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荣 《求实》2016,(10):15-21
"道德"与"历史"在何种意义上能够得到和解,关键在于对"道德"与"历史"作出合乎马克思的解释。即将"道德"解释为"解放的道德"、"历史"解释为"发展社会学"与"解放辩证法"的"合体"。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与"历史"得到和解与统一。既避免了将"道德"理解为"意识形态的幻相",也避免了将"历史"理解为"经济的决定论"。同时,在二者统一与互释的基础上,既彰显了"解放道德"的现实可能性,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强烈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说起"伯乐"和"千里马",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伯乐相马"的故事。千百年来,一个个发现了"千里马"的"伯乐"被人仰慕,一匹匹被"伯乐"发现的"千里马"被人称颂。时逢今天,真识"千里马"的"伯乐"不乏其人,但是仍然拉"盐车"的"宝马良驹"不乏其数。某些自诩相马有术的"超级伯乐"所相之马不能不令人为之瞠目。A伯乐来自于"牧羊世家",他自然喜欢在"绵羊群"里相千里马。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14,(7):58-58
正凌河在5月23日的《解放日报》上撰文指出:广东省纪委近日发出通知,规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等庸俗称呼。其实,称"老板"也好,呼"老大"也罢,都不只是个"称呼问题"。重要的是在"老板"和"老大"背后,往往有一个"小圈子"——"老板"只是"圈子"内众所依附的一个对象,而"小圈子"的核心,往往有一个"领导",他不但调整"圈内"的关系,摆平"下面人"的纷争,更以封官许愿的方式,把一顶顶"乌纱"戴在"子弟兵"的头上。刘志军  相似文献   

4.
霞飞 《党史博采》2008,(5):48-53
了解"文化大革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文革"初期,红卫兵有过"天派"和"地派"。两派曾经打得不可开交。但是,这两派的首领,都被称为红卫兵领袖。"天派"领袖是韩爱晶,而"地派"的领袖,就是王大宾。王大宾在"文革"初期也曾呼风唤雨,横行一时。但他在"文革"前并不坏。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历史吧。  相似文献   

5.
宋志坚 《唯实》2014,(3):96-96
<正>尽管面临"民调"时,要求市民说"好话"的现象相当普遍,但是,湖南邵阳市综治办用"误工补贴"鼓励说"好话"的"举措",仍然算得上是一种"创新",一旦公之于众成为"丑闻",难免受到舆论谴责,诸如"拿钱收买民意"或"弄虚作假"之类。但也有"快评"为之辩解,说舆论的谴责是"陈义过高的批评"。文章的标题,就叫"民意值钱是进步"。  相似文献   

6.
红军长征既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一个超越时空且具有极强"语义承载能力"的独特概念。在红军长征的概念意涵中,既包含着"跑"与"追"这样的具象话语,也含括着"苦"与"乐"这样的叙述话语;既有"对"和"错"这样的路线话语,也有"胜"与"败"这样的辩证话语,同时也内在地包含着"危"和"安"这一转折话语。中共话语中的"长征"是一个"行动"概念。中共一方面突破"长征"概念的意义空间,拓展它的"语义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赋予其新的历史语境,形成新的概念话语和实践表达,并最终成为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7.
如今,在宁夏再提到能源,在"煤炭"之后都少不了"煤化工"三个字。"煤化工"的地位和作用,让宁夏人刮目相看。"煤化工"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甲醇"、"丙烯"、"石墨"、"聚甲醛"、  相似文献   

8.
正"领导"一词作为一个现代词汇,人们很难找到它的渊源和原始出处。从组词和文字结构上看,"领导"是由"领"与"导"两字构成,"领"字,有"带领"、"统领"、"领先"、"引领"、"领跑"之意,要求为官者号召或者要求群众做的事情,自己首先去做到并做好,率先垂范。所谓"导",就是"引导"、"疏导"、"开导"、"教导"和"指导",要求领导干部不仅做一个先行的探路者,还要像领航员一样,做一个带路人,一个引路的向导,为群众指明前进的方向,而且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善于做好教育说服工作,把思想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从哲学层面上看,"领"和"导"  相似文献   

9.
羊年到来的时候,人们经常用"三羊开泰"这句吉利话相互祝福。"三羊开泰"中的"羊"字其实是借"阳"的谐音。正确的应该写成"三阳开泰",最早出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易经》,大概意思是指"冬去春来之意"。"三阳"意为春天开始,表示冬去春来,阴阳消长,万物复苏。而"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也作"三阳交泰",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  相似文献   

