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上海浦东新区作为行政机构改革和政府绩效考核"综合改革"试点之一,其一些有益做法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统一、高效、廉洁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行政改革的根本目标和共同要求。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理论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实现从"政府本位"向"公众本位"理念的转变,确立以公众为核心的主体并有序组合,设计并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实现评估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袁璟 《学理论》2015,(4):62-63
我国政府绩效考核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政府绩效考核的有效性不高,这影响了其实际作用的发挥,阻碍了我国政府绩效考核的发展。本文对我国政府绩效考核有效性不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比国外政府绩效考核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提高我国政府绩效考核的有效性,推进政府绩效考核的发展,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给公众心理造成严重冲击,其管理过程也给政府风险沟通带来了挑战。回顾现有风险沟通研究发现,多种风险沟通渠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防护行为的影响效果仍存在争议,尚不能为政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文章在健康信念模型基础上,引入心理距离理论构建研究框架,分析风险沟通渠道对公众防护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对H市登革热防控风险沟通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政府通过传统媒体渠道、新媒体渠道、专业渠道进行风险沟通,会促进公众更加积极地采取防护行为;防控效能是风险沟通渠道和公众防护行为的中介变量,而风险感知对风险沟通渠道和公众防护行为的中介效应不显著。通过对风险沟通渠道如何影响公众防护行为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开展有效的风险沟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公众表达个人偏好实现自我利益的重要渠道,也是公众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从当前服务型政府理论框架出发,分析服务型政府的内涵、特征,提出三种公众参与模式,即:"公众一利益集团"参与模式、"公众-决策者"参与模式和"公众-精英"参与模式.适合我国当前服务型政府理论和实践的应是"公众-决策者"参与模式.这可以从四个方面证实:"公众-决策者"参与模式是服务型政府彻底实现以人为本政府的重要途径,是服务型政府完成任务和使命的必由之路,是促进与公众融合的重要方法,是增强政府责任意识的直接方法.  相似文献   

5.
效能政府建设应强化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建周 《理论探索》2008,(3):124-126
效能政府建设是政府进一步提高执行力,更好地履行公共职责、提供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公众是效能政府的监督、评价主体,满足公众的需求是效能政府建设的根本取向,公众的有效参与是效能政府建设的基本动力和衡量标尺.因此,效能政府建设应强化公众参与,要积极培育公众参与的主体意识,从制度上保证公众参与的稳定性、持续性、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的领域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地方政府在推行河长制过程中纷纷探索"互联网+"公众治水参与的新模式,但各地却出现了政府网络治水参与平台建设之"热"与公众网络治水参与之"冷"的鲜明对比情况.基于"期望—手段—效价"的理论视角,利用广东省S市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以及样本河涌的客观数据,构建"个人—河涌—区政府"的多层次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公众治水参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河长制背景下,"互联网+"公众治水参与度受到期望、手段及效价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公众期望中的参与效果评价正面影响公众网络治水参与度;政府环保信息公开透明度感知、政府回应性和政府营造良好社会治水氛围的力度等政府工具性手段显著驱动公众网络治水参与;公众对治水重要性的评价能够促进公众网络治水参与.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共管理学界借鉴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经验,在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部分研究存在照搬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核心概念、逻辑体系和研究方法的现象,成为制约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深化的重要瓶颈.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就应该实施研究的本土化战略,其基本路径为:对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理论框架的批判性吸收;挖掘中国古代政府绩效考核的思想资源和驻足当前绩效评估实践;构建"双向理解"与"双向互动"的研究模式;防止和克服本土化研究过程中的两种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8.
信任修复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归因理论构建了政府信任修复的总体框架,试图考察公共危机事件后,公众归因(责任归属、可控性、稳定性)对政府信任受损和修复的影响,以及政府对危机事件四种解释策略(否认、借口、道歉和理由)的修复效果。研究基于中国现实案例,采取情景实验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内部归因、稳定性归因越强,政府信任受损越大;(2)增加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外部归因和不稳定归因,有利于修复政府信任;(3)否认和借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能力信任,但不能修复诚信信任,而道歉和理由对政府信任没有显著修复效果。本研究拓展了政府信任修复领域的文献,研究结论有助于从理论上理解政府信任修复的内在机理,以及指导政府部门更加有效地应对公共危机事件。  相似文献   

