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被虚化和弱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缺乏清晰认识,资源匮乏、现有资源缺乏整合,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举步维艰。受美国高校"服务性学习"的理念和方法的启发,分别从加强理论研究,科学确定实践教学内涵;结合课程特点,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点面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整合资源,发挥校园网络与社会网络的交互作用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传播具有放大"蝴蝶效应",凸显"意见领袖",强化"刻板印象",弱化"沉默的螺旋"的特征,从主体、客体、介体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构成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更新"配方"、优化"工艺"、美化"包装",从强化新媒体理念、运用新媒体技术、融入新媒体环境、建立电子考核平台四个方面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中学思政课如何落实入脑入心入行,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回应的时代命题。在思政课教学中创新教学思路,从知、信、行三维度让思政课"动"起来,在"动脑才能入脑""动心才能入心""在行动中实现统一"中推动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真知、真信、真行。  相似文献   

4.
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史实支撑。思政教师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好党史故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好思政课德育为首的育人功能。用好、用活党史资源,坚持学科育人;弘扬优秀党史文化,赓续红色精神血脉;树立"大思政"理念,迈进社会大课堂;遵循党史足迹,重视实践教学,着力打造培根铸魂育人思政课程。  相似文献   

5.
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带来了教育改革。目前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低头族常态化、教学方式单一、思政课认同感缺失、教学理念创新不够等因素,制约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发挥,偏离了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不可替代作用的要求。因此,必须使移动互联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思政课堂教学,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教学手段、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形成合力,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6.
<正>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工程,是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战略选择。思政课一体化强调要树立思政课共同体理念,整体规划课程目标、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进行思政教育。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议题教学有助于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促进中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学思政课教师树立德法兼修教学理念是中学思政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德治和法治价值一致、道德和法律相互转化以及中学思政课教学目标一致的必然要求。为了培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横向有机融合和纵向有机衔接,做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做好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8.
李凤玉  ;徐洪刚 《传承》2010,(30):72-73
新增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师资相对短缺、实践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等问题。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来拓展"思政课"教学空间,既可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又能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八个相统一"是对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进一步深化了对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等一系列规律的认识,为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与时俱进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提供了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学思政课教师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也应随之提升。作为培训者,应该采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培训模式,提升中学思政课骨干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中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在思想政治素养、课堂教育教学和校本培训素养方面的能力,从而培养出优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学思政课骨干教师。  相似文献   

11.
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需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还存在着课程理念脱离实践,融通性不足;课程内容重复赘余,连贯性不强;课程设计缺乏整体安排,衔接性不够;课程教学相互独立,合作性不频;课程评价欠缺量化统一,标准不清等诸多问题。在了解问题的前提下通过对思政课总体要求一以贯之,实现课程理念一体化;统筹安排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推动不同学段思政课教育教学协同合作,实现课程设计一体化;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互动,实现课程教学一体化;完善不同学段思政课评价机制的建立,实现课程评价的一体化;探索可行性对策,以期更好地推进与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正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宣传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思政课教师应秉承"学生在哪里,教育宣传就跟进在哪里"的理念,积极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宣传进课堂、进班级、进社团、进宿舍、进网络"五进"专题活动,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落地生根。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思政课"之所以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其合法逻辑存在于价值与方法两个方面。就其价值来说,讨论本身兼具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就其方法来说,讨论是知识创造、发现与传授以及思想传播与塑造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讨论式教学可以比较好地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思政课"讨论式教学要求讨论应该是"真的"、"好的"、"对的"。"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做好讨论的组织和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14.
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灵动的智慧空间,"活"的思政课堂应该是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思维的课堂、智慧的课堂,是充满着"真"、洋溢着"善"、体验着"美"的课堂。推动思政课堂教学转型,主体、形式、内容是思政课的核心要素。因此,上"活"高中思政课,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思政课教师要有"活力";第二,思政课教学形式要"活用";第三,思政课教学内容要"活化"。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5,(9)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明确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之一,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教育的目的是给大学生普及一般的、基础的生态知识,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厘清高校思政课生态教育的内容是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既是思政课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思政课需要解决的教学论核心问题。从哲学意义上讲,思政课之所以值得学生学,并且会学有所获,盖在于思政课之于学生具有极强的生存论意义。而这对于思政课的教学来说则意味着:思政课应该是使学生获得智慧的课程,是学生为生存而主动学习的课程,是通过学习最终成为行动者的课程。从生存出发,为了生存,青年学生才会自觉成为思政课学习的主体,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此,学生才会自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思政课是"八个统一"的明确要求,但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主导性强而学生主动性弱的矛盾却突出存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行动指南。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四维协同"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打造"协作备课空间""线上学习空间""线下学习空间"和"反馈提升空间",运用交互式教学方法实现师与师在课前以及师与生、生与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全时空的信息交流与活动交往,促进教学同构、师生协同,为建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思政课提供了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18.
正思政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提出全新的"大思政课"育人理念,为新形势下如何高质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根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我们更要切实把党史教育作为思政工作的主阵地,把党史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方面。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创新发展,不仅对以往职业教育体系带来冲击,也使高职传统思政理论课受到双重挑战。把思政课教改的着力点置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实体——"校企共同体"上,在思政机构、管理主体、考核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改保障等"结合点"上创新制度设计,成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育贴近专业课程、贴近企业实际、贴近学生需求的成功实践。杭职院思政课教改的五点体会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0.
<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政课是“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这就明确了高中思政课应当把握课程实践性的内在诉求。实践型思政课致力于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样态,教师要把握好实践型思政课的实施策略,助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