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胡自芳 《中国减灾》2009,(12):19-21
北方的春天气候宜人,让人们有出游的冲动,我也一样想趁着好天气,去青岛走亲访友,正好也把在烟台海阳县海边购置的房子装修一下,等到夏天来临,邀约亲朋好友一起到那里度假。2008年4月27日晚,我坐上了北京去青岛的火车。这趟火车的时间很合适,晚上10点50分发车,上车睡一觉,第二天早上7点多就到青岛了。  相似文献   

2.
黄埔情     
曹立德 《黄埔》2006,(3):62-62
那是1996年,北京的黄埔十八期同队同学刘子杰,邀我去首都旅游。我偕老伴同往。初到北京,人地生疏,刘同学恐我俩迷路,特到火车站迎接。分别五十载,今朝重逢相会,欢乐心情难以言表。子杰热情款待,夜间让出自己床位,让我夫妇好好休息。翌日,子杰亲自导游,浏览天安门、故宫及其他名胜古迹。告别之时,依依不舍。他送我夫妇上火车,一直站在车窗边,寸步不离。我多次催他回去,待火车慢慢起动,我伸出头,再次紧握着他的手告别,他鹤立原地,高举起手左右摇动,直至不见人影。这一幕深情似海的剪影,距今已有十年,每每记忆犹新。别后电话不断,尺素频通,互告近况,  相似文献   

3.
这已是我来北京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前,父母把平时积攒和从亲朋好友那儿借来的钱交给我,让我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从事自己想往的职业--保安.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训练,我被分配到了文安公司驻文保处大院分队.  相似文献   

4.
34公安月刊2001/10有一个小小的故事一直折叠在我的心中。因为没有曲折、没有坎坷,不是浓情、也不是艳史,几次提笔,又将它轻轻抹去。但在人们常常感叹人心不古的时候,我会把它一遍遍提起。那是我刚到北京的第二年。大城市生活的喧嚣与嘈杂,我无法适应,总想背叛与逃离。写完一批文稿后,找一块清静的地方看看风与月,是我当时聊作平衡的方法。于是我独自去了云南,去了张家界,去了嵩山,又去了内蒙古……这个小小的故事便是在从内蒙古回北京的途中发生的。从内蒙古多伦县城坐汽车到河北围场,那里有连续不断到北京的火车,原…  相似文献   

5.
文明的尴尬     
吴若增 《人民公安》2006,(24):51-51
说是文明的尴尬,有些客气,其实应该说是文明的遭遇。那是那一天,我坐了火车,从北京回天津。火车的车厢是封闭的有空调的那种,在那种车厢里是不准吸烟的。坐在我前面几排的两位30来岁的小伙子,却忍不住了烟瘾,竟拿出了烟,点着,旁若无人地吸了起来。对此,旁观的国人有的视若无睹,  相似文献   

6.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3,(11):16-17
从北京往两.350公里就到大同,但火车却需要行驶6小时。2008年初,耿彦波当上大同市长后.根据2012年北京到大同会通离铁的预想.认为只要把大同的环境搞好了,把“古城”造起来,大同就能成为北京的后花园、北京人度假旅游的胜地。  相似文献   

7.
顾德宁 《群众》2022,(4):65-66
<正>火车自从在欧洲发明和发展以后,一直都是欧洲货运和客运的重要交通载体,火车文化在近代欧洲文化和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少西方谚语和典故都与火车有关。我曾坐过五六十趟欧洲各国火车,其中一些经历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有一次,我在德国旅行了一个多月,堪称一次完美的火车之旅。DB是德国铁路公司的缩写,  相似文献   

8.
说天桥     
老天桥的艺人 我小时候跟着姐姐杨金香来北京演戏,就住在天桥尽南头南下洼子兴隆小客店。从前门火车站下了火车,一路经过前门大街,直到天桥,看到的都是破破烂烂的小平房铺面。门前晒着各种衣服,还有光着膀子的老太大,给孩子喂奶的小媳妇。我觉得北京可真够穷的,真够破的!  相似文献   

9.
滑雪场纪行     
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娱乐时空有了很大扩展。今年一月中旬,我从北京到"冰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的龙珠二龙山滑雪场,去欣赏北国之冬的风光和电闪雷鸣般刺激的滑雪运动。 我乘夕发朝至的火车,第二天凌晨达哈尔滨市,又乘  相似文献   

10.
不买 行吗?     
过年过节到老家,免不了要跟火车打交道。但一直以来,我对票贩子敬而远之。如果问我.会不会从票贩子手里买票.答案很干脆:不买。  相似文献   

