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减灾》2012,(10):12-13
社区是政府管理的最基层单元,也是防灾减灾与风险防范工作的根基,做好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是提高区域和国家综合风险防范能力的核心,也是完善“自上而下”与“白下而上”综合风险防范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我国社区减灾工作正有序推进,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组织与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区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估起步并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2012,(10):8-11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增加,灾害风险不断增加,减灾救灾工作繁重、任务艰巨。面对日益严峻的灾害形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近年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以提升城乡基层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规范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减灾》2014,(12):30-31
为切实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湖南省民政厅始终坚持防灾减灾“重在行动、贵在坚持”的理念,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深入排查灾害风险隐患,广泛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积极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有备才能无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仅2008年就遭遇了雪灾、地震、洪水等多种自然灾害。江苏省南京市依据民政部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标准,立足自身特点,以社区为基本点,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突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由点到面,逐步铺开,把防灾减灾工作落实到每家每户和社区单位,在应对灾害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迪 《中国减灾》2013,(12):18-19
在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社区是基本的组织单元,是强化社会对灾害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发挥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为切实加强我国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依托2013年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专项建设项目开展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社区建设试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减灾》2013,(12):38-39
海南省文昌市位于海南岛东北部,自然灾害多发,灾害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严重。2005年以来,文昌市先后发生4次重大自然灾害,因灾倒塌民房1350间,直接经济损失40多亿元。尤其是2005年的超强台风“达维”和2010年的特大洪涝灾害,灾害发生范围之广、受灾人口之多、因灾造成损失之重,历史罕见。为推动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文昌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7.
李慧莹 《中国减灾》2013,(12):35-36
海南省始终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亟需建立健全减灾救灾法制体系,把抓好减灾救灾工作作为保障民生的“防火墙”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平衡器”,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安全阀”,切实狠抓应急救助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社会综合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为推进海南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出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12,(10):20-21
浙江省宁波市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自然灾害多发,特别是每年的台风(热带风暴)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灾减灾任务艰巨。近年来,在民政部、浙江省民政厅的指导下,宁波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基层基础建设,把提高基层防灾减灾能力作为全市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整合各类资源,构筑城乡综合减灾服务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灾减灾活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区(村)为平台、设施为基础、制度为支撑的城乡减灾格局。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14,(7):60-60
5月28日,天津市民政局与市气象局签署“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合作框架协议,市民政局副局长金海龙与市气象局副局长郭虎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根据协议内容,天津市民政局与市气象局将在防灾减灾信息共享、城乡社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综合防灾减灾宣传及重大气象灾害灾情调查和风险评估等五个方面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12,(11):28-28
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紧紧围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相结合,通过健全机制、完善预案、组织演练、开展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显着增强。  相似文献   

11.
候亚男 《中国民政》2011,(11):58-59
为切实做好“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增强城乡居民减灾意识,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提高城乡社区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救助能力,山东省济宁市开展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基层社区为平台,积极倡导防灾减灾从身边做起,组织每个社区家庭成员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2.
灾害风险管理与灾害保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加强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能力、完善减轻灾害风险措施、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制等,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各国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我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也将“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正式明确。本刊特开辟“灾害与风险”专栏,向读者介绍灾害风险、灾害风险管理、灾害保险等方面的知识和国内外先进经验及经典案例分析等内容。推广最前沿的防灾减灾理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减灾》2013,(12):41-41
定安县位于海南省北部,地处南渡江中下游,自然灾害多发,救灾任务十分繁重。近年,为提高灾害救助应急管理能力,提高救灾工作科学化管理水平,定安县切实加强自然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县、镇(农场)、村(居)委会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全县减灾宣传、灾害预警、灾情收集、灾后救助等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以来,针对区内“自然灾害偏多偏重,倒房重建任务繁重艰巨”的实际,重庆市涪陵区以推动倒房恢复重建为契机,紧贴建设平安和谐农民新村主题,把全面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作为构筑和夯实防灾减灾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多措并举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15.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开展自救互救水平的高低,对于预防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意义重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方面加强社区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6.
林心俏 《中国减灾》2013,(12):53-53
近几年来,由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力推的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活动,正在通过示范效应,逐步增强公众的减灾意识,提高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目前,各地积极推进防灾减灾工作,防灾减灾工作标准、模式和预案的细化、完善以及操作性得到很大提升。但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防灾减灾局势,当前基层和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依然不少,许多地方防灾减灾工作还比较被动,只有将增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上升为一种社区和全体居民的自觉行动,才能与政府形成合力,实现防灾减灾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减灾》2011,(11):1-1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综合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还有不少环节需要完善和加强。在防灾减灾工作实践中,还存在诸如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仍较淡薄、基层社区的减灾能力薄弱等多方面问题。 近年来,基层政府积极指导社区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社会减灾公共设施和器材装备建设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8.
张国 《前沿》2012,(13):132-133
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频繁发生,在城市的发展中,防灾减灾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其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做好。在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中,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在城市社区稳定和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发重要了。有鉴于此,要做好城市社区的防灾减灾教育工作,就必须将老年人作为重点教育对象来看待,并通过多方面的工作来提高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正事实证明,面对中小型灾害,基层社区往往更能发挥减灾作用,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推动减灾型社区建设,是完善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天灾人祸频频发生,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仅靠专业和行政力量恐怕很难完成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工作,社区在防灾减灾以及灾后重建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于是纷纷开始强调社区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并陆续研究制定提升社区灾害防救能力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防灾减灾的基础在社区。只有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了,整体灾害的损失才能有效降低。“5·12”汶川地震之后。我国在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