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喜年 《中国减灾》1997,7(1):32-36
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自然灾害中,通常把发生在海洋上和滨海地区的、由于海洋自然条件产生异常或激烈变化而发生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它主要包括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等海洋自然灾害以及人类活动导致海洋自然条件改变所引发的人为海洋灾害或人为海洋自然灾害。本文从台风灾害谈起,重点论及伴随台风而来的风暴潮灾害及其预报与防御对策。1台风风暴潮灾害热带气旋依其强度可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与台风四个等级。在外海,热带气旋灾害主要表现为由它引起的风与浪所造成的灾害;在近岸则表现为风、…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灾害种类、发生频率不断增加,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造成的影响也逐渐扩大,这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灾害是来自自然界、被改变和/或被建构的环境,以及产生社会经济脆弱性条件的、有潜在破坏性行为的一个过程/事件。灾害研究涉及、影响和关注到一个社会所有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抵抗性、韧性以及适应性,已经成为减少灾害对社会实际的或未来的灾害影响的重要理念。在经济、社会、人口、意识形态和科技因素共同作用下,灾害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错综复杂。重建以及减少脆弱性、气候变化应成为灾害人类学家重点关注的两个版块。灾害植根于人类社会中,怎样从政策研究转移到实践研究,是对人类学特有的理念和方法的挑战,作为人类学家,我们应该做好应对和接受这个挑战。  相似文献   

4.
朱晓丹 《中国减灾》2011,(15):30-31
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灾害种类、发生频率不断增加,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造成的影响也逐渐扩大,这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部位于东亚季风区,西部地处内陆,地形地貌多样,天气和气候系统复杂,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气象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影响范围广,损失重等特点,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随着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近十年来,气象灾害又呈现新的格局和特征,严重影响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灾减灾和适应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气候变暖加剧,灾害不再是某一部门、某一国家或某一个区域的问题,而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挑战。诸如跨境森林火灾、洪涝灾害、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等这些危及全人类安危的重大灾害,某一个国家的行动往往难以有效抵御,需要其他国家和地区合作来共同应对。  相似文献   

7.
应对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进入本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如2004年末发生的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2008年我国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再次警示我们,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预警工作,在减灾领域乃至实现人类千年发展目标具有突出意义,  相似文献   

8.
灾害经济学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虽然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至今,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机构和组织,对灾害经济学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灾害经济学及其理论新体系至今还没有系统地构建起来。建立新兴的灾害经济学及其理论新体系,是防灾减灾的迫切需要;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陈柳钦 《中国减灾》2010,(10):40-41
城市是人类抗灾、防灾的重点,加强城市灾害防治是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城市灾害管理是减轻城市灾害的主要措施之。  相似文献   

10.
王静 《中国减灾》2005,(2):43-43
灾害经济学是一门着重研究灾害预测、灾害防治和灾害善后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学科.本文拟结合近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分析海啸的灾害经济学原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13,(12):22-23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灾害发生时,社区不仅在第一时间直接面对灾害,更需在第一时间应急处置灾害。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的高低,对于整个国家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意义都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如何在社区防灾减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保险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灾害与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一 《中国减灾》1997,7(2):18-23
1灾害与经济的一般关系灾害与经济是一种逆向关系,后者常常受到前者的威胁和破坏。灾害越大,对经济的破坏则越大;经济越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这已为人类历史所证实。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各国因灾害造成的损失每年约200~300亿美元,1991年为440亿美元,1994年世界保险业为自然灾害赔偿的损失为188亿美元。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约为0.6%,日本约为0.8%,中国约为2%,90年代以来,已占到3%~6%。我国是个多灾重灾的国家,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据统计,50~60年代每年约390亿元人…  相似文献   

13.
正社区在灾前预防、灾中应急以及灾后重建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当前国际减灾的研究热点和实践趋势之一,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的开展尤为重要。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如何有效应对灾害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被称为"自然灾害的博物馆",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损失重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廖鸿  徐娜 《中国减灾》2004,(7):21-21
海洋灾害包括许多种类,其引发的因素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人类活动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导致的。自然因素引发的海洋灾害。有些具有原生灾害的性质,如台风、海雾、厄尔尼诺现象等;有的则为次生灾害,如海浪、风暴潮、海冰、海啸等,大都是由大风、冷冻、地震等灾害产生的。因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海洋灾害,主要有赤潮、海水污染等。归纳起来,引发海洋灾害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未来一个时期,我们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防灾减灾体系,使其能够基本满足全球气候变暖所产生的日益复杂的灾害救助的需要,真正能够不断减轻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论灾害损失的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社会,灾害损失的严重性与扩大化,决定了任何单一的灾害补偿形式都不可能真正解决灾害的补偿问题,多元化、规范化的混合型补偿机制应当成为我国灾害补偿机制发展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7.
郭强 《中国减灾》2004,(1):35-37
灾害意识对人们的防灾减灾有重大影响。建立科学的灾害意识,人们对面临的灾害就会处于有准备的主动状态,相反,如果人们没有灾害意识或者没有正确的灾害观念,忽视防灾工程的建设,灾害到来便会措手不及,从而增加灾害损失及人员伤亡。因此,我们应加强对灾害意识的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时事报告》2005,(4):F003-F003
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洪水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是触目惊心的。而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和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尽可能地减少它带来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主题。  相似文献   

19.
王秀正 《中国减灾》2006,(10):20-21
在整个灾害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影响灾害信息及时准确地报送和发布的主客观因素有很多,如何在第一时间实报灾情也一直是各级民政部门积极探索的关键点。关于灾害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地方民政部门在结合基层具体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海洋灾害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庭 《中国减灾》1991,1(1):45-47
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自然灾害中,我们把发生在海洋上和滨海地区的,由于海洋自然环境产生异常或激烈变化,且超过人类适应能力而发生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它主要包括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海雾、赤潮(及其他生物灾害)、海咸水入侵、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等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