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新型国际关系观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它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继承和总结新中国外交理念与实践经验,批判吸收当代全球政治理念,其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紧迫的现实必要性。这一思想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以公平正义为准则,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具有鲜明的逻辑性、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和中国特色。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必须秉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等理念原则,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新型国际关系观的提出,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和平发展环境、开辟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路径、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哲学、“世界历史”理论和国际关系原理本身三个层次上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既吸收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以及进化论等思想,也从中国传统思想中寻求理论支持,最终形成了具有"天下"特色的世界主义思想。本文将以梁启超本人的著述、言论和社会活动为基础,归纳其世界主义的主张和观点。从早期"三世六别说"转向国家主义,并最终发展到具有世界视野的天下思想,这种变化反映了梁启超的政治理想追求。在梁启超的天下主义设想中,主张建成强有力之政府,进而实现"世界的国家",并对全人类有所贡献,这对于当代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国际安全研究呈现出深化和拓展的发展趋势。批判安全研究从批判理论发展而来并且迎合了深化安全和拓展安全的发展潮流。批判理论不仅与安全议题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为后者重要的思想渊源。此外,批判理论和国际关系激进理论共同促使安全研究者对安全对象和安全领域进行探讨。肯·布斯正是批判安全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批判安全经历了由人的安全到世界安全的发展历程。具体表现为,他探讨了解放与安全的关系,批判了现实主义国家中心论,质疑了安全概念;在此基础上,以人的安全来重新概念化安全,并且提出建立人类共同体来达到世界安全。其中,他对安全的深化和拓展是以剖析安全背后的深层结构为基础的,这在批判安全研究的阵营中颇为独树一帜。他提出用解放的政治来建立人类共同体,一方面迎合了深化安全和拓展安全的发展潮流,另一方面又标志着由人的安全发展到世界安全在实践层面的进步。所以,他的批判安全研究经历了人的安全到世界安全两个阶段的发展;他的思想既具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层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新时代中国外交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习近平外交思想,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深刻把握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伙伴关系、共建"一带一路"等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做好对外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当代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做出创新性贡献。  相似文献   

6.
建模与控制由经典到非经典的发展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辩证法,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无限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学派都在探求中国维护外交空间利益和秉持外交正义话语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外交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呈现方式,在"外交空间"概念层面是外交主体历史性与外交客体物质性的有机统一,在"外交正义"概念层面则是外交形式逻辑性与外交内容历史性的辩证统一。最终,外交空间与外交正义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外交哲学中国化研究路径中,无论通过外交目的与外交方法视域,还是外交基础与外交本质的立场来观察,这一关系的分析性、限制性、扩充性和综合性都在外交哲学中确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合理性和实践正义性。新时代中国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得中国外交空间的正义性图景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8.
世界主义的类型研究是世界主义研究的基础,也是迄今为止最富学理性的研究。在这个研究领域,最通常的研究方法是领域视角,即按照道德、政治、法律、制度、经济、文化、正义等领域对世界主义进行分类研究,从而提出了最初的世界主义类别,并延续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文明进程的加速,对世界主义的思考与探索也日益深入。特别是在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大背景下,世界主义的类型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从强度、关系、反思角度研究世界主义已取得了可喜进展,提出了世界主义的新形式、新类别,丰富了世界主义的类型研究。本文正是基于领域、强度、关系、反思四个向度对世界主义的类型展开论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中国外交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从哲学和理论的高度对当代中国外交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加强了哲学的建设、发展和运用。习近平外交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当代化的最新结晶,也是中国对当代世界外交哲学建设的重要贡献。因而,习近平外交哲学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指导着我们超越局部、从全局高度认识世界和有效地解决问题。在中国内政外交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刻,发扬中国共产党"学哲学、用哲学"的优良传统,对增强外交的实践自觉和理论自觉,牢牢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积极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努力开创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际关系规范理论是一种以价值判断为基础、旨在探寻应然世界的理论,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构成了它的两种主要思想传统。世界主义发轫于智者学派,成形于近代的康德,到贝兹和罗尔斯那里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社群主义可上溯至柏拉图,成形于近代的黑格尔,当代的沃尔泽与弗罗斯特则是两位典型的国际关系社群主义学者。这两种思想的分歧在于四个方面:人的概念、国家的道德地位、普世主义与特殊主义之争以及未来向度。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构成了国际关系规范理论的价值两端,各有其内在的理论缺陷。只有综合这两种视角、融合个体价值与社群价值,提倡道德共存与对话,才能摆脱理论困境,推动现实世界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世界主义思想是一种具有很强人文主义倾向的思想体系,其价值理念包括了伊斯兰文明中的人类兄弟平等关系、和平观念、普适的正义观念、个人尊严观念、宗教自由和宽容观念等。古代伊斯兰文明的世界主义思想从古兰经教义出发对伊斯兰文明的理想社会模式进行了探索。近现代的伊斯兰世界主义思想重申了个体价值中的公正和正义原则,并提倡个人道德和友爱精神,以维护和平、实现人类大同,建立铲除人间不平等、公正与幸福的"世界新秩序"和"正义王国"。  相似文献   

