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近9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生活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客观上我国农村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但当前农村消费市场却持续低迷,总体处于疲软状态,远不能适应国家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  相似文献   

2.
启动农村消费的政策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玉蓉 《理论月刊》2003,(8):158-159
1998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了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态势。虽然中央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但消费的需求才是最终的动力。我国城市消费和农村消费发展极不平衡,城市消费市场逐步趋于饱和,而农村消费市场尚未真正启动。本文分析了造成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试图探讨如何从政策上拉动农村消费这个引擎,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继续持续、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总需求偏冷、市场消费疲软的时期。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自1996年以来连续5次调低存、贷款利率,以期刺激居民减少储蓄倾向,增加消费需求,激活消费市场。但是,自今年7月1日第五次降息以来,消费市场似乎反应迟...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消费市场是我国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近年来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滞后,消费需求不足。为此,应采取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等措施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以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5.
提升消费力扩大消费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制经济格局"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消费力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这就需要把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透析农村消费力提升面临的诸多约束因素,寻求破解对策,提升农村消费力,培育好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激活七亿农民的消费需求,才能真正持久地扩大内需,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羌薇 《中国发展》2023,(2):30-35
2023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消费复苏正在加速,今年将迎来着力创新消费场景、持续营造良好消费氛围、创新消费升级加快的新阶段,深挖新消费增长点、抓住新契机促进新消费为经济企稳向好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持续动力。与传统消费相比,新消费更能将消费潜能发挥到极致,使消费市场活跃起来,进而促成消费升级。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正从改善型、物质型消费需求向追求品质提升的服务型消费需求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新消费的发展前景备受瞩目,我国正在迈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消费时代”。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国内消费市场疲软迫切需要发展消费信贷。近几年来,我国消费品市场一直萎靡不振。导致这种疲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两年我国加大了改革力度,持续推行了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退休制度改革等众多改革措施,再加上国有企业职工普遍面临的下岗失业等  相似文献   

8.
赵廷兰 《人民论坛》2010,(8):140-141
扩大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制约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城乡居民各有不同。要有针对性地利用综合政策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包括增加居民收入,减小城乡差距,培育消费市场;增加各种消费优惠政策;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制定个性化销售策略引领消费者等等。  相似文献   

9.
刘瑞 《人民论坛》2023,(18):16-20
2023年以来,我国消费场景全面拓展,消费潜力快速释放,消费市场持续回暖,但是国内需求不足仍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挑战,恢复和扩大消费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好转的主要着力点和紧迫任务。面向未来,应以增加生产性就业岗位、增加青年人就业岗位、减免个人税赋和展期民间消费债务、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继续推进收入分配改革为着力点,更好稳住消费基本盘,激发更多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0.
陈涛 《群众》2024,(4):6-7
<正>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消费大省,需要更加努力在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自2021年开始,全省商务系统突出“省市县、政银企、线上下、内外贸”四个联动,多措并举打造“苏新消费”品牌,开展“苏新消费”四季系列主题促消费活动,推动消费市场回升向好。强化政策供给,推动消费加快恢复。坚持“政策+活动”双轮驱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加速的时代,市场潜力巨大,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期指导方针.在当前投资持续高涨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刺激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投资、消费与GDP以及投资与消费的回归分析,纠正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旨在说明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驱力,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毛凤藻 《政策》2010,(9):36-38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经济进入一个稳步、快速、协调发展时期,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社会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altWhitman Rostow)“经济成长阶段论”的六个阶段特征分析,我省经济目前处于“走向成熟阶段”,将向“大众消费阶段”演进。显然,对于湖北而言,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和进一步完善消费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当前,我国的文化消费质量依然偏低,文化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对此,我们需要从需求方、供给方、引导方、协调方四大方面入手,扩大文化消费需求、增强文化消费供给、合理监管文化消费市场、优化营商环境,从而提升文化消费质量。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开拓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郭秉仪我国农村,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潜在消费需求很大。这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希望所在。因此研究开拓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具有积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本文就有关问题发表一些看法和意见。农村必须实行...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能够保持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而消费率却处于下降的态势。消费持续走低,也体现了目前我国居民对未来风险的不确定心理。那么造成国内消费乏力、内需疲软的原因何在?如何有效地扼制消费率下降、增强民众的消费信心呢?为此,我们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撰文,就“如何激活消费”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并特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卫兴华教授加以点评。  相似文献   

16.
论提高消费市场成熟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熟消费市场的标志有四:具有较强支付能力、理性消费心理、必要消费知识的成熟的消费需求主体;具有科学的营销理念、较强的供给能力、严谨的生产组织、进行扎实营销活动的成熟的消费供给主体;具有健全的服务组织、良好的服务意识、较强服务能力的成熟的市场服务主体;具有准确的职能定位、科学的调控目标、有效的调控手段、经济的调控成本的成熟的市场调控主体.为提高我国消费市场成熟度,应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实行高收入政策,开展国民消费教育,提高消费市场开放度,提高消费供给主体素质,切实转换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7.
自1998年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以来,新疆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究其原因,突出表现在农村有效需求不足,消费需求增长乏力。促进新疆农村居民消费,及时把握农村消费形势,采取有针对性地刺激消费的政策,对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繁荣,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立和谐社会和  相似文献   

18.
保证今年全国经济增长率达到8%,我省经济增长率达到11%的目标任务,当前面临的挑战是需求显得相对疲软。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风暴的持续冲击下,外需必然有所萎缩。于是,寄希望于扩大内需。但是,消费需求受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包括上半年的农业歉收),连同居民消费支出的分流,扩大内需首先从扩大投资入手,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实施以来,  相似文献   

19.
叶慧  翁志鸿 《今日浙江》2009,(10):42-43
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内需是保增长主要举措之一。我国最大的消费潜力在农村,最难启动的也是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村住房改造、带动农村消费,当下正是个好机遇。  相似文献   

20.
霍达 《人民论坛》2023,(18):46-49
数智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重构与消费升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传统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催生了新型消费模式和消费业态。我国消费市场总体呈现出从“满足基础需求”到“常态化品质化升级”、从“单一渠道消费”到“全渠道消费融合”、从“追逐外资光环”到“国货信心崛起”的发展趋势。在新发展格局下充分发挥数智技术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关键作用,深入挖掘数字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潜力,将为全球市场的经济重构与可持续性消费升级提供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