10.
唐宗礼 《先锋队》2013,(24):30-31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在教育,贵在实践。"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四位一体,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有机统一。其中,"照镜子"是前提和基础,只有照准、照透镜子,"正衣冠"和"洗洗澡"、"治治病"  相似文献   

11.
去年以来,农五师八十九团工会着力打造"五型"团队,即:"学习型"团队、"活力型"团队、"贡献型"团队、"创新型"团队、"和谐型"团队。"学习型"团队。团工会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职工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及使命感,引领职工想学习、能学习、会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打造"学习型"团队。  相似文献   

12.
彭厚文 《党史博览》2012,(11):14-19
所谓"三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形成的一种极左的文艺创作理论。"文革"时期,由于江青的插手,文艺领域成为"左"倾思想泛滥的重灾区。1966年2月,江青在《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左"倾文艺理论。这套文艺理论成为"文革"时期开展"文艺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随着"革命样板戏"的出笼,这套文艺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三突出"的文艺创作理论。"三突出"的文艺创作理论影响和支配了几乎整个"文革"时期的文艺创作,成为这一特定时期具有标志性的"左"倾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13.
"品"是人的品格和道德;"行"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修养。"品"是内心的,"行"是外在的。人们通常是通过外在的"行"来体现内在的"品"。"品"和"行"两者合一,才是人应有的真正品行。做官先做人,做人应有品行,党员干部更要重品行。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说山训》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同理,落实好"治治病"的要求,不能只治"已病之病",更要治"无病之病"。治"无病之病",重在把住思想"总开关"。"四风"问题的根子在于思想"发霉",只有铲除"霉菌","四风"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纠治。党员干部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怕出丑、敢于揭短,给思想"号号脉""查查体",吃好"消炎药"、打好"预防针"。要加强党性官德修养,净化心灵、升华境界,增强抵御"四风"的思想"免疫力"。  相似文献   

15.
<正>"文化大革命"爆发,使中国报业也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到1967年,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注册的全国公开发行的各类报纸已大幅度下降,不少还被停办。取而代之的,是由各造反派组织自己主办的诸如"红卫兵"、"东方红"、"全无敌"、"风雷激"、"井冈山"、"永向东"、"湘江风雷"等大量的"文革"小报。这些眼花缭乱的"文革"小报,最高时全国增加到数千种。一个猛降,一个激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程度。  相似文献   

16.
正许多貌似"老虎"的贪官,其实开始都是小小的"苍蝇"。没有哪个贪官天生就是"老虎"。聚沙方能成塔,贪腐分子也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实中,大贪"老虎"的职务高、权力大、数额巨,容易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对小贪"苍蝇"则见怪不怪,这无疑为"苍蝇"的滋生提供了畸形的社会土壤。社会公众对"苍蝇"的见怪不怪式病态容忍,打开了"苍蝇"变"老虎"的进化之门。"苍蝇"变"老虎"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情况是,部分腐败官员在刚开始的时候很能干,在基层的时候也很正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在具体实践中,抓好党建要从"三气"着手,树起底气、多接地气、发掘朝气,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树起"理直气壮抓党建"的底气抓党建的最大问题就是"软"。解决"软"的问题,关键要树起"理直气壮抓党建"的底气。正确认识"最大政绩"与"第一要务"的关系,树起"抓党建是从根本上促发展"的底气。发展是  相似文献   

18.
巴依 《先锋队》2013,(19):37
微观点:许多领导干部热衷于身体保健,精神却是"亚健康",这是思想"保健"疲软留下的"后遗症"。从事"高危职业"的领导干部,思想"保健"不容忽视,既是"防病"之策,也是政治韬略。近年来,置身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面对多元的利益、多样的观念、多变的思想,沐浴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少数领导干部一见诱惑就"气短",一见金钱就"手软",一见美色就有"贼胆"。思想"保健"  相似文献   

19.
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应该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揽全局,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与"快"、"城"与"乡"、"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三个关系。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上下功夫。要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  相似文献   

20.
不要以为房产"限购令"当今才有,古时的官民对这个"时髦词汇"早已"耳熟能详"。现阶段,我国政府推行了房产"限购令",其方法,主要是限套数。其实历史上,"限购令"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采取的方法是"有条件成交",即购房者购买前,必须征得出售方的亲戚、邻居的同意,否则成交无效,其目的是限制百姓流动,以方便政府在收税、征兵、徭役等方面的管理。然而,在元朝到清朝期间,如此"限购"政策,也是一种"奢侈"。那时,政府对官员采取的不是"限购"而是"禁购"。元世祖忽必烈,可以说率先出台了史上只针对官员的房产"禁购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