12.
许婕  张红 《西伯利亚研究》2023,(4):33-44+119
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俄罗斯学术界更是将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视为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窗口。其中,认同者的研究论断更加客观深入,他们从习近平外交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研究出发,一致认为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积极回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积极发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具体化和理论核心,“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物质象征和关键要素。对俄罗斯学者关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俄罗斯学界对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认知程度,为我们研究习近平外交思想,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依附论是二次大战后首先在拉美出现的研究帝国主义扩张后果和扩张对象国内部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与变化规律的理论。它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中心与外围的结构是一种统治一依附结构,即外围的第三世界国家依附于作为中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而指明了第三世界不发达的根源在于西方大国的控制和剥削。一些依附论学者在不同程度上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和帝国主义理论批判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观点和发展理论。人口迁移思想是依附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接受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与劳动力相互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在剖析第三世界贫困的根源以及分析战后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迁移问题和批判刘易斯、托达罗等人的人口迁移思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叶健辉 《拉丁美洲研究》2020,42(1):67-84,156,157
马克思主义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以欧洲中心的经验基础之上,具有浓烈的欧洲色彩。马克思本人在1857年的文章中将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视为拿破仑三世滑稽的模仿者。马克思、恩格斯一般只在涉及欧洲问题的情况下,才会关心欧洲之外的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第二国际各社会主义政党也聚焦于欧洲自身的问题,很少关心欧洲之外的世界。但由于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立场影响到了第二国际各社会主义政党的选举,第二国际不得不讨论殖民地问题。为应对资产阶级的殖民政策,荷兰社会民主党代表提出了“社会主义殖民政策”问题。1907年第二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德国斯图加特召开,与会代表就殖民地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作为阿根廷社会党代表的曼努埃尔·乌加特参与了这次会议,随后形成的将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与拉丁美洲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基本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拉丁美洲化的开端,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可以脱去其诞生时所具有的欧洲色彩。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党的建设的经典范例 ,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深刻 ,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之光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中国化。它的精神实质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 ,依据新的形势和任务 ,明确提出并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结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我们科学研判世界形势,努力提升外交思维,扎实做好对外工作。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服务民族复兴,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推动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催生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引领世界未来发展方向,促进人类进步,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列宁1902年在《怎么办》一书中曾经说过 :“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没有革命的运动。”① 这说明了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1905年 ,列宁在《一位法国社会主义者的真实话》一文中再次明确写道 :“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没有历史上世界被压迫阶级和最革命阶级的解放运动。决不能主观地虚构那个理论 ,它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综合产生出来的。”② 列宁的结论已为中国的改革和越南的革新实践所证明。确实如此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中国的改革和越南的革新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但是 ,中越社会主义的改革和革新又…  相似文献   

18.
面对当下中国加速崛起引发的国际体系深度变革和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的历史趋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应运而生。当前,学界有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研究刚刚起步,它不仅需要从外交政策和实践层面进行解读,更应当从外交理论和外交哲学层面加以探究。本文介绍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成背景,试图从学理意义上论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独特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依据当前外交实践的探索,从政策理念、价值理念和哲学理念三个层面探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创新,包括合作共赢新理念、正确的价值观、和谐世界和命运共同体。最后,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在开辟一条与历史上传统大国完全不同的大国发展新道路,而这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浅层次理论是指关于资本主义“灭亡在即”的理论, 深层次理论则是在主客体对立统一、矛 盾运动的框架内建立起来的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除了有在特定条件下对当时资本主 义微观断代分析的理论之外, 还有对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大尺度的宏观分析。较之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规律 的微观断代分析, 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大尺度的宏观分析更容易减少历史条件对人们认识的限制, 因而会有更多的 稳定性和可靠性。我们应该注重挖掘马克思的这种深层次理论, 认识到必然王国不是人类的永恒状态, 它迟早会 被超越, 使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也就是从资本主义和民族的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20.
"共享安全"理论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安全理论体系和话语权的有益探讨。"共享安全"理论具有充分的历史哲学依据,《周易》中"保合太和""协和万邦"的思想为"共享安全"理论奠定了阴阳协调、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儒家哲学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为"共享安全"理论奠定了以"共建""共存"和"共享"为核心的安全观;而践行中庸之道,则成为"共享安全"理论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和平主义外交理念和亲仁善邻的外交政策,为"共享安全"理论奠定了和平、和谐与合作安全的政治思想基础。东亚传统的安全体制体现了东亚国家在安全利益上的"共依""共存""共建"和"共享",从而为"共享安全"理论奠定了东亚史上传统的安全和外交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的安全政策进一步为"共享安全"理论提供了安全和外交实践,其中作为"共享安全"实践基础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亲仁善邻的外交政策,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外交关系的准绳和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存""共建"和"共享"安全的和平主义战略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