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屈赋楚语义疏(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侘傺《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又《九章·惜诵》:“心郁邑余侘傺兮”;“申侘傺之烦惑兮”。《涉江》:“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哀郢》:“蹇侘傺而含慼。”屈赋中盖五见侘傺”一语。而单用“傺”字者亦有《惜诵》:“欲儃徊以干傺兮”一见,再则于宋玉《九辩》中有“然欿傺而沈藏。”王逸注:“侘傺,失志貌。侘,犹堂堂立貌也;傺,住也。楚人名住曰傺。”洪补:“侘,敕加切;傺,丑利切。又上,勑驾切;下,  相似文献   

2.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是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名联。对于“风”字的释义,许多注家感到棘手,他们或是回避不作注,或是解释不正确。如胡云翼《宋词选》:“说风尽,也就表明唱的回数太多了”,把“风”字解释为扇子扇起来的风。沈祖棻在《宋词赏析》中说“是指悠扬宛转的歌声在其中回荡的空气”。歌声停了,风或空气也歌尽了,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相似文献   

3.
“邯郸学步”,比喻没有 学到别人的长处,反而把 自己原来好的东西也忘 了。其实,邯郸人走路姿 势好看,燕国人去学,也未尝不可。清代诗人袁枚认为,邯郸并非不可学,但要“善学邯郸,莫失故步”。可见关键在于“善学”。今天,我们为了实现四化,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完全必要,但必须“善学”。  相似文献   

4.
释“彭咸”     
屈原在《离骚》中两次提到“彭咸”:“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王逸《楚辞章句》注:“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自王逸注后,历代学者多从王逸说,虽也有学者对此说表示怀疑,但多语焉不详。钱杲之《离骚集传》说:“彭咸未闻。”戴震《屈原赋注》称彭咸“书阙不可考矣”,“一说即《论语》所称老彭”。俞樾《俞楼杂纂》二四《读楚辞》认为“彭咸即彭铿,铿咸双声字。”闻一多《离骚解诂》补充道:“铿咸不只双声,元音亦同,惟韵尾略异耳。”姜亮夫《楚辞今绎讲  相似文献   

5.
如今,河北邯郸人外出,当被问及是哪里的人时,由于邯郸土话的发音,总会被人误听为是海南。“哦,海南,蓝天白云、晴空万里、风景如画的好地方!”而每当这个时候,邯郸人总是在尴尬之余。向对方解释说:“不是海南,是邯郸,古代赵国之都。”  相似文献   

6.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99,载本刊2006年第2期)100·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注南容,孔子弟子南宫适,字子容。“白圭”:代表《诗经·大雅·抑》篇中的两句诗———“白圭之玷(diàn,白玉上的斑点),尚可磨也;斯言之玷(转喻污点),不可为也(无法消除掉)”。“子”,这里指女儿。译南容反复诵读“白圭”诗句,孔子便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按孔子赞成为人、治学都要牢记不苟言妄言,做到对己对人负责。“白圭”诗句确实好,那些“玩”学问而不是“做”学问的公子哥儿派头的“学者”不妨学学南容,“三复”之,警醒之。101·…  相似文献   

7.
长沙古无“青阳”之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沙的名称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周成王时各地献方物,就有 “长沙鳖”的记载。《史记·越世家》云:“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索隐:“则犨、庞、长沙是三邑也。”正义:“庞、长沙,出粟之地。”光绪《湖南通志》称:“周始名长沙,春秋战国时为楚黔中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以原楚黔中郡东南部设立长沙郡,郡治设在湘县(今长沙市区)。西  相似文献   

8.
章诗同注《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注释简明。第荀氏之书,语多僻词难释,而以虚词尤甚。欲求精当,戛戛其难,《简注》注释,尚多可斟酌者,辑而成篇,意在商榷。凡五十有二例。[编者按:选刊十五例。] (1)为善不积邪④,安有不闻者乎?(第4页) ④邪,同“也”。 此注欠安。刘淇《助字辨略》“邪”字条引此书例注曰:“此‘邪’字,耳辞也。言为善特不积耳,安有积而不闻者乎?”刘说是也。“耳”助词,表限止,今语而已之意。训耳,乃为下文诘问作势,杨树达先生注曰:此乃反诘之辞。  相似文献   

9.
<正>茶境从唐的华丽奔放,到宋、元的沉静内敛,再到明代的精致隽永,掩映之间默默述说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脉络茶古体字为荼。《尔雅·释木》:“槚,苦荼。”槚即楸树,茶树古名。荼系苦菜,味微苦。晋朝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西汉蜀人王褒《僮约》中有“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的句子,最早记载古人买茶、煮茶之事。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中国”一词只是具有地域、文化的概念。据考古学家于省吾考证:“中国”这一名称最早起源于西周武王时期。古时“中国”二字有狭义和广义之别。就狭义而言,“中国”有京师、都城的意思,因为“国”字的古训从“邑”,即“城邑”。如《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就广义而言,“中国”指华夏族、汉族地区。如《诗·小雅·六月序》曰“《小雅 》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因华夏族、汉族多居于黄河两岸,因此,“中国”有与“中土”、“中州”、“中原”、“中华”相同的含义。清代…  相似文献   

