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猪阴囊内寄生细颈囊尾蚴一例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一私人养的小公猪在去势时,阴囊内发现细颈囊尾蚴1个,囊泡如蚕豆大,发育正常。阴囊内壁平滑,无充血现象,去势前无异常临床表现。小猪阴囊内寄生细颈囊尾蚴实属罕见,这在寄生虫病学中称之为异位寄生或迷途寄生。(湖南农...  相似文献   

2.
采用PCR方法从细颈囊尾蚴四川和云南两省的分离株中扩增出了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Ⅱ亚基(COⅡ)的基因片段(pcox2),并结合GenBank中其他6种带属绦虫的同源序列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细颈囊尾蚴与其他带属绦虫的亲缘关系。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自猪、山羊和绵羊的33株细颈囊尾蚴的pcox2长度均为523bp,序列间无插入、缺失,A、T、C、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9%、41.4%、10.5%、20.1%,其中A+T含量(69.3%)明显高于G+C含量(30.6%),碱基组成存在明显偏倚。测定的33个细颈囊尾蚴分离株pcox2序列相似性较高(97.3%~100%);而与带科带属其他6种绦虫分离株的相似性均在90%以下。在构建的NJ树中,分布于我国四川和云南两省7个不同地理区域的细颈囊尾蚴聚为一支,且与地理区域、宿主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表明细颈囊尾蚴pcox2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故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从而为细颈囊尾蚴的种群遗传学研究和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猪的细颈囊尾蚴病的病原为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 tenuicollis,是泡状带绦虫Taenia hydatigena的幼虫期。为了摸清细颈囊尾蚴对我县猪只的侵袭程度,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特进行了本次调查。 (一)调查方法 于1983年1~12月,先后在县食品加工厂、肉联厂、各区食品站随机选择来自各公社的宰屠肥猪1274头及全县各地剖杀猪309头,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按寄生部位分别记数,并计算感染强度、感染率,对虫体的形态及其所致病理变化作了观察。 (一)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4.
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tenuicolis)是寄生于犬及其它肉食动物小肠内的泡状带绦虫(Taeniahydatigena)的幼虫。它可以寄生于猪、牛和羊等家畜的肝、肺以及网膜等组织引起细颈囊尾蚴病。本病对任何年龄、品种的猪均易感染,特别对...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兔抗健康羊IgG吸附柱、兔抗羊细颈囊尾蚴IgG吸附柱分别对绵羊棘球蚴囊液粗抗原进行了亲和吸附,制得了亲和纯抗原,并用ELISA法测定其抗原性。试验表明,经过兔抗羊细颈囊尾蚴IgG吸附柱吸附后的抗原,与非疫区绵羊血清反应的OD值都低,而与疫区血清反应的OD值都较高。经过兔抗健康羊IgG吸附柱吸附后,在不影响阳性检出率的情况下,可以降低阴性血清所致的假阳性反应,同时提高了细颈囊尾蚴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 tenuicollis)是寄生于家犬等肉食兽小肠内的泡状带绦虫(Taenia hydatigena)的幼虫,主要寄生在猪及反刍动物的腹腔脏器上。作者在1985年11月份协助龙泉驿区进行畜禽寄生蠕虫调查时,在2只成年母鸡体内发现有细颈囊尾蚴寄生。  相似文献   

7.
猪急性细颈囊尾蚴病的诊治大量细颈囊尾蚴同时侵袭猪肝、肺组织引起的急性感染病例较少见,笔者对余杭县陆某饲养的50头猪出现急性病例进行临床检查、病理剖检和虫体鉴定,并用吡喹酮治愈。发病情况1995年12月30日,陆某从嘉兴市交易市场购入仔猪50头分别在6...  相似文献   

8.
鹿的细颈囊尾蚴病一例细颈囊尾蚴是泡状带绦虫的幼虫阶段,呈泡囊状,囊壁乳白色,泡内充满透明液。成虫寄生于食肉兽的小肠,幼虫寄生于猪、羊等的肝脏浆膜,网膜及肠系膜等处,严重感染还可进入胸腔。1995年10月31日,我国突然死亡1只鹿,剖检发现肝和肺表面、...  相似文献   

9.
细颈囊尾蚴病是由泡状带绦虫中绦期细颈囊尾蚴寄生在动物脏器内所引起的疾病,多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猪和马等的肝浆膜及肠系膜处,鸡感染此病鲜见报道。1发病情况巴音郭楞州焉耆县某个体养鸡场存栏蛋鸡1300只,为全架笼养,从120日龄上笼至180日龄时,产...  相似文献   

10.
用感染包虫的绵羊肝包囊中的活原头蚴腹腔接种BALB/C鼠,8个月后取鼠脾细胞与Sp2/O骨髓瘤细胞融合。经IHA筛选,获得14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对其中3林进行了克隆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SC_5与细颈囊尾蚴、脑包虫和肝片吸虫抗原均不发生交叉反应,腹水抗体的IHA效价为1:2048,属IgG_2b亚类:3C_5和6C_4与细颈囊尾蚴和脑包虫有轻度交叉反应,腹水抗体的IHA效价为1:128,均属IgM类。  相似文献   

