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冬雪 《理论视野》2012,(11):21-23
哲学视阈的乌托邦表现为对不具有实现可能性的价值理想的追求。从积极意义来看,乌托邦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与文化创造的恒久动力,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乌托邦的意义就在于:未来有着一种向人发出启示性召唤的力量。同时,乌托邦情怀又是哲学确立现实批判立场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反思的历史与历史的反思──评《毛泽东哲学思想史》高九江西北大学周树志副教授长期潜心研究和反思毛泽东哲学思想,写出了长达45万字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该书是一部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书。一、把毛泽东哲学思...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它提出了乌托邦社会方案,描绘了乌托邦公民的道德风貌,体现着莫尔以幸福为中心的伦理学说。下面试图谈谈个人对此的粗浅看法。可以认为,人文主义者莫尔是从注重人的问题出发而拟定乌托邦方案的。首先说明这点,将有助于对他的伦理思想的评述。注重人的问题是文艺复兴时期一般人文主义者的特点。人文主义者通过他们各种各  相似文献   

4.
张殿军 《求知》2023,(11):59-61
<正>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对近代西方哲学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一次伟大变革。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阐述的世界历史理论对我们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掌握历史主动,顺应未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极为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九五级领导干部研究生班集体编写、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刘荣惠作序的《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简称滩》书),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恩格斯曾经说过:由于有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就使马克思能够“攀登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明白而且一览无余,就像一个观察者站在最高的山巅上观赏下面的山景那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63页)运用唯物史观视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大是大非问题,这是《唯》书的一个显著特点。例如,《唯》书的作者们通过联系实际学习探讨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近年我集中研究了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战略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性论文,如《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战略》(《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政干部学刊》1996年第7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丝路学刊))1996年第3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对(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的哲学思考》以哲学战线们996年第2期)等。通过研究逐渐形成了我的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现,从而提出如下社会发展战略: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较大发展即…  相似文献   

7.
小平同志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6页)近来结合工作读了几本书(《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稿》。《中央革命根据地史要》),回顾一下革命战争年代各根据地金融工作的历史,深刻地感到:小平同志的话说得太精辟了。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属于工农政权的金融几乎是一张白纸,当时的财政来源主要取之于敌,一部分为战争中的缴获;一部分是用强制手段,没收地主豪绅以及军阀官僚的财产。这类取用,在政治上、经济上固然…  相似文献   

8.
自从西方当代哲学的解释学一派传入我国之后,国内学者也开始了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喻”式阅读。虽然说解喻者立于新的时代背景,对原有文本的解喻带有创造性。但是,这种创造性工作不能离开原有文本太远,不能解喻出原有文本并不存在的东西。丛大川先生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喻就是这种情形。丛先生在《马克思历史观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载《理论探讨)1996年第2期)一文中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那一大段话还仅仅是马克思历史观的现存原理、基础原则和最低纲领。马克思的扬弃私有财产和人的异化即物化实现人的…  相似文献   

9.
理解当代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乌托邦是一个不能绕过的主题,它既包含着对现存状态的否定性批判,又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但是今天乌托邦的思想却遭到了普遍的怀疑,似乎任何意义上的理想社会都可以归入乌托邦的范畴,乌托邦的概念呈现逐渐泛化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从思想史的角度清理乌托邦的概念,划定乌托邦的版图。乌托邦思想的发展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呈现多维路径。作为一种历史蓝图,空间维度是乌托邦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类型,乌托邦文学有着特定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作为一种政治实践,乌托邦内含着积极的政治能量;作为一种精神效用,乌托邦代表了超越当下的批判力量;作为一种叙事模式,乌托邦是一种隐藏于文本中的叙事原型,构成了阐释他者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莫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乌托邦》是阐述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作。自从十六世纪初叶以来,莫尔的名字和《乌托邦》一书,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经久而不衰。托马斯·莫尔于1478年2月出生在英国伦敦。他的父亲曾任英国皇家高等法院法官。莫尔十四岁对,就被送入著名的牛津大学学习。在这里,他攻读文学和哲学,结识了一些著名的人道主义者。两年后又转入别的学院学习法律。学成后即在伦敦担任律师。由于他办案公道,深受平民百姓的拥戴。1604年,当他二十六岁时,就当选为伦敦下议院议员。后因不满国王亨利七世的  相似文献   

