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弗雷德里克森在《公共行政的精神》一书中,对公共行政公共性、社会公平、公民精神进行了价值倡导,认为公共行政要信奉与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的价值,强调公民对社会公共事物的参与,指出了公共行政精神是与爱国主义、乐善好施的公民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其在书中所表达的通过公共行政的政治化来建立强有力政府的思想,通过社会公平复合理论实现社会公平的模糊性以及对公共行政人员自由裁量权的过分倡导也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制度化要素,以网络、信任和规范的形式。增进了社会信任、团结与合作。事实表明,社会资本不仅能够对法治秩序提供有效的伦理价值支撑,为公共行政领域提供必要的社会整合,也促进了政府的民主和效率。然而,当下我国的社会资本出现了异型发展走向。进而形成了对公共行政伦理秩序的冲击。因此,必须对社会信用关系、网络和规范体系进行现代性重建.以充分发挥其对公共行政伦理秩序的建构和支撑作用.推进我国公共行政领域的民主和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3.
柏莉娟 《人民论坛》2014,(11):191-193
弗雷德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公共行政学者,也是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公共行政中的社会公平现象十分重视,提出公共行政正义观,促使“社会公平成为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政府当前需要解决的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问题,行政改革作为公共行政运行的重要环节,把增进社会公平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潘瑶 《传承》2008,(18):108-109
现代公共行政强调对公正和社会公平的追求,认为实现正义和社会公平恰恰是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结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新公共行政学的社会公平理论有着更为重要的社会现实价值。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改革和执政能力的建设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公共行政强调对公正和社会公平的追求,认为实现正义和社会公平恰恰是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结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新公共行政学的社会公平理论有着更为重要的社会现实价值.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改革和执政能力的建设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审视、评判和重塑公共行政精神,有利于引导整个行政体系作出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社会本质要求的系统变革,增强公共行政的合法性基础.与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的本质要求相适应,公共行政精神应当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者互动关系的全新视角来重新加以建塑.就中国的特殊行政生态而言,应着力催生具有民主取向、法理取向、服务取向、多元治理取向、公平取向的公共行政精神.  相似文献   

7.
公共行政价值体系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传统公共行政以经济、效率为核心的价值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财富的日趋集中而愈来愈暴露出其弱点。新公共行政学所提倡的社会公平价值观引入伦理学内容,在经济、效率、公平三者间找到平衡点,弥补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价值体系的缺陷,为公共行政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后来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提供了概念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同时,对未来社会形态进行了建构,阐释了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思想。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动力观。  相似文献   

9.
库珀行政责任伦理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琪  徐志胜 《求索》2013,(7):91-94
行政伦理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主导思想和灵魂。库珀是当今美国公共行政伦理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者,其行政伦理学理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责任行政理论。库珀以行政责任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提高行政人员伦理思考水平与伦理决策能力的基础上建构其完善的行政责任伦理,实现个体道德品质、组织制度、组织文化以及社会期待四要素之间的影响。库珀的行政伦理思想不仅完善了西方行政伦理制度的研究,同时对我国行政改革有着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思潮是影响青年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思想来源,青年是社会思潮的重要建构力量。社会思潮的形成有其必然的社会原因。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不同性质的话语体系,对青年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面临社会思潮汹涌而来的新语境,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要从话语双方身份定位、话语内容、话语场域这些话语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来进行,以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平是现代公共行政的首要价值选择。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中,其价值诉求发生了显著的阶段性转换,它逐渐突破了狭隘的工具理性层面跃升到更具伦理色彩、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终极关怀高度。公共行政以社会公平为其价值诉求,一方面社会公平是现代公共行政的首要价值选择,这由政府的公共性所决定;另一方面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政府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力量依托。实现公平行政,既是一个建立公正制度体制的过程,同时亦是一个哺育、塑造与提升公民的德性精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三维视角中的公共行政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行政的概念在三重关系中获得了原则性的规定。首先,公共行政是在科学与伦理的关系中得到定位的,所要解决的是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应当基于科学理念还是基于伦理观念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公共行政生成时期的学者们基本上主张依据科学的理念去进行政府体系建构,开展社会治理活动。第二,公共行政是在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中获得相对独立性的,是在政治与行政的分化中通过赋予政治价值中立的特性而使行政具有了形式上的公共性。第三,是在私人性与公共性的区分中界定了公共行政,指认公共行政是公共部门的管理,以求区别于私人部门的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13.
蔡小玲 《今日海南》2010,(11):43-43
19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对资本主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人们开始对以效率和经济为中心的传统公共行政质疑,进而发动了新公共行政运动。新公共行政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强调把社会公平作为现代公共行政发展的价值核心,对政府行政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公共行政学建构路径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学中国化”是中国公共行政学建构路径的一种理性选择。它的重心是从中国公共问题的原生性背景中解读公共性,应当体现出一种对公共性的中国关怀。从学科发展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公共行政学将是“行政学中国化”可预期的学科成就。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逐步走向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发生着全面的变革。在社会治理领域,工业社会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将逐渐被后工业社会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所取代,公共行政的发展也将由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演变。服务行政作为后工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式,其服务导向、公正导向、公民本位、充分的开放性、德治与法治相统一的基本构成因素将充分地反映出这一领域后工业社会总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论公共行政学研究途径的建构与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行政学始终存在“认同危机”,原因在于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具有不同质性,这种不同质性可以通过管理、政治、法律的研究途径来说明。三种研究途径的建构不仅反映了学说史的发展线索,还具有权力分立的现实根源。由于三种不同的价值诉求难以进行价值优先性的排列,造成了三种研究途径本身的冲突,使得公共行政的理论与实践出现困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集中探讨了新公共行政民主行政观的内涵,认为公共性是新公共行政民主行政观的逻辑起点;社会公平是其核心内涵;而实施组织变革,建立动态的、以服务对象为重心的组织形态是实现民主行政的组织基础。文章最后还分析了新公共行政民主行政观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个稳定的社会,首先来源于这个社会稳定的政策和制度结构。一个社会的政策和制度不稳定,动不动就来一场“制度革命”,对于一个政党的公共执政和政府的公共行政来说,是极为要不得的。  相似文献   

19.
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关于公共行政学“大问题”的争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身份危机一直困扰着公共行政学,由此也产生了诸多关于什么是公共行政学大问题的争论。对公共行政学大问题的回答并不主要依赖于我们的知识视野和理论建构,相反它可能更依赖于我们的信仰,依赖于我们如何认识公共行政在社会中的身份和角色。依据范畴(boundary)、焦点(core)、关键词(key words)与论题(issue)等四个要素,公共行政大问题可界定为三个维度:制度层面的合法行政大问题所回答的是,公共行政始于何处;组织层面的有效行政大问题所回答的是:公共行政自身如何运行;价值层面的责任行政所回答的问题是:公共行政归于何处。公共行政学大问题之所以是一个问题,并不是因为我们找不到答案,而是因为这本身可能就不存在一个标准的答案。公共行政学能否回答这些大问题,与公共行政学的知识获得模式紧密相关,也与研究者的理论自觉有关。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对公共行政的理解是一种从政府角度的理解,其主旨是以官僚为中心,二分法和三个途径说是这一理解的代表性观点。随着新公共管理和治理的出现,这种传统的理解已经不足以对公共行政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解释。公共行政生态的变化需要一种新的理解,即超越政府,从政府与社会组织共治的角度去加以理解,以期对公共行政有一种更全面的解释,并从中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