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辉 《台声》2006,(2):84-85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传说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故?为轩辕氏。据历史考证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就是黄帝出生的地方。新郑古?“有熊”,是黄帝出生、成长和建都的地方。黄帝故里就建于?,它最早建于汉魏,历代都有修复,大殿内设置黄帝中年坐像。四壁有描绘黄帝功德的壁画,东西两厢房分别供奉着黄帝的两个妃子嫘祖和嫫母。海内外的中国人常把自己?为“炎黄子孙”,把轩辕黄帝当作中民族的象征,寻根朝圣者络绎不绝,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拜祖的主要地方。相传,农历三月三是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大西北开发有什么关系?甘肃在大西北开发中居于什么样的战略地位?甘肃应采取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本文试图研究这些问题,请领导、专家和实际工作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姬延钊 《传承》2014,(2):20-23
正铁路被列宁称为"连接文明、连结大工业、连结城乡的物质脉络",亦被毛泽东比喻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孙中山也曾说过:"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由此可见,铁路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广西的铁路建设相对全国来说起步较晚。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广西铁路建设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广西铁路营运里程将近4500公里,其中开通200公里及以上高级线路超过1千公里。2013年3月,广西沿海铁路南宁至钦州、钦州至防城港段建成并通车,结束了广西没  相似文献   

4.
一、国共合作前,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19世纪末,当孙中山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虽然看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带来了“善果”,但也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恶果”。为了使中国能够“取那善果”而“避那恶果”,孙中山在不断阐明他的民生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地揭露和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恶果”。第一,指明资本主义制度下使用机器的社会后果,是工人失业挨饿,做牛马奴隶。孙中山指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资本家所获”,皆由工人之劳力而来”。“世界一切之物产,莫不为工人血汗所构成”。工人在机器生产中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使英美财富增加“数千倍”。工人创造的财富本来可以满足全体人民一切合理的需要,使“家给人足,乐享幸福”、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自机器发明,利源尽为资本家垄断,工人劳动终身所生之利,尽为资本家所享有”。尤其严重的是,机器的广泛使用,使大量的工人被机器排挤而失业。因为“机器与人工之比较,其生产力之差竟有至百倍者。既机器之生产力较人工之  相似文献   

5.
杜语  崔晖 《前沿》2011,(6):4-7,75
关于孙中山的领袖之路,学术界近些年已有涉及,但在论述中,许多文章畏首畏尾,没有明确讨论孙中山领袖之路的诸多细节。同时由于观念上存在障碍,即使涉及他的领导范式,也无法实事求是地正确评价,更没有把孙中山的领袖之路和他的救国方略、革命方略联系起来。这样做的后果是极大地淹没了孙中山争夺领袖之位的正当性。笔者以为,孙中山的领袖地位之争,是和他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开创共和新局面的救国方略紧密联系的。只有全面地分析、考察这一切,才能给孙中山的历史以较为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张代春 《湖湘论坛》2001,14(4):31-32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 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人,他们以卓越的理论与实践,架构起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级阶梯,让中国人的强国之梦由憧憬变为现实。对比学习与研究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将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辛历程,更好地掌握未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脉搏。   一、战略目标之比较   与“欧美并驾齐驱”,是孙中山设想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根本性观点。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曾满怀信心地预见未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必有“异常之速度”,认为“十年二十年之后,不难举西人之文…  相似文献   

7.
“华侨为革命之母”是孙中山名言,传播、影响甚远。日前,在辛亥革命百年庆来临之际,侨史学界对于一帧孙中山题款的“华侨为革命之母”竖幅中堂影像之真伪,陡起争议,却不了了之。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辨,认为孙中山不仅生前多次讲过此类赞誉之语,而且形成一种观察华侨与中国革命的理论观点,并为后人所采用。但作为墨宝笔迹,则尚未发现,目前流传的题词显系后人用于宣传的拼贴之作。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前,伟大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作为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其历史业绩,功垂千古。辛亥革命中众多的志士仁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为了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统治,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地斗争。海外华侨对孙中山先生倡导和组织的辛亥革命,不仅在思想上拥护,经济上支援,而且在行动上参与。黄花岗起义的烈士中有三分之一是华侨,他们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也是全体爱国华侨的光荣。正如孙先生指出的,“华侨有功于革命”、“华侨乃革命之母”。(见张永福《南洋之创立民国》)华侨  相似文献   

9.
杨军 《政协天地》2010,(7):54-55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两人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在孙中山先生从事推翻满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的革命历程中,曾受到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孙中山先生曾高度评价:“华侨是革命之母”,这里就包括当时侨居在新加坡的陈嘉庚。  相似文献   

