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梁衡 《思考与运用》2006,(10):43-45
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 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现在很流行一半又一半的说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实最根本的,人生命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在地球上所有物种中,除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滋养的就是人类。只有人,有精神生活,有主观思维,会改造客观,追求幸福。作为人,还有另一半更重要的,就是他有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雒云祥 《党课》2008,(9):66-68
他,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他,有一颗仁爱之心。他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把一个又一个绝望的生命从死神手里抢救回来。让生命得以延续。他的为人和医术都得到了患者广泛称赞.甚至有人说他曾经用两瓶白酒救活了一位重病患者……他,就是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ICU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今年35岁的雒云祥。  相似文献   

3.
“五四”之后.人们以各种仪式对它表示“纪念”.这不单是为了追怀那一段轰轰烈烈的往事.更重要的则是要借此叙说自己心中所关注的话题。在一篇纪念“五四”的文章中.李大钊曾指出:“五月四日这一天.是中国学生界的‘May Day’。……不要把他看狭小了.把他仅仅看做一个狭义的爱国运动的纪念日。我更盼望从今以后.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的时候.都加上些新意义.”  相似文献   

4.
剑良 《党史文汇》2006,(6):50-50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存在的方式就像生命倒计时一样,转瞬即逝,永不返回。故而珍惜生命的人,无不珍惜时间。洛阳市原人副主任、八旬老翁张广祥同志就是一位珍惜时间的人。15年前,当他办了离休手续后,越来越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总想着怎样把晚年生活不仅过得健康愉快,而且还要把每一分每一秒钟都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于是他选择了在位时无暇顾及但又时刻萦绕在心头的一件大事:撰写革命回忆录,抢救、收集、整理、编纂家乡(山西赵城)人民革命斗争史。他从1982年开始,20年如一日,不辞劳苦,尽心竭力地工作着。他以古稀之年的个人之力,…  相似文献   

5.
万里外的关怀《花溅泪》1939年首次上演时,于伶写了一篇短文。文章最后有这么一段话:要是这次演出《花溅泪》能有成就的话,是一群一心地直接间接合作者的心血与精力累积的代价。我自己将以更热情来回敬热情待我者,以更努力来报答努力合作者。为了戏剧,为了爱定了演剧艺术,我愿出生入死地把生命赌在这受难的孤岛戏剧运动里面。这是于伶在“孤岛”时期心情的真实写照。他曾将这些话写给当时在远方的好友夏衍,也写在《花溅泪》再版的题记中。当时匆匆写就,他并没有、也无暇去推敲这些话里有什么欠缺。时隔不久,从当时上海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刘少…  相似文献   

6.
为了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毛泽东舍小家为大家,动员组织所有的亲人参加革命,他一家先后有6位亲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幸存的亲人和子女没有一人在中央和地方任要职.就连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大弟媳王淑兰,也只留在韶山故里做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的接待和宣传讲解工作。  相似文献   

7.
他最喜爱的名言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将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条铁铮铮的汉子,他曾经被敌人5次投入监狱,但铁窗烈火只把他的革命意志冶炼得更加坚强。为了革命事业,为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明天,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就是陈斯克烈士。 (一) 陈斯克1911年冬出生在福安县城关南湖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明灿,务农,也做点豆腐贴补生计。生母黄氏,在陈斯克未  相似文献   

9.
王崇 《党史纵横》2009,(11):53-55
中国航空百年,而他的生命就有93年,飞机翼下一个世纪的强国之梦,他用68载的岁月亲身实践。为了航空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他一生不断奋力探索,无畏前行。从青春少年到耄耋老人,一颗中国心承载着他航空报国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0.
重温王韬     
1897年,曾对洋务运动有颇多夸赞的思想家王韬去世。可以说他的死标志着旧派的新学与新学家时代的结束,因为就在第二年就有康染这些新人崛起,他们以更直接的方式干政并以更惨烈的方式失败,中国的文化语境与清王朝的政治处境为之一变。实际上早在两年前甲午海战后洋务派们就已经过时,并不善酒的王韬晚年纵酒甚至吸毒,心情潦倒。就一代人当下的思想生命与政治生命来说.一场战争、一次政变或一场革命就足以使之兴替,然而,我们今天以史家的眼光来看经过无数兴替的百年历史,所有曾在自己的时代领过风骚的人又都是不死的。在腊月将尽的闲…  相似文献   

