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超 《思想战线》2022,48(4):48
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范式曾备受推崇。清末时期,革命派曾主张要将现代中国建设成为种族与文化上均质的民族国家,但为了不至于中国分崩离析,最后向支持五族君宪的立宪派妥协,从而使更具包容性的五族共和成为民国初年的国家建设方案。然而国民党并不真正接受包容性的国家建设,而是倡导建设种族与文化单一的民族国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更是试图进行国民整合,将多民族人口整合为高度同质的人口。中国共产党则认识到建设容纳多民族共存的统一国家不仅完全可以实现,且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国家建设方案上拥抱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团结国内各个民族,增进各民族对新中国的共同认同,中国共产党强调国家的人民属性,建构了一套超越民族同时又联结各民族的“人民”话语,同时在政策层面尊重并保护各族人民的民族地位和政治权利,从而成功进行了建设人民国家的实践,实现了对民族国家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加,民族问题不断涌现,导致认同危机的出现,这些严重损害了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定.构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是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可题.  相似文献   

3.
从民族政治学的学科视野出发可以认为,民族国家是建立在一个或多个民族对于这一国家认同基础之上的主权国家。以掌控国家政权的民族(即国族)数量多少为分界,可以把民族国家区分为单一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就单一民族国家来讲,其特征主要为国族的单一性、国族与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存在显著差别、少数民族政策的非平等性和歧视性等等,其政治发展的方向是国族的多元化。就多民族国家来讲,其特征主要是国族的多元性、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不同国族间的竞争、民族分离主义成为影响国家未来走向的核心因素等等,其政治发展的方向为国族一体化。伴随民族政治的发展,国族的一体多元将成为民族国家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4.
张宝成 《前沿》2011,(5):161-164
民族与国家是两个相伴而生、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孪生体,也是两个利益和要求并不完全一致的政治实体,二者既有利益的一致性,也有各自特殊的利益诉求。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促进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大局,是每个多民族国家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各民族成员对统一民族国家的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矛盾是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论基础;促进各民族间经济的共同发展是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稳定有序是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转型时代的中国民族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治理问题,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各种挑战,构建一个国家层面的治理战略。基于当今世界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最新态势,结合国内外诸多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对当前世界民族问题与后发多民族国家治理的现实困境作初步的探讨,尤其思考了我国转型时期边疆民族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以期丰富我国边疆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构建一个国家层面的民族社会治理战略。  相似文献   

7.
周平  白利友 《思想战线》2012,38(4):26-32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与单一民族国家相比,多民族国家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建的国家共同体,具有民族构成复杂、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不尽一致、国民身份多重等特点。但总的来说,民族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对特定对象相对稳定的政治认同,这种认同纷繁复杂,其间充满了博弈、面临着挑战。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政治作为一种通过一系列的认同建构及建设来整合社会资源、追加合法性及寻求支持的政治实践,有着自身特定的内涵——它在政治上强调共同体、合法性与向心力。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20世纪初,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使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开始将西方语境中的民族国家话语纳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得中国传统的民族认同符号开始由"天下共同体"转向"国家共同体".围绕着如何构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辛亥革命爆发前出现了"排满"和"合满"为认同符号的两种不同的民族国家建构主张,并引发了改良派和革命派激烈的论战,最终导致民族国家认同危机产生并不断加剧.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建构理论上完成了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嬗变.以中华民族为建构民族国家新的认同符号,标志着民族国家认同在近代中国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9.
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的"政治性"、"国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民族起源于欧洲.伴随着西欧民族国家的诞生,民族的原生意义得到了扩展,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现代民族突破了古代民族受血缘、地缘、语言、文化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还加强了人们对原有的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与此同时,要求建立主权在民的民主政体赋予了现代民族"政治性"和"国民性".  相似文献   

10.
徐黎丽 《今日民族》2013,(11):48-49
民族问题是当代多民族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一方面源于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在全球资本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以“职业”为单位的生存方式逐步代替以“民族”为单位的生存方式而导致民族的存在受到根本性威胁;另一方面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多居于边疆的事实使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与国家问关系、局部国际关系问题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张会龙 《思想战线》2012,38(4):141-142
一、国家认同的研究缘起:从社会学到政治学国家认同问题,主要起源于西方社会学家对本国内不同族群与国家的情感、与国家的关系和独特的族群文化的研究。20世纪初期,汤姆士、涂尔干、马克斯·韦伯等人对民族、种族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种族)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罗伯特·帕克和露丝·本尼迪克特等,构建了一套种族关系周期理论,提出族群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是社会性的而非生物性的观点。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多民族国家或者多民族社会内部的各个民族群体对国家的认同问题,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之间的关系演变问题以及民族关系的总体发展趋势问题,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  相似文献   

