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题目,必须着力研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我认为,初级阶段之所以是初级阶段,关键就在于这一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体现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矛盾方面.对生产关系理论的再评价什么是生产关系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从生产总过程角度,把生产关系看作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关系,认为"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全国社会主义辨证法讨论会于1985年5月在西安举行.会议以社会主义矛盾与经济改革为主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现将讨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的不同观点简介如下:一、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述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应当继续采用毛泽东同志的提法,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六年底一九五七年初,提出并初步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同时,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性又作了初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指出这根本不同在于:一、“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二、它表现为“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三、“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些特征是十分重要的,带根本性的。它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当然,如果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人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这一矛盾在一切社会制度下都存在,因此,它只能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同其它社会形态的共性,而没有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不能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质。因此,大家都认为应当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具体化。对此,现在大体上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内容就是人民内部矛盾,表现为人民内部的是非之争。他们的理由不外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也不例外,正是由于这两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和其他社会一样,是一个经常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又具有同以往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加以解决,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则不具有这种对抗性。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够完善,这些不完善的环节和方  相似文献   

6.
明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并从根本性质上指出,它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同,是非对抗性的,自身可以自觉加以解决的矛盾。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贡献。对观察认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内容和表观形式有什么特殊的规定性,需作进一步的具体探讨。本文试图根据我国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谈以下看  相似文献   

7.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在理论界已成定论。这一观点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作为社会运动中的基本矛盾,认为它们之间既是顺方向的依次决定作用关系,又是逆方向的依次反作用关系;并以这一观点作为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全面展开的基础。但我认为,从人类社会已走过的历程看,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看,两对社会基本矛盾观点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它既对上层建筑建立的基础作了不恰当的理解,又割裂了上  相似文献   

8.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把握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复杂矛盾系统的构成及其运动,提高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的认识紧密相联。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展开和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一任何社会的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社会矛盾。唯物史观的这个基本原理,是理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对此目前已进行了较多的讨论。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怎样发展生产力?这是亟需探讨的课题。马克思当时面临的历史任务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以他着重研究了变革生产关系问题,而当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以后,就应当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主要内容和中心议题来研究。因而不能以生产关系的变革来代替生产力的变革,要从偏爱生产关系的习惯思维中跳出来。我们认为,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要防止三种偏爱和三种忽视。  相似文献   

10.
最近在上海举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讨论会上,对划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了几种标准:生产力标准.认为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划分的首要标准.有的同志主张生产力标准主要是生产工具发展程度,还有的同志认为生产力标准不能简单地量化,提出以生产社会化程度为其标准.持不同意见同志认为,生产力不是判定社会形态综合依据,它只是判定一种社会形态发展是否成熟的依据.生产关系标准.认为判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标准只能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揭示了社会改革发生的深刻根源.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不适应会引起改革.由于不适应的基本状况不同,会使改革的模式不同.所谓改革的异向模式,是以生产力为中轴,以改革过程中生产关系向生产力靠近、适应的不同方向来区分改革的不同内容和方式,进而把改革划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凡是从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出发,变革滞后的生产关系从而使其同生产力发生趋前性适应,这种改革模式就是趋前型改革.凡是从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出发,变革生产关系,从而使其同生产力发生回应性适应,这种改革模式就是回应型改革.  相似文献   

12.
我们可以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界定为;具备了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所必需的社会化的生产力,但这一生产力的水平还没有达到足以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善、成熟的程度。从这一质的规定性出发,我们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不是普遍地适合于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而是特指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我国社会主义的一个必经阶段。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从不同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起点开始迈步的,它们具有各自特定的国内国际条件,因此,这些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的特征,既表现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性。这种情况,使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划分阶段的问题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是指,都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几个不同阶段,并且,各国都必然经历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阶段(例如过渡时期、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等),各个阶段的成熟标准,即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并正在证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本文拟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几个重要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联系系统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和运动方式。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指出:系统“就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份(要素)的总体(集)。”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运用、丰富和发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过程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特定的历史阶段,作为系统是我国具有特定社会结构的社会系统。这个阶段,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看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看还处于初级阶段,它的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应当注意分析。首先,社会主义结构要素发展的两重性特点:紧迫性和渐进性的统一。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结构要素发展的这一特点是由它的基本属性——初级性和不成熟性决定的。这个基本届性表现在,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落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从总体上讲还是以古代生产力为  相似文献   

16.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之所以要全面地、系统地进行改革,是因为我国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已经由“基本适应”发展为“基本不适应”了,由“基本适应”发展到“基本不适应”,这是一切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不例外。否则,我国实行全面地、系统地改革,也就会成为不必要,甚至是错误的了。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误解,是对全面改革的误解。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体现,主要表现为:体规程度的主体性,体现途径的迂回性和体现进程的创新性。1、体现程度的主体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必然表现为复合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种复合结构决定了以社会主义为主体,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并存的表现形式。这种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主体性。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能超越,又不能抛弃,而只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巩固和增加其主体。&。2、体现途径的迂回性十五大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7)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人类历史永恒的话题。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的国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发展状况出发,不断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进行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动力论,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胡锦涛的"和谐动力论"和习近平的"综合动力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论体系。这些理论抓住了我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基本矛盾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和社会发展动力学说,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的、普遍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这种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然而这种矛盾是怎样产生的呢?过去只是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来说明这个问题。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相适应”是基本的,  相似文献   

20.
衡量社会形态性质的标志是生产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关系。而在同一社会性质内划分若干发展阶段,则主要以生产力为标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也是如此。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後,代表该社会形态性质的生产关系比较稳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由於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使社会主义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於生产什么,而在於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十三卷二○四页)。他还在《资本论》中依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层次把资本主义划分为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大机器工业三个阶段。这一划分原则同样适用於社会主义。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的决定力量正是生产力本身。列宁曾指出:“由於生产力的发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会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列宁选集》第二卷四四三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