9.
政府满意是公众评价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政府信任则是公众确认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合法性的心理体现。经验感知认为,政府只要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就能使得公众满意,而只要使得公众满意,自然可以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巩固和发展政府治理绩效。但事实上,公众对于政府的满意和信任具有内在的结构性,而公众的政府满意转化为公众的政府信任,也受到多重变量的制约。本文基于对公众政府满意与政府信任的理论分析,运用三个县的抽样调查数据,确认了公众政府满意转化为公众政府信任的重要影响变量,验证了这些变量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证明了公众的日常生活满意和政治效能感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和条件意义,并据此阐述了其对于我国政府增强公信力和推进治理变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文化权利理论受到政府、民间以及学术界、文化界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对于政府来说,文化权利理论的提出,意味着对自身文化职责的全面检讨,即把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作为政府文化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而对于公民来说,文化权利的诉求与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密切相关,并以此作为现代公民身份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H市庭院改善工程与B市地铁5号线加站两个案例的比较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政府动员下的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不一定低于自动自发的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其在"公众参与的成本"指标中的表现甚至优于自动自发的公众参与。原因在于,公众参与中的"信息渠道""互动方式""决策权分配"影响了公众参与行动的有效性。而公众参与行动聚焦的公共议题的性质通过影响"政府对公众参与行动的态度",决定了公众参与行动中信息渠道是否通畅、公众与政府的互动是否充分以及公众是否拥有决策权。那些涉及公众私人空间、公众与政府利益耦合的公共议题中的公众参与更能够被政府接受,甚至得到政府的动员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论坛》2017,(6):24-29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新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进程,电子治理已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议题。电子治理作为电子政务发展的新阶段,在变革政府管理模式的同时,也为改善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笔者在回顾和梳理电子治理和政府信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子治理改善政府信任的三种途径,即提高政府透明、改进服务效率和促进参与互动。因此,为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公众的政府信任,电子治理的未来发展应该坚持以提高公众满意度为核心,完善电子化信息公开,优化一站式在线服务,大力发展电子参与。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20,(1):88-98
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工具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国内学者对于环境保护是否适用一票否决绩效考核工具争议不断。在实践先行的情况下,通过构建基于绩效改进的央地博弈模型,分析节能减排从一票否决绩效考核的启动到表态式一票否决绩效考核、考核式一票否决绩效考核和绩效考核科学化的演进逻辑,可以有效地回应上述分歧。分析结果认为,考核成本和目标达成度是影响中央政府采取何种考核方式的决定因素,省级地方政府的强力博弈是影响中央政府目标达成度的重要因素;中央政府以及省级地方政府都会依据自身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反思,提出绩效改进的行为策略,以启动下一阶段的博弈,进而在实践中推动了节能减排一票否决绩效考核的演进。对四个阶段绩效考核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发现,一票否决之于节能减排绩效考核并不是必然的要求,科学化的绩效考核更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维护制度的威信。  相似文献   

14.
郑方辉  喻锋  覃事灿 《公共管理学报》2011,8(3):13-23,123,124
政府绩效评价是公共管理及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沿课题。作为一个全新的范畴,政府整体绩效评价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构成了民意表达的基本路径,具有民主导向与技术完善的双重功能。本文提出了政府整体绩效评价结果导向的理论假设,并依据既定的技术方案,基于独立第三方立场和公众满意度导向,利用2008年度针对广东省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及公众满意度调查的系统数据,检验理论假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表明,我国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是公民对政府表现的综合评价,其过程承担民意表达的功能,其结果将成为民主政治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积极探索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将现代绩效评估理论和方法引入管理体系中,对公务员年终绩效考核便是早期开展绩效评估工作的有益尝试。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徐州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以乡镇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在类别划分、内容设置、赋分占比、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育效的探索,增强了绩效考核工作的针对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有力地推动了徐州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层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徐州市的政治创新实践在对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创新带来有益启发的同时,在诸多方面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行政论坛》2019,(6):115-120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提出严峻的挑战,它所蕴含的"人是可被替代的"结论对人的存在价值造成巨大威胁。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人的可替代性正是政府得以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前提,所谓服务公众,就是在公众并不亲自管理公共事务的条件下代替公众管理好公共事务。当然,政府要如何代替公众才算是服务于公众,仍需进一步的理论澄清。本文从公共服务的一种规范观念出发,分析了政府借助人工智能来更好地替代公众从而服务公众的条件,试图寻找技术与规范间的契合点,引导技术进步朝着改善公共服务规范前景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19,(4):122-128
邻避冲突不仅与公众风险感知相关,还是多种心理因素在特定情境下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湖北省多个环境类邻避设施周围公众的实地调研,探索公众风险感知、政府信任对邻避冲突参与意向的影响,并验证公众政府信任对其风险感知与环境类邻避设施冲突参与意向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对环境类邻避设施的健康和环境风险感知、政府行为信任是影响其冲突参与意向的最主要因素,政府信任对公众风险感知与邻避设施冲突参与意向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为了达到"邻避冲突可免"的治理效果,必须加强邻避设施风险评估和运行监管,降低设施本身的负外部性,弱化公众的风险感知;地方政府应在"公众中心"的行政理念指导下,加大邻避设施相关决策信息的公开度,创新风险沟通方式,提高公众的政府信任度。  相似文献   

19.
政府诚信指政府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以诚实守信作为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它是政府行为所产生的信用在社会民众中的心理反映,在客观上表现为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满意度。政府诚信对于强化政治合法性,树立社会诚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既有的政府诚信研究主要基于行政伦理的分析,而通过外部性、交易费用、制度等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审视和研究政府诚信,有助于深化对政府诚信的认识和探寻矫治政府诚信缺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非典型性肺炎病例在中国出现后一直倍受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关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研究并建立危机处理系统来应对这一卫生突发事件。非典事件不仅对公众身体健康形成威胁,造成社会一定程度的恐慌,同时也是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一次考验。危机事件的处理要依靠政府措施的同时还要依靠媒体公正、及时、全面的报道和公众对政府措施的支持和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