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引言  证据是刑事案件中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和依据,对认定事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刑事审判阶段,通过证据的证明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逻辑推论的过程。由于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天然的逻辑关系,证据被视为认定事实的前提,司法机关对事实的认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诉讼中收集的证据。如果作为推论前提的证据不充分、不具有真实性或不具有法律上证据的意义,由此得出的结论(法律事实)也必然会出现错误。  但是,证据的证明并不是—个自为的逻辑推论过程,刑事诉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的程…  相似文献   

2.
犯罪认定是一个动态的价值判断过程,司法三段论是这一判断过程的逻辑体现,在寻找大前提、确定小前提以及大小前提涵摄判断的过程中,犯罪构成理论并不能发挥实际的作用,因为犯罪的认定与犯罪构成理论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关联性,采取何种犯罪论体系也不会影响犯罪认定的结果。犯罪构成理论只是针对刑法规定的犯罪成立条件进行理论解读和体系建构的结果,作为解释结论它被解释对象和解释主体的前见所决定,在解释对象即刑法规定不变的前提下,不同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只是不同解释主体从不同逻辑前提出发所作的不同解释选择。  相似文献   

3.
高颖文 《中外法学》2023,(2):521-540
因果流程偏离不是事实认识错误,不适用认识错误的处理规则,其本质是行为实施后具体因果流程相对于行为人的预见发生的偏离,属于故意犯结果归责的问题。错误理论对该问题的错误界定导致了分析方法的错误,引发了内在逻辑矛盾与标准的不明确性;客观归责理论主观视角的欠缺导致了归责评价的不完整性,造成内在逻辑矛盾和标准正当性危机。结果归责的本质是对故意既遂犯不法完整性的检验,内容是对主客观事实在规范范围内的同一性评价,方法是检验主客观事实的重合部分是否为禁止风险所包含。因果流程偏离的结果归责分析路径是,比较行为人认识的风险相关基础事实与客观实际发生的事实,对两者重合部分加以描述,以裁判者视角,立足行为时点,结合自然因果法则与规范保护目的,判断主客观事实的重合部分是否足以评价为创设并实现法所不容许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刑法中的事实错误问题始终是我国刑事立法的空白点,因此必然导致理论上的含混不清,致使错误理论的研究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借鉴大陆法系经典的事实错误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刑法中事实错误概念的界定和事实错误是否阻却故意这些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坚持具体的构成要件说的理论基础,在立法中用概括规定和一般列举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我国刑法中事实错误的规定才是妥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对《物权法》第24条"登记对抗"的理解,对机动车交易物权变动在我国不同民事法律阶段的民事法律效力作了较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正确理解机动车物权的效力具有指引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分析机动车的物权变动首先要找寻求其适用的法律背景,否则,在错误的逻辑起点上的科学论证也只能导致错误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英国证据法上的事实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证据作出推论依据的是普通常识。这就是我们在对事实的实际调查中所运用的逻辑推理类型,它常常采取一种归纳的、而非演绎的形式。演绎的推论是从它们的前提中必然得出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正如我们从上例中看到的那样,这种三段论推理形式并没有揭示任何新的东西;它只不讨详细道出了已绎包含存前提中的内容。肯定前提而否定结论将导致矛盾。  相似文献   

7.
物权包括担保物权的设立和存续,当以“特定物”的存在为客观前提。而我国《物权法》第187、188条关于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以及航空器上抵押权何时设立的规定,显然违背了这一前提,导致了学理上的错误和体系上的混乱.应予适时纠正。  相似文献   

8.
聂林芳 《经济与法》2001,(10):24-25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因错告他人而导致败诉的情况,在原告错误起诉的情形下,被告因原告错误起诉而被动地进入诉讼程序。为了免除败诉的危险,他必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来进行诉讼,这样就导致被告的财产损失。在原告错告的情形下,被告能否再起诉原告,要求原告赔偿因错告而造成的损失?2001年6月8.日《法制日报》第一版就刊登了这样一个案例:两原告是一对沈姓姐妹,她俩向法院诉称,今年2月20日,王先生以她俩侵占其所有的安西路412弄某号房屋为由,起诉到法院,要求她俩立即搬出该房。  相似文献   