12.
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来说,跨界民族既是潜在的的解构性力量,也是现实的整合性力量。跨界民族的特殊性导致了跨界民族认同意识的特殊性,加强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对于维护边疆安全与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民族国家是生活着多个民族的国家.族际关系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如何将多个民族整合于统一的国家共同体中,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基础性的政治问题.多民族国家必须给予族际政治整合以高度关注.而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存在多种价值取向的选择,但"求同存异"较为合理.在具体的族际政治实践中.多民族国家可以通过制度机制、政策机制、政党机制、意识形态机制、民族工作机制和国民教育机制来达成族际政治整合的目标.但具体的族际政治整合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在广袤辽阔的民族地区,族群关系颇为复杂。民族地区社会整合问题事关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族群和谐,更直接影响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国家成长。相较于其他区域,民族地区的社会整合任务更艰巨,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更多。由于统一战线与民族地区社会整合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其凝聚、沟通和协调功能对于民族地区的社会整合具有独特意义,以统一战线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整合不失为一个必要且可行的策略选项。  相似文献   

15.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任务是将国民对各自民族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忠诚,在尊重多元的民族认同基础上建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建没包括政治认同建设和文化认同建设.其中,文化认同建设是根本,稳固的文化认同可以消解政治认同危机时国家认同危机的程度."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必须及时同应国家一体化建构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互动态势.  相似文献   

16.
陆海发 《思想战线》2012,38(3):129-130
当今世界的多民族国家中,"无论在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在民主还是军人政权的国家,无论在富国还是在穷国,民族分裂的威胁无处不在"。①所以,多民族国家必须对族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政治整合,以维系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是由国家(尤其是政治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肇建过程中,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全能主义政治模式是其革命范式的延伸,在造就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后,却无力推进现代民族国家的全面构建。国民党作为执政党所应具备的民主理性在较长时期内未有实质性进展,导致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全面失败;而中国共产党随着自身力量在战争中的不断发展壮大,开始主导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国家的创建既奠定了现代国际政治秩序的基础,也以主流文化与主流政治交融一体的方式实现了国家形态的更迭与现代国际关系结构的变迁。伴随民族国家在全球范围扩展,作为理想范式的民族国家被现实场景中的多民族国家取代。通过主观人为建构让国内多个文化民族凝聚共有精神、塑造国民特性、认同祖国家园,成为当今世界每个多民族国家都要面对的重大任务,这一任务亦即族际政治整合。《比较视野中的多民族国家族际整合》一书为族际政治整合问题研究贡献了理想类型的分析视角、比较政治的研究方法、民族政治的理论框架以及中国语境的实践方案,是近年国内民族政治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力作。如何做到守正创新,既能彰显本土智慧、实现和衷共济,又能借鉴他国经验、避免“整合陷阱”,是亟待解答的重要命题,值得学界重点关注。超越非此即彼的认知框架,以民族生态观的视角重新理解民族与国家、把握族际关系,千灯互照、万象共生,是实现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化都是以民族文化形态而存在的,因而也必定是多元而差异的,而现代国家内含着一体化特征和整合性原则。因此在现代多民族主权国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的传承与国家一体化整合之间的紧张,有可能引发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进而威胁到国家安全。中国也面临着"中华文化一体化建设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困境,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代理论,通过"一体多元"的方案,中国是可以走出这种困境的。  相似文献   

20.
冯建勇 《长白学刊》2009,(6):123-128
清代中前期,满蒙联姻在构建满蒙关系、促进民族融合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当进入近代民族国家构筑之时代,国家构建成为时代呼声之时。清朝统治者发现,过于执拗“满蒙联姻”与构建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相颉颃。为了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清朝统治者开始放弃满蒙联姻,取消原有人为的地域分离和血缘区隔,努力创造一个“各族群体平等”的神话,然后在此基础上走上了铸造近代国民的道路,构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可以说,满蒙联姻的解体,在很大程度上与清朝统治者试图构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历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