性发展的基础,以支持家庭农场在农业现代化和强农、富农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随后,各地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探索土地规模经营的新模式。尽管各地家庭农场的内涵不尽相同,但都包括几个核心要素: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职业农民为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家庭农场,是继"包产到户"之后又一次值得关注的经营模式转变。家庭农场有了"身份证"今年3月初,安徽省庐江县种植大户潘英友领取了个体工商户营  相似文献   

4.
家庭农场     
《当代党员》2013,(4):3-3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5.
发展和规范家庭农场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农场”一词第一次写入中央文件,4次出现在2013年中央1号文件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2013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出现了"家庭农场"的提法,并且鼓励各地发展家庭农场,这无疑给广大草根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政策性商机。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与传统农业种养殖模式有四个区别:一是注册登记制度,家庭农场需要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二是品牌化,家庭农场销售的商品都有自主品牌,比如"张某某"水稻、"大地"高粱等。  相似文献   

7.
岳振 《当代贵州》2013,(13):12-13
自2013年"中央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强调"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来,各方对发展家庭农场的讨论热情甚是高涨;农业部也于3月18日发布通知,决定开展家庭农场调查工作,全面了解目前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岳振 《当代贵州》2013,(13):1-1
家庭农场概念的出现,让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再添新话题。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成为"三农"体制变革的又一个里程碑,彼时便已在相关重大文件中提出了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任务。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生产组织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方向。家庭农场有其自身特征及准入资格,需要职业农民作为主体支撑,必须具备规模化、  相似文献   

9.
每月大事     
《福建理论学习》2013,(3):48-48
1日,国新办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重要的是创新经营农业体系,激活农村和农民自身的活力,首次提出“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以外拆并村庄”,并推出“家庭农场”概念。  相似文献   

10.
经济扫描     
《党的建设》2013,(7):37-37
今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培育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早在2011年,省级财政开始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奖补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建设和土地流转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11.
岳振 《当代贵州》2013,(13):11-13
自2013年“中央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强调“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来,各方对发展家庭农场的讨论热情甚是高涨;农业部也于3月18日发布通知,决定开展家庭农场调查工作,全面了解目前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谈谈家庭农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启臻 《前线》2014,(2):47-49
2013年和2014年的中央1号文件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提到了“家庭农场”这一概念。目前已有一些地方开始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人们对家庭农场的理解存在许多误区,突出表现在各地标榜的家庭农场大都动辄成百上千亩规模,实际上把大规模的公司农场、雇工农场等同于家庭农场。也有人认为家庭农场不适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这些认识都与对家庭农场概念不清楚有关。因此有必要对家庭农场的含义和家庭农场的特点做些讨论。  相似文献   

13.
《党员干部之友》2013,(6):50-50
下一步农业部门将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创新土地流转方式,鼓励土地使用权向家庭农场流转。加强人才培养服务,将家庭农场人才培养放在新型农民培训重中之重的位置,通过定期培训,提高家庭农场人员素质,增强生产经营能力,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场主。在政策扶持上,财政支持家庭农  相似文献   

14.
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求实》2013,(6)
家庭农场是我国未来重点培育的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家庭农场的内涵并以江西水稻种植为例进行分析,家庭农场的土地适度规模为70-150亩。要达到这样的适度规模,存在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工看重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村人力资源匮乏、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低等制约因素。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好农民承包权流转服务、提高财政补贴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等措施将有效促进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5.
以长江中下游一个乡镇的实证调查为基础,从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和收入结构三个角度界定家庭农场内涵,从土地流转、经营主体、生产组织、利润与风险水平这四个维度描述家庭农场发展现状。随后从土地流转、农民分化和粮食安全三个角度指出发展家庭农场所遭遇的三大挑战。研究启示地方政府的政策取向应是因地制宜引导家庭农场发展,既要抑制资本下乡为家庭农场创造空间,同时基于农村政治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的立场理性推动家庭农场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相对传统农户的农业经营模式,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具有明显的一系列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土地配置与流转机制问题为:农村家庭土地的财产化观念影响集体内部流转方式的家庭农场土地集中经营模式实现;农地有偿流转影响家庭农场发展对土地规模扩大的利益驱动力;家庭农场集约化经营面临实现集中土地和开发整理土地的投入费用支付问题;家庭农场长期稳定发展的土地产权交易关系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应当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策,实现有利于家庭农场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7.
<正>分散经营的农业职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如何克服个体经营规模小、实力弱,市场中没有优势和主导权,实现多元增收?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在此政策东风吹拂下,二师农业专业协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截至目前,总数已达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谁来种地"、"谁来种粮"已成为农业健康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在阳泉地区一些农村调查发现,这几年"洗脚上岸,背包进城"已成为农村青年的首选,留守农村的多是妇女、孩子和老人。由于留守农民力不从心,过去精耕细作、"见缝插针"的土地利用方式被广种薄收替代,抛荒、减少种植复数、粗放种植已成为普遍现象。事实上,留守农村、经营农业同样可以大有作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鼓励、支持农地向专业大户、  相似文献   

19.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在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文件提到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四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其中家庭农场是首次出现,农民合作社则去  相似文献   

20.
促进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实》2013,(11)
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当前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家庭农场土地流转集聚难;家庭农场主文化程度偏低;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不足;家庭农场融资困难;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低。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主,有效供给农业科技,创新农村金融,强化政府扶持政策,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