9.
邵健 《政法论丛》2004,(4):91-93
逻辑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时所必须遵循的普遍的、必然的思维规律 ,它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遵守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和做好法律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逻辑基本规律在法律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司法过程中的逻辑规则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不是逻辑,但法律的运用离不开逻辑。逻辑推论的前提是法律规范、法学原理。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细节问题,司法审判中的思维不能转移论题,或错误运用法律。判决理由与逻辑规则的运用是有区别的。在判决理由构建的过程中,法官思维不仅是根据法律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与案件相对应的法律进行思维。这样才能得出合法性、合理性的判决。  相似文献   

11.
行政法关系单方面性的理论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法关系单方面性的命题在行政法学界基本上已成共识。然而, 作者认为该命题存在明显的理论错误和混乱,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对行政权控制的研究, 其所依据的理论前提首先是难于成立的。事实上, 并非所有的行政法关系都是存在单方面性。单方面性只有在双方意志不一致时讨论才是有意义的。由此出发,作者得出了下列结论:行政法关系双方意志不一致是行政法关系单方面性存在的价值性条件; 行政法关系的单方面性仅存在于具有仲缩性的权利义务关系中  相似文献   

12.
常立涛 《法制与经济》2010,(12):122-123
以模糊观念为前提而建立的模糊逻辑是当代哲学逻辑的重要发展。模糊逻辑自提出以后,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控制等领域得到较好地应用之后,已经引起研究人员的浓厚兴趣,进入20世纪90年代,模糊逻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方面都得到了较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主观证明责任逻辑在我国长期处于支配地位,其影响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可归结为六个因素:一是民事诉讼过程的行为特征;二是举证汉语表述的行为倾向;三是作为客观证明责任前提的事实真伪不明在主观证明责任逻辑中可以被省略;四是主观证明责任逻辑可与客观真实理念和平共处;五是主观证明责任逻辑是职权主义模式选择的产物;六是我们对客观证明责任逻辑的认识偏差导致其功能被低估。  相似文献   

14.
何洋 《河北法学》2012,(1):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
作为处理事实错误是否阻却故意的理论,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在打击错误的场合,争论最为激烈。无论是处理结论还是故意理念,具体符合说都更为合理。采用具体符合说并不会导致罪刑不均衡,以错误发生时间的不同为标准可以将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区分开。  相似文献   

15.
对未注册商标的法律地位问题,目前主要存在有两种错误的认识:一种认为,既然法法不保护未注册商标,那么未注盼商标就不合法;另一种认为,既然法律允许未注册商标存在,那么法律就应该保护未汪册商标。这两者的前提都是正确的,但得出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因为我国没有任何法律对未注册商标的存在确定为不合法。相反,根据我国商标法中商标“自愿注册”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注册商标还是未注册商标,法律都允许其存在(除少数国家规定必须注册而未注册的外)。所以,“未注册商标不合法”的结论是错误的。同  相似文献   

16.
作为处理事实错误是否阻却故意的理论,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在打击错误的场合,争论最为激烈.无论是处理结论还是故意理念,具体符合说都更为合理.采用具体符合说并不会导致罪刑不均衡,以错误发生时间的不同为标准可以将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区分开.  相似文献   

17.
上海二中院在我国第一例竞价排名商标侵权纠纷案的一审判决中认为,以他人商标作为竞价排名的关键词构成侵权,并以此作为判决书立论的逻辑起点。然而,该观点无论从规范分析还是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分析都是不成立的。由此导致一审判决逻辑不够严谨。判决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8.
田义勇 《金陵法律评论》2007,(2):117-121,127
历史与逻辑统一,出自哲学领域,有其错误与弊端.该命题出于预定式思维方式,实违背辩证法精神.历史与逻辑统一,与历史、文学史研究的特性不合,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个伪命题.应放弃此类理论幻想,追求文学研究的多样与灵活.  相似文献   

19.
余辉胜 《河北法学》2008,26(4):173-176
我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地位不仅是由宪法的实然法条规定确定的,更为重要的从应然视角看有其深厚的法理基础。我国检察权定位于法律监督权,这一定位深深地根植于我国的宪政结构体制、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具体国情之中。如果不能立足于这些视角冷静理性地看待检察权,那么就必然误入西方学术分析框架隐含的"三权分立"学说的先验假设的逻辑中,从而得出错误结论。此外,要准确理解检察权属性,还必须正确厘清其与法律监督权、公诉权、职务犯罪侦查权之间的具体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权力的私人性及其法律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权力在主体归属上具有私人性特征,这一特征必然导致权力运作的私密化.私人主体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与社会利益和分配权能的私人占有的结合,使权力私人性的其逻辑后果必然是腐败.以法律控制权力的私人性,尤其要明确公共权力的活动领域、权力范围和责任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