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3年11月15日)新泉整训正值毛泽东上井冈山开辟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两年之际。这两年既可视为红军初创时期,也是党的幼年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同时,也开始了对红军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探索。从井冈山斗争到新泉整训,再到古田会议,探索在总体上是顺利的,放射正能量的。红军内部包括领导人之间,由于经历不同、文化底蕴有异,对探索中的一些  相似文献   

2.
井冈山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依托农村建立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熠熠生辉,对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意义非凡,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井冈山革命斗争孕育出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为核心的井冈山精神,这是继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赋予的时代精神。本文从三个部分着手,从追溯井冈山精神到传承井冈山精神,进而切入传承井冈山精神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始终要牢牢不忘井冈山精神,不但要内化于心更要以井冈山精神为行动标尺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外化于行,真正凝聚起理想信仰坚定、爱国意识饱满、奋斗意识充沛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3.
朱毛部队的井冈山会师,并未能使中国工农红军从根本上摆脱险恶的困境,原因之一是红军与外界、甚至红军彼此之间通信联络上的绝对劣势,使红军成了井冈山中的“睁眼瞎”.当时,红军中只有安源煤矿工人在秋收起义时带出的几部原始磁石电话机.这种电话机只能在短距离范围内使用,这就决定了红军无法进行有把握的更大范围的运动战.为此,深谙用兵之道  相似文献   

4.
在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斗争,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所孕育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是后来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井冈山斗争的成功,是与党和红军结合实际实行一系列成功的政策分不开的,其中,党对干部和红军开展各种严格的教育和训练,为革命打造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强硬的红军队伍,对革命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井冈山我并不陌生,早在上小学时就从课本里知道了井冈山,知道了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说起来,这是我第三次来井冈山了,但真正走进井冈山、读懂井冈山、感悟井冈山,还是在这次由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举办的加强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上。短短十天的培训,既重温了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历史,也亲身体验了井冈山精神,经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  相似文献   

6.
正井冈山有一条小道很有名,这条小道叫作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它不仅与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否休戚相关,而且还历练出无数的铁肩膀、铁脚板,他们走过两万五千里,走过八年抗战,出太行,下江南,走进北京,担起了建设新中国的重担。当年红军挑粮上井冈山的线路不止一条,有从茅坪、大陇等到黄洋界的。其中众多游客前来体验的是从大陇到黄洋界线路上截取的一段,它从源头村到黄洋界,全长3100多米。小  相似文献   

7.
中央苏区时期,朱德承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对红军游击战争进行了可贵探索,确立了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领导了中央苏区游击战争的成功实践,为红军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扩大和巩固革命根据地、掩护主力红军转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朱德游击战争思想与实践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叶旭 《共产党人》2010,(15):20-21
巍巍井冈山,连着中国共产党辉煌的历史;雄伟井冈山,写满中国人民的光荣与梦想。踏着井冈山革命先烈的足迹,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进行体验式教学;观看《井冈丰碑》录像,重温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进行音像教学;参观大井朱毛旧居,小井红军医院,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茅坪八角楼,黄洋界哨口等革命旧居旧址,进行现场教学;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小井红军烈士墓地种植纪念树,缅怀革命先烈业绩,进行激情教学。所见所闻,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深为井冈山精神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最早创建的红四军是朱德、毛泽东于1928年5月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这在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5月25日,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这是红军历史上第一支"红四军",也是第一支  相似文献   

10.
曾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副省长的贺敏学,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战士。1953年,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上井冈山第一”。贺敏学是在 1927年 8月永新农民暴动失败后,和妹妹贺子珍一道上井冈山的。不久,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贺敏学即投身到创建农村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伟人斗争中去,艰难奋战……  相似文献   

11.
在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史册上,有一位众人熟悉的名字,他就是为开创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牺牲的先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当时仅一个团)、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红五军参谋长的张子清.在井冈山斗争的革命烈士名录中,他是红军的最高指挥员之一.  相似文献   

