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武汉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武汉”之“大”,历史久远。改革开放以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武汉城市群或大武汉集团城市。有人称为“中国内地最大的城市群”,也有人预测为“正在崛起的中国第四大城市群”。不论作何判断,以大武汉为内核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并是中国中西部走向世界市场竞争的一支重要的城市集团  相似文献   

2.
<正>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精髓,她濒临长江,坐拥十里江滩。1861年汉口开埠后,是当时华中地区对外开放的江岸,世界知名的重要进出口商埠。历史上,英、美等20国在此设领事馆。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八七"会址、八路军办事处,瞿秋白故居等,在此形成"红色印记"。这些历史风貌建筑,记录了武汉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了"老汉口"的繁荣与辉煌,彰显了"南北交融、中西荟萃"多元独特的城市魅力。  相似文献   

3.
武汉作为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教育历史传统。自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以来,武汉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民国时期,由自强学堂演变发展而来的武汉大学即已跻身于中国的名校之列。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与迅猛的发展,不仅有一批国家教育部直属  相似文献   

4.
口岸是国家的门户,是连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交汇点,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桥梁、纽带;口岸功能是国际性城市的必备功能.回顾武汉1862年开埠以来的历史,研究口岸兴衰与经济涨落的关系,思考在新世纪武汉口岸、武汉经济如何把握"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江汉之交,九省通衢。武汉,这座从远古走来的历史文化名城,曾列名“天下名镇”,以“楚中第一繁盛地”、“东方芝加哥”而美誉海内外。相比于自然资源,武汉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古语云:唯楚有才。在历史车轮的颠簸中,武汉几度沉浮,又能几度崛起,皆源于深厚的才蕴。可以说,武汉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人才不断集聚,充分发挥人才能力,努力创造财富,促进城市发展的历史。百年人才竟风流经济的发展,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未来,占据历史发展的制高点。自近代汉口对外开埠以来,武…  相似文献   

6.
武汉与祖国宝岛台湾的关系源远流长,是海峡两岸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历史为线索,以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活动对汉台关系的影响为典型,从七个方面探讨了武汉与台湾的关系:从石器时代探寻汉台历史渊源;近代以来,如武昌首义、武汉抗战对台湾产生的深刻影响;在现代,鄂汉去台人员对当今汉台交往交流的贡献;当代,台商投资武汉以及做好台商工作,共同构建和谐武汉。研究汉台关系,为武汉的发展服务,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武汉是位于长江、汉水之滨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充分发挥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的区位优势,历届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同时,始终把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功能摆在重要地位,城市  相似文献   

8.
图片报道     
4月1日至5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在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关广富,副主任朱纯宣,秘书长刘青岭陪同下,考察我省宜昌、武汉等地。在三峡建设工地、葛州坝电厂、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昌造船厂、武汉港和武汉广场的实地考察中,王汉斌对湖北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发生的翻天复地变化表示满意。当看到各地干部和群众正在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抓住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历史时期,加快发展步  相似文献   

9.
早自40年前我作为驻北京的一名年轻外交官访问武汉以来,我一直关注着这个重要城市的发展,对于勤劳的武汉人民、她的战略地位以及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怀着极大的兴趣。我亲眼看到这里稳定的经济发展,特别是1978年以后,来自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武汉是没有根基的城市。其实不是武汉无根基。而是持此论者不了解武汉的文化和经济根基,而我们对城市的文化根基又研究、宣传得不够。其实,武汉是一座有3500年建城历史的特大中心城市,在全国特大城市中建设史居于首位。在3500多年前,连我国的古都西安还没有建城。北京建城也只有3100年左右。上海只有700多年,广州约2000年。  相似文献   

11.
江岸区地处武汉北大门。自近代以来,江岸就是武汉市的政治、文化、金融、信息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悠久的对外通商历史。近些年来,江岸区立足区情,  相似文献   

12.
中流砥柱     
7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长江水位超过了1954年的历史最高水位,并且长时间居高不下,连续袭来的洪峰使防汛抗洪形势极其严峻。沿江大堤在长达40多天的高水位浸泡后,抗洪能力减弱,险象环生。武汉、九江等地连续出  相似文献   

13.
谢宏雯 《长江论坛》2009,(1):F0002-F0002
大禹是中国人心目中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远古先贤中走进武汉历史最早的神话人物。传说武汉是大禹治水的功成之地,他在此疏导汉水,使之与长江会合,形成了"江汉交汇"、"朝宗于海"的水文景观。根据丰富的史籍记载和神话传说,大禹神话园以艺术形式再现了大禹治水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14.
杨梅芳 《长江论坛》2006,(6):32-34,43
武汉要充分发扬“海纳百川、包容并存”的历史文化精神,学习借鉴吸纳他人之长,不断发展创新繁荣武汉文化,构筑武汉市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扬“思想敏锐、敢为人先”的历史文化精神,坚持制度和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武汉综合实力;充分发扬“开放开拓、精明守信”的历史文化精神,建立与国内外城市和地区的合作伙伴网络,不断扩大武汉发展空间;充分发扬“豪爽大气、热情明礼”的历史文化精神,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创造武汉良好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5.
抗战武汉作为战时中国文学主力的栖息过渡之所,其承前启后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从抗战武汉的全国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抗战文学与新文学的建构、抗战武汉在新文学中心西移中的历史角色等方面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建设,既是武汉"中部崛起"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实现武汉率先崛起的基本保证。武汉建国以来的历史,就是为构建和谐武汉不懈奋斗的历史。当前,在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中,武汉只有构建一个科学创新型、成果共享型、发展有序型和道德高尚型的和谐社会,才能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缩小与东部地区先进城市差距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地处我国中部,是一座拥有 845万人口的特大中心城市。迈入新世纪 以来,武汉步人人均GDP由2000美元到 3000美元进而向5000美元跨越的阶段,这 也是武汉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 化步伐明显加快的重要时期。城市在保持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经济社会矛盾 如基础欠帐、管理滞后、心理失衡、公共 服务不适应需要等日益凸显出来。诸如此  相似文献   

18.
陈婧 《台声》2010,(9):36-36
大多数营员都是第一次来到武汉。他们不顾旅途的劳累,二下火车就拿出相机在武昌火车站前合影留念,记录下初次踏上荆楚大地的美好时刻。营员们首先参观了具有“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美誉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他们站在黄鹤楼最高层,俯瞰武汉的美景。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而武汉隔两江、三镇互峙的地域特色及历史在此积淀下的文化内涵给营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程鹏 《长江论坛》2021,(2):90-96
中共中央在武汉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历程的重要阶段,在我党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中共中央在武汉时的工作任务,一是开展国共合作与斗争,二是领导和推动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革命运动和反帝斗争走向高潮。记住中共领导人及中共中央在武汉的历史,可以让我们追溯武汉作为“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历史渊源,并将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推动武汉发展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口岸是国家的门户,是连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交汇点,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桥梁、纽带;口岸功能是国际性城市的必备功能。回顾武汉 1862年开埠以来的历史,研究口岸兴衰与经济涨落的关系,思考在新世纪武汉口岸、武汉经济如何把握“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不无裨益。 (一)武汉口岸兴衰与城市经济涨落   开埠至今的 100多年,武汉口岸和城市经济历经曲折的发展道路。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视武汉为“世界竞争之聚点”,凭借攫取的治外法权,优选汉口为其产品倾销的市场、原料掠取的基地。从 1859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