11.
对来自黑龙江省17个市、县的156头猪进行了绦虫蚴感染情况调查,并对其中5个市、县的50头犬进行了绦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细颈囊尾蚴、棘球蚴、猪囊尾蚴的感染率分别为50.6%、4.5%和3.2%;犬泡状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率分别为24.0%和4.0%.  相似文献   

12.
选4头生长缓慢的小猪,沿腹下中线切开,直接观察腹腔内细颈囊尾蚴的数量、大小,寄生部位,并作好记录。然后用注射器将预先准备好的敌百虫溶液(用量按猪每公斤体重0.1克计算)用蒸馏水配成5%浓度,直接喷射在细颈囊尾蚴的表面,分层缝合腹壁。连续3天,每日2次测温,观察精神、食欲,未发现异常。过1星期再切开2头小猪的腹壁观察,发现虫体已萎缩,其包囊壁出现皱纹,内含液体变为混浊。另2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应用粗制绵羊包囊液作抗原致敏经戊二醛处理的鞣酸化绵羊红细胞,进行微量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棘球蚴病羊血清400份、健康羊血清45份、细颈囊尾蚴病羊血清13份、肝片吸虫病羊血清21份、边虫病羊血清20份、多头蚴病羊血清1份,阳性反应率依次为83.1%、13.33%、33.46%、4.35%、0%、0%。以40%饱和硫酸铵盐析抗原对上述健康羊血清、细颈囊尾蚴病羊血清及96份棘球蚴病羊血清的检测结果依次为13.33%、38.46%、87.5%。对分段盐析的其他组份及葡聚糖凝胶层析抗原、醋酸盐析抗原、牦牛肺包囊液抗原、鼠包囊液抗原也进行了初步试验,均未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兽医实验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日趋广泛,而用于猪囊虫病的试验方法及条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理化性质和免疫特性,并初步解决了抗原纯化问题。随后,通过474例已知血清的试验,对大样本的检出率及细颈囊尾蚴的交叉反应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并且探讨了以全血代替血清简化操作步骤的可能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猪囊尾蚴是寄生于人体的带科有钩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则是寄生于犬、狼等动物的带科泡状带绦虫的幼虫。两病的流行范围都很广泛,危害性较大,长期以来尚无可靠的治疗方法。 猪囊尾蚴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幼虫寄生于猪,也寄生于人。猪是其中间宿主,而人既是其终末宿主,又是中间宿主。本病可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甚至造成死亡。患有囊尾蚴的病猪,轻者需进行无害处理,重者则需销毁,平均以每头猪损失35元计算,流行省份一年损失即达千万元以上,全国累计,每年几达亿元之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济经损失。  相似文献   

16.
本项研究应用McAb以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以免疫复合物(IC)形式存在于囊虫病猪血清中的循环抗原(CA)。用3.5%聚乙二醇沉淀猪血清中的IC,再经沸水浴破坏IC中的抗体,可以明显提高CA的检出率。病猪血清CA阳性率为100%(113/113),与棘球蚴和细颈囊尾蚴感染的猪血清有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7.
带鱼体内发现细颈囊尾蚴李树荣冯胜1)罗富成但国义1)(云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昆明6502011996年5~6月,我们在剖检瑞丽动植物检疫局送检的带鱼(Trichiurushaumela)时,在1条带鱼腹腔内发现2个圆形的水泡。水泡直径60~70mm...  相似文献   

18.
采用剖检法检查西藏五县147只山羊、118只绵羊、114头牦牛、88头黄牛内脏器官、网膜、肠系膜、脑等组织器官,采集寄生虫幼虫,调查西藏家畜主要带科中绦期幼虫(细颈囊尾蚴、棘球蚴、脑多头蚴)的感染情况和危害程度。结果显示,山羊细颈囊尾蚴、棘球蚴、脑多头蚴的总体感染率分别为46.94%、4.08%、0,绵羊分别为62.77%、13.83%、4.26%;牦牛棘球蚴、脑多头蚴的感染率分别为15.79%、2.63%,黄牛的感染率分别为4.55%、0,说明绵羊更易感脑多头蚴;截至目前暂未在西藏发现山羊感染脑多头蚴;牦牛感染率幼畜与成年畜间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幼畜更易感。结果表明,西藏家畜这三种绦虫蚴病感染强度仍很高,需开展深入研究,加强寄生虫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9.
将细颈囊尾蚴和棘球蚴的粗抗原超免家兔,从抗两种粗抗原的兔血清中提取γ球蛋白与CNBr活化的Sepharose 4B偶联制成免疫吸附柱进行亲和层析,排除猪囊虫粗抗原中与细颈囊尾坳和棘球蚴的共同抗原,得到纯化的猪囊虫特异抗原SACC。用SACC进行斑点试验(DIA)诊断猪囊虫病,结果表明,SACC不仅具有较强的特异性(99.62%),而且其敏感性(98.30%)与粗抗原的敏感性(98.86%)比较也没有明显降低。经免疫电泳分析也证明SACC是猪囊虫的特异性抗原。  相似文献   

20.
我旗牧区羊绦虫蚴病十分严重,据284只羊解剖调查,多头蚴、细粒棘球蚴、细颈囊尾蚴的感染率分别达42.6%,28.5%,21%,对养羊业危害极大。为全面开展绦虫蚴病的防治,我们选择阿林一合村的犬和羊进行了本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药物:氢溴酸槟榔碱,由内蒙古兽医药品监察研究所合成并提供;丙硫咪唑,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