11.
源自生命始初的一种好奇.他对电结下了难于割舍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看他为社会贡献多少,而不是看他年高年少。歌德也说:“白活等于早死”。鹿道有走完人生旅途的时候,年仅42岁。他忠于法律,忠于人民,为了强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他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鞠躬尽瘁,死而无悔。常言道,人的生命一半是增,一半是减,只要为人民做好事、做善事,其自身价值就增加。看来,生命是增是减,关键在于奉献。人们应当加倍珍惜自身价值。一个人有无贡献,贡献大小,孰优孰劣,是英雄是好汉,群众自有慧眼。鹿道有身居林海,默无人知,但是他死后,他的同事,他的当事人,相  相似文献   

13.
与王东接触,你会感觉到他的身上沉淀着厚厚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就连他说起自己的个体生命也让人有一份这种浓浓的感觉。他说,他的物质生命与新中国同龄,学术生命与改革开放同龄。他最关注的,是跨向新世纪的两大时代课题:中国命运和人的命运。王东出生于北京的高知家庭,父亲毕业于上海交大,专攻通信技术工程,母亲是研究中国语文教育的专家。受一理一文家庭环境的熏陶,王东从小就文理结合,喜欢对问题做综合考究,这为他日后做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播下了种子。而父亲当初为了抗议日本人在北京的奴化教育,愤而南下的强烈爱国之情;母亲在…  相似文献   

14.
未匀 《党员文摘》2008,(9):38-39
望予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贵州一对夫妇也是如此。为了让独生女儿受更好的教育,他们不惜花钱将女儿从乡下接到贵阳市一所高级中学读书。然而.令他们想不到的是,原来聪明活泼的女儿,自从进入城里学校后,不仅学习跟不上。而且性格越来越孤僻。更令他们痛不欲生的是,女儿因未能适应新环境被学校劝退后.竞连续采取自焚、投水的方式.最终结束了如花般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近日,传媒连续宣传的新疆乌恰县医院院长吴登云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我。吴登云23岁时一句"献身边疆"的许诺定下了他的终身,离开家乡扬州,在乌恰具工作了36年,并在那里安家落户,成为一位深受当地群众爱戴的好医生。为了病人,他奉献着青春和热血,直至生命的全部。他把身上的肉皮割下来移植给病人,把身上的血抽出来输给病人,更把一颗爱心献给了病人。36年间,吴登云有过3次离开乌恰县的想法,也有过3次离开的机遇。刚来到乌恰县去牧民点送医送药,他躲在帐篷里格外想家;1985年地震,原乌恰城荡然无存,他住在窝棚里也产生了离开的念…  相似文献   

16.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因为,“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秦皇岛市卢龙县农工委副书记司春国就是这样的人。以他42岁的生命,诠释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把百姓当亲人、把工作当使命、把事业当生命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17.
说“人格”     
在夜深人静的午夜.我总会思索一些关于生命本质的东西: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在生活了二十几年的今天才明白原来自己肩上的担子是那么的沉重。大学生活的结束.意味着你要踏入社会这个更大的团体了。工作,要的是学历,知识.更注重的是人格。  相似文献   

18.
永远的忏悔     
父亲死了,为了我,为了始终不能原谅他的儿子,献出了他饱经沧桑的生命,留给我的是那无边的痛楚和悔恨。爸爸啊,当你突然被隔绝在无边的黑暗中,我才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又有什么不可以原谅啊!  相似文献   

19.
(一)"死生亦大矣!"一个人在告别这个世界时的遗言。历来被看做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生命嘱托,一种具有纪念性、经典性、持久性的临终交代。如果当事人是一位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政治家,一位轰动世界的伟人,那么,他的遗言就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不容忽视的价值。周恩来总理在濒临生命终点时,郑重嘱咐:"不能忘记老朋友。"这句  相似文献   

20.
曾颖 《当代党员》2010,(9):65-65
朱爷爷90岁.耳不聋眼不花,能自由出门喝茶÷细究他长寿的秘密,有几个小口诀——一是“赚到了”.他说,生命是一种偶然。偶然的机遇下生,偶然的状态下死,对于一个高龄的老人来说,每一次入睡都可能是一次死亡,而每天早晨能睁开眼并利索地起床,便是赚来了一天。你说,我能胡乱潦草地混过这一天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