12.
《广东党史》2010,(3):50-50
<正>井冈山是无人不晓的地名,现在有井冈山市,有井冈山风景区,井冈山也确实是一座山的名称。人们多以为,井冈山的名称也与其它山的名称一样古已有之。其实在1928年之前并没有井冈山这个名称,是红军到这里之后才有了"井冈山"。1928年前没有"井冈山"从1928年之前的文字记载中,现在还找不到"井冈山"  相似文献   

13.
井冈山市行洲红军标语群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红军标语,是井冈山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原始、最完整和内容最丰富的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军标语群。这些历经磨难保存下来的红军标语,既是革命前辈留给后人的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也是中国共产党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解读这些红军标语,对于新时期党的政治思想与文化宣传工作有许多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井冈山有一条小道很有名,叫做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它不仅与红色政权的存在休戚相关,而且它还历练出无数的铁肩膀、铁脚板,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走过八年抗战,出太行,下江南,进北京,担起了建设新中国的重担。铁肩上的担当当年红军挑粮上井冈的线路有3条,分别是:从李亚到黄洋界,从茅坪到黄洋界,从大陇到黄洋界。其中一条直入山巅的小道,就是众多游客前来体验的从大陇到黄洋界线路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在谈到"毛泽东思想里面的党的学说问题"时,曾经指出:"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即红军创建时期,毛泽东同志的建党思想就很明确.大家看看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就可以了解."毛泽东的建党思想在红军创建时期怎样产生?到了古田会议又怎样形成?它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呢?以下作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朱毛红军将一块块狭小的红色割据区域开辟和发展成了鼎盛时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四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拥有60个政权县、人口430万、面积8.4万平方公里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围绕着改善根据地人民群众生活和保障红军队伍给养两大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工作,探索了一条适应当时艰苦形势下的经济建设之路。一、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7.
又上井冈     
赵斌 《党史文苑》2007,(5):55-56
井冈山是令人神往的。不仅仅因为是著名的革命圣地。那里还有壮丽的自然山川。又红又绿的井冈山,以数量众多的红色景观。以色彩斑斓的自然美景。以走不完的红军路。听不完的红军故事,吸引着人们前往参观学习。去年7月。我们一到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就策划上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洗礼的事宜。在文杰、秀奇、字慕等学兄的组织策划下,我们一行13人乘车沿着毛泽东曾经走过的路,又一次登上井冈山。  相似文献   

18.
《世纪桥》2021,(3)
井冈山时期的红军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克服经济困难,利用打土豪、群众捐赠和向商户征收三种形式筹款。通过筹款,红军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所需经费,改变了军民生存艰难的现实困境,打击了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提高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信任度,扩大了红军影响力,在红军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2月12日,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首任江西省委书记际正人诞辰100周年。作为井冈山地区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陈正人创建了中共逆川组织,参与领导了名震海内外的“万安暴动”,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做出了突出贡献。毛译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高度评价他是井冈山的知识分子代表。作为际正人的妻子,彭儒丝毫不比丈夫逊色。这位依然健在的95岁高龄的革命老人,拥有四项非凡的“记录”:中纪委唯一健在的大革命时期的女同志;唯一健在的井冈山时期女红军;红军“彭家将”中唯一健在的女将;“朱毛会师”中唯一健在的女战士。他们一个跟随毛译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个跟随朱德参加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朱毛井冈会师,正是在井冈山上,他们结成了相濡以沫、甘苦与共的革命夫妇。  相似文献   

20.
正他是"马背上的诗人",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中国将军。从北伐到长征,8年江西征战岁月,他由一名猛打、猛冲、猛追的"三猛"战士,一步步成长为运筹帷幄的红军将领。在19岁到27岁的8年红色青春里,他经历北伐、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先遣西征等我党重要革命历程。本书紧随青年萧克足迹,找寻其成长心路,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红军将领的个性、血性与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