11.
朱桂云 《中国人大》2012,(12):49-50
1973年7月,在到达北京跨入人民大会堂的大门前,我还是一名高中生,正值花季,单纯而幼稚。一个连火车都没见过。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的农村娃,一下子就进到人民大会堂工作.真可谓一步登天。在三个月紧张的专业培训中,我总是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像只快乐的小鸟,整天叽叽喳喳,笑声不断。培训结束后,我和其他十三名同志被分配到三段工作。  相似文献   

12.
刘大爷第一次从陕北来北京旅游,他坐地铁觉得火车在地下跑很神奇,听着地铁报站“洋文”夹杂着别扭的汉语更不习惯。女儿告诉他,这是为了让各国人都能听懂。刘大爷由此懂得了,什么是国际大都市。  相似文献   

13.
安全众星会     
飞机、火车、汽车:删种交通工具最安全?黄格选:我没有比较过。我觉得,不管哪一种交通工具,只要小心谨慎,都挺安全的。作为我个人来讲,我经常自己开车,我觉得汽车也挺安全的。但严格说起来,我不是那种特爱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周冰清:我心里感觉是坐火车最安全。像我从上海到苏州、杭州这些比较近的地方,我肯定会选择坐火车,因为火车上可以来回走动,比较舒服,比较自由。但如果是远途,我还是坐飞机。孙萌:科学家还有杂志上都说飞机比火车安全,我也认为飞机的安全系数要大些,看看宣传报道和身边的事,也确实是汽车出事的比较多…  相似文献   

14.
虎丘的回忆     
9年前的冬天,我第一次有机会到中国旅行写生。 从上海到苏州,我们乘坐的火车一路飞奔在广阔的田野上。火车走了一程又一程,映  相似文献   

15.
郭伟  林晨 《福建乡土》2011,(6):52-53
我从10岁起至今已经无数次地走进北京。北京在我的心中绝对是“神圣”的,在全世界所有的华人心中,北京都是至高无上的。我相信在世界上没有任何城市能取代北京在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我爱北京,是孩童时从一首歌的歌词中认识她的,歌词是这样唱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07,(8):14-15
7月13日,37名参加全国台联2007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广东分营的台湾青年学生,结束在北京的活动后乘坐火车抵达广州。从北京到广州,2000多公里的距离,20个小时的车程。台胞青年学生兴奋无比,不禁感叹大陆之大。他们一路经过河北.河南,湖北和湖南,经过广衰的平原.秀美的丘陵,穿过五岭山脉进入广东。车窗外不同的风貌和景观给这些台胞青年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职责     
父亲从工作到退休,在一个偏远小火车站整整干了42年。他从信号员、列车员,一直干到小站站长。 母亲去世很早,我从小是伏在父亲背上,听着火车汽笛声长大的。 父亲退休那年,我考上了省城的警察 学校,离家那天早晨,他要亲自送我上火车,虽然我从小在车站上长大,但真要离开那曾记 载我儿时梦想的铁路,的确有些舍不得。再看我身边的父亲,虽然离开小站刚几个月,但仿佛一下苍老了许多。父亲的话很少,基本没叮嘱我什么,只是火车开动的一瞬间,站在月台上的父亲仍然和从前一样立正敬礼。 当警察是我多年的一个梦想,三年的  相似文献   

18.
“我能一个人从小山村来到北京。我就能从北京走向纽约,前提是必须好好学习!因为我知道,人生最大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相似文献   

19.
《北京观察》2000,(9):16-17
我是上海人。第一次到北京是在1934年,作为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的学生,集体来北京参观学习。火车快到东直门火车站的时候,宏伟的东南角楼进入我的眼帘。角楼上面是碧蓝碧蓝的天空,下面是城墙和城楼,一队骆驼正在缓缓行进,真是好一派北国风光啊!到了北京后,看到那么多美不胜收的文物古迹,我一下子傻了。我这个上海人,才头一次晓得我们中国有多么伟大!有这种感觉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有一次我正在天坛欣赏祈年殿,旁边有位外国妇女情不自禁地说,“我  相似文献   

20.
翟相秋 《春秋》2010,(3):10-10
山东美术出版社曾出版《共和国的缔造者》大型画册.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画面是毛主席身着风衣,神采奕奕地在野外散步,脚下是宽阔的土路,相随的人员身着中山装。路旁是麦田,远处是村庄,还有一冒着浓烟的烟囱。图片说明:“1959年4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北京.途经山东宁阳县,下火车在郊外散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