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中国经济转型分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理论指导,要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所代表的"市场经济范式"的教条.伴随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化和中国转型经济学研究的兴起,中国经济转型分析的基本框架应该坚持转型目标明确、制度约束刚性、改革形式开放、以及阶段性推进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需要进一步聚焦到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上来,而这不仅要靠经济体制改革本身,还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改革的目标和路径之间的差异,选取好改革的切入口和关键点,审慎、渐进、坚定地推进整体改革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中民 《中国民政》2013,(9):19-19
行业协会转型:从"放生"到"新生"作为国务院今年改革重点领域之一,行业协会改革广泛受到社会关注。在2013中国行业协会发展论坛上,16家全国性的行业协会、联合会在探讨行业协会的发展与改革时认为,行业协会转型发展箭在弦上。中国网评论:从"放生"到"新生"将会是一次涅槃。我国有些行业协会人员配置、运作机制、内部治理等还存在着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公共政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潭 《湖湘论坛》2009,22(4):10-13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代的30年,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制度成长的3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众所周知,这种社会主义变革和转型主要体现为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宏大转轨,展示了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治理逻辑,凸显了体制转轨与政策变迁中的中国模式和独特经验。  相似文献   

5.
"娜拉出走以后怎样"是现代中国的一个世纪性问题.当今的娜拉问题是中国经济如何真正融入人类文明.中国经济要完成现代市场体制的转型,需要澄清三种思想观念:一是怎样认识市场;二是怎样建立市场经济;三是怎样推进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6.
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中国经过20年的努力探索,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并实现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与此同时,20年来也积累了某些不公平不可持续的体制性、结构性的突出矛盾。今天,中国的转型与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迫切要求市场化改革导向的战略性转变,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实现这一转变,决定着中国转型与改革的成败,决定着中国中长期的经  相似文献   

7.
中俄模式:基于转型经济学的新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型,以苏联和中国为代表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道路,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转型模式,前者葬送了社会主义制度,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后者则创新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全民福利的增进。从转型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两种道路在转型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转型方式、价格机制的形成、所有制改革、企业组织形式的转换以及宏观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等六个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别;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对转型深化期的中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如何科学地推进转型深化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8.
政府管理创新与流程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20世纪80年代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改革不断从外围向核心进行.经过30年的改革,到今天为止,可以说市场经济的框架已经基本建立,但是,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市场化政府的改革正处在一个攻坚阶段.  相似文献   

9.
《研究与交流》2006,(1):40-40
正因资源品价格改革涉及到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我国解决资源矛盾将长期遵循市场原则和博弈均衡原则。资源品价格的非市场化已严重阻碍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正如当年消费品价格放开倒逼国企改革一样,此次资源品价格放开,将倒逼政府改革和垄断领域改革。由于资源价格改革涉及到政府职能转型和国企改革,在市场内在要求和利益博弈下,  相似文献   

10.
经济转型与中国的转型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研究的分析框架,梳理并界定了改革、转轨和转型的不同内涵及相应的改革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中国转型经济的三个层次及中国转型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依法治国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并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中制度建设设置了基本框架,即主要从政府的职能转变机制,民间社团的构建,社会融资和财政体制的制度改革,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决策规划机制等方面进行构筑,最后,对特别的"三农"问题提出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2.
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商品--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现代旅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翀炜  张帆 《思想战线》2004,30(4):129-133
现代旅游是工业文明的产物 ,是现代社会的制度性安排。现代旅游提供给人们的只可能是一种想象的真实 ,它所具有的商品属性要求人们必须以文化和经济相交的视野去对它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13.
刘超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94-100
侗款制的延续与转型是其作为侗族传统制度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再一次自我调适。基于侗寨老年人协会的田野考察与结构功能分析,研究以此透视转型视域下侗款制的呈现样态,并进而反思当前侗款制的研究生态。研究发现,转型视域下的侗款制并非如历史文献脉络下多学科"知识形式"的分离式表达,而是呈现为一种总体性制度的本体性延续。它耦合于侗族独特的人群组合与关系结构、民间信仰与社会风俗,以及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彰显于日常生活世界,内隐为本体动力。因此,侗款制在现实层面实现自我转型之同时,学界亦应在学理层面实现从"知识形式"到"动力本体"的探讨,立足于田野与文献之综合,看到其作为一种总体性制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发达地区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是牵引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审视,尽管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总量快速增长,但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和经济效益不高,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以往依靠税收优惠和稀缺土地资源进行的招商引资,在带动地区经济规模的扩张和外贸粗放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成本上升和资源无法支撑外贸继续发展的副作用。频繁遭遇的各种贸易壁垒,则从国外市场的需求和生产技术国际标准方面,构成了对长三角地区外贸发展模式的倒逼机制。增强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积极探索引资方式的创新,稳步推进“走出去”的多元化战略,建设和完善高效应对贸易摩擦的机制,才能实现经济持续、稳健、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栋  程晓舫 《中国发展》2013,13(4):20-23
从资源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只有两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次转变尚未完成,第二次转变已经开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性明显,因此要同时考虑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内涵了个性至上、利益本位、效率优先和实效原则的本质特点,遵从着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两者的契合与协调体现为社会正义的实现。实际上,作为社会资源主要配置手段的“市场”,其效力时刻激励着市场主体的自由发展;作为市场的积极参与者的“政府”,其张力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市场,维护着市场的规则和社会的正义。如何看待和处理市场条件下政府张力中的人的自由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尤其是现代人类,最终就是在政府、市场与自由[1]的协调中获得解放、步入自由王国的。因此,在现阶段探讨市场、政府与公民自由的关系,研究公民自由的实现途径,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邹小蓉 《思想战线》2002,28(4):22-25
经济全球化既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产生和发展又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开启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反过来 ,全球化浪潮的推进 ,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它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危机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空间已近极限 ,其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8.
张彦惠 《桂海论丛》2004,20(3):86-8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在我国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其自身具有一定的伦理原则和伦理特性。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必须对市场经济伦理制度作出正确的道德价值追寻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试论佛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佛教具有丰富的有益思想资源,无论是在和谐的理念上,还是在道德、文化、心态以及生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功能,都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亚建 《思想战线》2002,28(4):30-33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 ,几乎可以与战后取得经济奇迹的日本相媲美 ,但我国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却需日本所花时间的两倍以上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发展的效率低 ,而要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就需要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 ,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