11.
“飞军”一词,首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秋,遂平四郡。……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军”,毫无疑问,是指军队,但为何冠之以“飞”,“号为飞军”?不见史家明示,笔者经考证认为,“飞军”是指南中劲卒青羌组成的骑兵部队。理由如下: 《说文》释“飞”曰:“飞,鸟翥也,象形。凡飞之属皆从飞。”引伸义,极言运动之速。古籍中,“飞舟”,“飞军”、“飞书”、“飞马”、“飞驷”等等之辞,不胜枚举。其中,有不少用“飞”来形容骑马或驾马疾驰的。例如,《汉书·袁盎传》:“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山。”注曰:“六马之疾若飞也。”《后汉书·孔融传》:“驰檄飞翰。”而专用“飞”来美称骑兵将士的,又有“飞将”、“飞骑”等辞,《史记·李将军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布便弓马,膂力过人,  相似文献   

12.
“邹鲁”这个词起源于春秋末期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孟子。孔子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孟子生于战国时邹国(今山东省东南)。古时用“邹鲁”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东晋末北周(557~581)时著名文学家庾信所著《哀江南赋》中云:“里为冠盖,门成邹鲁”。庾信所以为江南感到悲伤,因为他看到长江以南山青水秀,物产丰富,但在魏晋以前,几乎是“文化沙漠”。孔孟的诗书、礼乐、伦理、道德,没有普及到江南,所以成为“蛮荒之地”。庾信的观点是有一定依据。福建是滨海之区,但海上风浪险恶,多有覆舟之祸;而陆上交通又非常闭塞。汉高祖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在他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人间训》中写道:“闽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限以高山,人迹绝,车道不通。”迨至北宋史学家欧振所著《九国志》云:“西晋永嘉二年(308)晋室大乱,中州板荡,衣冠(系指官宦之家、文人  相似文献   

13.
《楚辞·九辩》:“既骄美而伐武兮,负左右之耿介”,王逸《章句》曰:“恃怙众士,被甲兵也。”洪兴祖补注曰:“耿,明也。逸以介为介胄。”朱熹《集注》曰:“负,恃也。左右,侍臣也。耿介,亦刚勇之意也。”王夫之《通释》曰:“负,矜衒自负也。”符定一《联绵字典》及今版《词源》“耿介”条均以《楚辞》此句作例证,释为“甲胄明”、“引申有‘刚勇’义”。刘永济《屈赋音注详解》谓“负恃左右狠戾刚愎的人”。马茂元《楚辞  相似文献   

14.
“爨”(cuan)字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孟子·滕文公上》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此处之意为烧火煮饭;《诗·小雅·楚茨》云:“执爨(?)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此处则为灶;另外还用作戏曲名词或泛指演剧。在云南民族历史上,“爨”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则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5.
王连峰 《青年论坛》2004,(1):128-129
曹丕《典论·论文》中说 :“徐干时有齐气 ,然粲之匹也”。《文选》李善注认为 :言齐俗文体舒缓 ,而徐干亦有斯累。这个解释显得不够全面。本文通过对徐干现存辞赋和齐地的民俗特征、魏晋时代文学审美品质转变的考察 ,认为《典论·论文》中的“齐气”在形式上是指虚夸藻饰的言辞 ,其精神实质则是缺乏真实强烈的感情。《典论·论文》对“齐气”的负面评价 ,显示了建安时期从汉大赋向魏晋抒情小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范晓然  范景华 《春秋》2015,(1):61-63
聊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聊城最早称"聊",始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这是齐国名相晏婴与齐景公对话时所言。晋杜预注:"聊、摄,齐西界也。"唐孔颖达疏:"聊、摄、姑、尤,皆是邑也。晏子言其人多,故唯举其属邑言之也。""邑",城市。"聊"和"摄"是齐国西部边境的...  相似文献   

17.
相传战国时,赵国邯郸人走起路来威武大方,姿势特别优美。燕国有个青年,不顾路途遥远,到邯郸学习走路的姿势。他抛弃了自己原来走路的习惯,跟在邯郸人后面一招一式地学。几个月过去了,青年人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却忘了自己原来的走路姿势,变得不会走路了!结果他只好爬回了燕国。从此留下了“邯郸学步”的千古笑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可否认,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学习、借鉴他人或外地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今类似“邯郸学步”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的地方看到别人养牛养羊致富了,于是一窝蜂地跟着养牛养羊,但养出来的牛、羊却没…  相似文献   

18.
论周公的伦理思想及其对孔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要略》说:有周公之遗风,而儒者之学兴。孔子开宗立派,首创儒家学说,寻根溯源,乃植本奠基于周公。因此,周公和孔子的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伦理思想方面,则更可以寻索出他们源流贯通的脉络来。 要探讨周公的伦理思想,应从“德”字入手。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德”字的解释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说:“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内得于已,谓身心所自得也”。周公是一个伟大的政  相似文献   

19.
百越和百濮是一个族群还是两个族群?有的同志认为是一个。我们认为是两个。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一、百越和百濮名称之由来濮即卜,古代濮、菐通用。上古之濮,文献记载甚多《逸周书·王会解》说商周时代濮人屡次入贡,“商、产里、百濮以象齿、文犀、翠羽为献”,孔安国《传》说濮在江汉之南。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说濮在楚西南。《史记·楚世家》说:“(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建宁郡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古代元江称为濮水,就是因为  相似文献   

20.
《诗经》在词语运用方面,灵活多变。一词多义、多用法的现象,比比皆是。“维”字更为突出。本文试就“维”的含义、词性、用法作以下分析:一、动词,作“系”、“拴”讲,后面常接代 词。例如: (1)“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絷之维之,以永今夕。” ——《小雅·白驹》 (2)“汎汎杨舟,绋(纟丽)维之。” ——《小雅·采菽》 朱熹《诗集传》:“絷,绊其足,维,系其靷也。”又:绋,綷也。(纟丽)、维,皆系也。” 动词“维”还可作“维持”、“维系”、“护持”讲。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