11.
张彭松 《理论导刊》2005,(11):32-34
中国传统社会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乌托邦观念向近代的乌托邦救世主义转变,这是现代性观念的外在压力所致。中国近代社会张扬乌托邦价值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使乌托邦观念本身受到挤压而变形,成为乌托邦救世主义。乌托邦观念对现实社会只是起到批判、反思、启示和警世的作用,一旦通过人们的政治实践而成为现实,它就难免沦为教条主义与政治意识形态,内在的批判精神就会被现实所扼杀。  相似文献   

12.
领导哲学基本原理等问题之探讨──与徐仲华、孙申、韩澍同志商榷陈祖耀徐仲华、孙申、韩澎三同志在1993年第4期《理论探讨》杂志上发表了《毛泽东与中国的领导哲学》大作(下面简称“徐文”)。拜读后,深受启迪,但不敢苟同。徐文所提出的一些意见和观点,是涉及到...  相似文献   

13.
老子思想与现代领导者──读《道德经》随记郭涤列宁有句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列宁选集》第2卷,第443页。)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它属于工人阶级,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从1516年《乌托邦》发表到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乌托邦社会主义历经300多年的发展,其内容越来越丰富,理论越来越完善,对现实制度的观察与批判越来越深刻,对理想社会的构建也越来越接近科学的形态。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发展到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空想色彩日渐淡化、糟粕成分不断被剔除、科学内涵越来越充实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乌托邦社会主义的批判、扬弃与超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生形态,促成了社会主义由乌托邦到科学的飞跃。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1847年6月刚刚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党纲《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强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早在四十年代就指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759页)。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江泽民同志也指出:“……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人民日报》1998年7月17日)。无论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全局和局部的结合,还是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它的奠基人是16世纪初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莫尔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就是1516年发表的《乌托邦》(全称:《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乌邦托”一词后来就成了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特定代名词。一定的恩想不仅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而且也是前人创造的思想资料的继承者。抽掉历史的继承性和现实基础,即使是空想社会主义也不可能产生。因此,深入研究“乌托邦”思想的来源,对于全面把握“乌托邦”思想体系乃至整个空想社会主义的特征,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必然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32年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题名)首次公开出版,遂及在正在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引发了解读热潮。其中,以法国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者列斐伏尔、梅洛-庞蒂的解读,构成了对“巴黎手稿”之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解读之主要蓝图。本文认为,其基本特点包括:在具体-总体中,强调“总体的人”(total man)的“自然”与“历史”的“生成”过程,也即人的“存在的”属性,这种存在的属性,换言之,就是行动的哲学或曰立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存在的哲学”(existential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18.
吴宇  陆斌 《瞭望》2000,(25)
也许是一种巧合,’99《财富》全 球论坛上海年会召开不久, 历经13年的中美有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终于达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协议;而最近中国与欧盟达成人世协议,美国国会通过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议案前夕,美国亚洲协会又选择上海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第11届企业年会。 朱镕基总理在亚洲协会本届企业年会的开幕致词中说:“伴随加入WTO的重要契机。中国的对外开放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未来的巨大商机,不仅属于中国企业家,也属于全世界那些有远见和魄力的企业家。拓展中国市场将是推进世…  相似文献   

19.
<正>石仲泉(1938—),湖北红安人,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曾参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组等工作;直接主持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主持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八年。著有《我观毛泽东》(增订本)、《我观邓小平》(增订本)、《我观党史》第一至五集11卷本、《长征行》(增订本)、《我观周恩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论》、《党的建设理论热点今日谈》等。  相似文献   

20.
“你”是谁?当古希腊的哲人们争论“始基”、“自然”时,苏格拉底就提出:“认识你自己”!“你自己”──“你”,无疑是指“人”(“个人”、“众人”、“人类”)。那么,哲学要揭示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你”?一、超越“死亡”:哲学的“人文”指向“你”的“本质”问题,是与“死亡”问题密切相关的。“你”即使作为生活中的“同一个人”,也具有三种“不同”的“意义”:就“自然时限性”言,“你”是“必死”的人(“必死”表征“你”的“时限性”);就“社会时代性”言,“你”是“会(懂得──怎样去)死”的人(“会死”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