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它把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从而准确地、深刻地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及其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党性,主要体现在它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党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本身具有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属性,它们之间是一致的,并且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但是,我们在历史科学研究中往往容易出现忽“左”忽  相似文献   

2.
苏联共产党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人类历史新纪元,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发展方向。但是,它终究没能走过百年,其背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开放性,"安泰之死"殷鉴不远。苏联共产党的兴亡警示后人,以制度为保障根本消除共产党脱离人民的隐患,是必须解决的艰巨时代课题;以马克思主义创新活力永葆党的先进性是时代使命;人民领袖的领航掌舵事关党的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3.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本质内容和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世界观方面讲,其科学性表现在它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整个世界都处在一个相互联系、永恒发展之中;作为方法论来讲,它是“批判的、革命的”,认识的辩证法以客观辩证法为基础,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而这种反映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恩选集》一卷,第19页),使“现存世界  相似文献   

4.
王洲洋 《政策》2013,(7):38-39
<正>理论的生命在于人民信仰,在于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以其科学性和真理性,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无产阶级以及劳苦大众反对资产阶级剥削统治的斗争,指导了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然而,进入到20世纪后期,随着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世界上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观集中到一点,就是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总的观点和态度.其核心思想包含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习近平21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全新理论形态,有其产生的宏阔历史背景、深刻理论基础、丰厚文化资源和坚实实践基础.它直面"两个大局"的历史环境,从理论与实践、革命性与科学性、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关系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具有统领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理论发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一种前瞻性理论,更是一种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解决全球性公共问题的科学性实践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范畴,构建了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价值原则和实践路径,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开创美好未来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马克思主义加以肢解,在其内部制造分裂。而割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内在统一、用意识形态性否定其科学性,更是他们惯用的手法。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尔温·古尔德纳(1920~1980年)在其最后一部著作《两种马克思主义》中,将马克思主义划分为科学的和批判的两种,并认为这是由马克思主义体系内  相似文献   

8.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规定性,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同在的自由。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关键是要认清实践是自由的基础;理清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理解自由实现的过程性和目标性。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的体系,体系结构是否严谨,标志着一门科学发展的水平。而一门科学的体系是否严谨,决定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逻辑起点是否科学,中心线索是否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一门科学,有着它的体系。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沿用的体系一般是两大部分四大块。两大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大块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从表面上看来,这个体系似乎有一定道理,即讲了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怎样的,如何认识世界,作为物质世界的一个特殊部分的人类社会又如何,但是,仔细分析起来,这个体系是不严谨的,其最大缺点是:一开始讲世界的物质性,逻辑起点不科学;有块块无条条,缺乏以一贯之的中心线索。正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积极探索的系统工程。当今世界,全球危机给人类带来的威胁与日俱增,面对全球危机,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在指导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中发挥作用,才能在实践中抓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机遇。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地说明和解决全球问题,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挑战,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解决全球危机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实践性,对解决全球将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当然,全球危机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1.
正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李维喆  王红梅 《传承》2011,(21):34-35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属于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具体实践的世界历史性的理论建构。这一理论因其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具有普遍真理性。这一真理性内容的现实化过程就是和各民族国家的具体特点、实际国情相结合的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这一科学理论的世界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发展着的中国与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更好结合,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建立在这一世界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科学理论,是肩负推翻一切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使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质是无产阶级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民、掌握大众并以此来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内在统一,它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科学理论的重要渠道,而其根本的实践意义又体现于它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提升主体的实践能力,追求社会进步与推动社会和谐以...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功能上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享受世界的统一。享受世界和以人为本在主体、内涵、目的上具有一致性。人类在享受世界时,需要树立正确的享受观,包括不仅要注重物质享受,而且要注重精神享受;享受世界需要塑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享受世界需要塑造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世界的享受需要有一个度。  相似文献   

16.
自由问题始终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将自由与能动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第一次把自由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给自由以科学的解释,从而实现了自由观上的革命变革,在哲学史上确立了科学的自由观,为人类追求自由指明了正确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还为我们正确认识资产阶级自由观,划清与资产阶级自由观的界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一、实践的自由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实践的科学的自由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一概括突出强调了人类的社…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有些正确的观点它的逆命题或推论不一定正确,有些概念相近或有着密切联系,但却有其不同的内涵。然而,学生往往不善于从“顺”、“逆”或者通过“比较”等方式去全面、准确、科学地理解和把握,经常出现认识上的误区和知识上的错误。下面就摘出学习哲学常识应注意弄清楚的90个“不等式”。1.哲学上所讲的“世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世界”2.世界观≠哲学3.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人类智慧5.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6.社会是客观的≠人类面对社会问题无能为力7.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相似文献   

18.
范德华 《思想战线》2012,38(2):125-126
一、哲学功能的拓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从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享受世界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武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功能。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能之一。但是,如果仅仅只讲认识世界和  相似文献   

19.
崔建周 《前进》2024,(1):57-59
<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着眼点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于把这一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全党要将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运用到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推动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更合时代性、更富规律性、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张树华  金芳 《前沿》2006,3(7):8-10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是科学的宗教观,对于我们认识宗教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指导性。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宗教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用社会存在来说明宗教的本质、起源及其存在的根源,在宗教问题上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宗教现象、处理宗教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