10.
《长江论坛》2011,(4):2+97-F0002,F0003
武汉是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城市,被称为“首义之城”。孙中山在武昌首义第二年亲临武汉,不仅体现了他对首义区人民怀有的深厚情谊,而且表现出他对素称“九省通衢”的武汉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视。他指出:“现在汉阳已有中国最大之铁厂,而汉口亦有多数新式工业,武昌则有大纱厂,而此外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又为中国茶之大市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四省,及河南、陕西、甘肃三省之各一部,均恃汉口以为与世界交通唯一之港。至于中国铁路既经开发之日,则武汉将更形重要,确为世界最大都市之一矣。”所以他为武汉规划了“略如纽约,  相似文献   

11.
“道路者,文明之母,财富之脉也”,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这精辟之言,对于被人们长期视为偏僻闭塞的蛮荒之地的云南来说,可谓切中肯綮。  相似文献   

12.
李永伦 《思想战线》2002,28(3):81-84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 ,是他对欧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状况深入分析 ,有感于这些国家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他认为“平均主义”和“节制资本”是克服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问题的关键。对私人资本主义既要鼓励其发展但又要对其加以限制 ,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是孙中山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这反映了孙中山企图通过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革命 ,通过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促进实业和经济的发展 ,并用国家资本主义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来实现大国世界的社会主义。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反映了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这是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大西北,是指中国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因其国土面积大(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得了一个“大”西北的称谓。由于这一大块地方地处内陆,远离海岸,交通不便,少水干,开发较晚,因而大西北一度几乎成了经济落后的同义词。今天的大西北还是这个样子吗?本...  相似文献   

14.
“华侨为革命之母”这是孙中山先生对华侨的高度赞扬。他在《同盟演义序》中写道:“同盟会之成,多赖海外华侨之力,军饷胥出焉。及满清既覆,人人皆以为有不世之功,而华侨类不自伐,惟吾深知同盟会中非有华侨一部分者,清室无由而覆,民国无由而建也。”华侨之所以能成为孙中山革命的生力军,或捐资、或投身,不能不从他们的生活境遇说起。由于清廷腐败,不断割地赔款,及侵略者的掠夺,使民生涂炭,大批百姓,远走他乡,异域谋生,孤悬海外。到辛亥革命时,侨胞遍布世界各地,总数约700多万人,其中闽粤两省为最,约占总数90%以上。在华侨心中,自己永远是中华…  相似文献   

15.
早在本世纪初,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便为建设新中国制订方针大计。在其物质建设理论中,他不仅提出了一整套实现中国工业化宏伟蓝图的理论思想,而且还运用系统方法制定了一个迅速发展经济的全面而具体的规划。其中体现出孙中山的系统方法思想。 《建国方略·物质建设》是孙中山的经济专著。在此著作中,孙中山主张“用系统的方法,指导其事”,发展经济。事实上,孙中山已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这种“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系统方法去设计“实业计划”,使之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最优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关于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问题,人们已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较详尽的研究。孙中山曾指出:“华侨有功革命”,“华侨为革命之母”。又云:“我海外同志,昔与文艰苦相共,或输财以充军实,或奋袂而杀国贼,其对革命之奋斗,历数十年如一日,故革命史上,无不有华侨二字”。对华侨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作了较高的评价。华侨有功于辛亥革命,这是确定无疑的。然而,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华侨为革命之母”这一名言?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中华侨的功绩呢?这仍是一个有待于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世界上侨胞人数最多的一个国家。海外华侨不仅对侨居国的开发和发展经济起着重大的作用,而且,他们还具有光荣的爱国传统和革命传统,对祖国的革命事业和经济、文教、福利事业,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辛亥革命时期,“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强有力的支持者。”①他们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大力支持革命,并和祖国人民一道积极参加革命斗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华侨有功革命”“华侨是革命之母”。②华侨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正>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说:“今民国成立,振兴实业,诚为急务。”并断言;“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之一事也。”面对清末腐败政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11月10日至12日,江苏省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宁举行。副省长张桃林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陆军主持研讨会开幕式,省政协秘书长赵京玉主持学术报告会。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南京是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地方,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奉安之地。新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轶事     
吴斌 《两岸关系》2006,(12):20-21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国家的统一事业,他曾大声疾呼:“中国人民再也不能容忍别人瓜分自己的国家,他们希望统一,成为一个强大的和不可动摇的民族”;“统一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财政、实业、教育诸端始获次第为理,国民意志方与以自由发舒”。他始终坚定地主张,统一就是一统,就是要名实相副地真正统一;坚定地认为只有排除障碍,统一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真正壮大、富强国家。民革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