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使用的语言中,用认知语言学中原型范畴理论的相关内容对维吾尔语、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词的多义现象十分复杂。为了让我们的母语更加精确地传递信息,本文试图从词的多义现象与同义、同音、反义等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相似、相同和不同的内函及其应用诸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语言具有天然的局限性 ,立法活动 ,司法活动也必然为其所制约 ,因此在刑事立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现象 ,而刑事司法中也就必然要面对这一问题。通过对刑法解释论和我国法律解释实践的分析 ,笔者总结了法律解释的一般规律 ,设想了刑法解释的系统框架 ,并依据法律解释的规律和实践 ,分析了刑法分则中罪状部分的一词多义现象 ,列举了部分典型的词语并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美国的齐默尔曼案因涉及种族问题引起各界高度关注。不少中文媒体将齐默尔曼的身份译为"协警"。这一翻译存在误译,其原因在于一是新闻翻译时间仓促;二是译者对美国警察制度缺乏了解;三是对译语一词多义现象处理疏忽。齐默尔曼身份的正确译法是社区守望协调员或邻里守望协调员。为避免在类似的翻译中发生误义,译者应当以严格的职业操守要求自己,充分了解目标语国家与源语国家存在的制度差异,并慎重处理一词多义现象。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语言中处处充满隐喻性的表达。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词义的变化(如英语的一词多义)不仅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结果,更是隐喻认知的产物;词句乃至篇章的隐喻效果常常与隐喻性的词语有关。隐喻的投射在不同的域之间进行,投射是建立在认知,相似性等的基础之上的。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投射机制,以及由它所引起的词义变化,如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英语中的双关语是一种有效的语言修辞手段。其特点是有意识地将同音异义词,或一词多义的现象运用到句子中,利用这些词或句子间相互的逻辑关系,来表达两层不同的含义,借以使语言诙谐幽默,生动有趣,读来令人感到新奇,意趣盎然。本文就英语双关中的谐音双关、语义双关、短语双关和句法双关进行探讨,并论述了它们的适用环境、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如一个演员可以扮演不同角色一样,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也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不少词语除本意外,还有引申义或比喻义。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大量存在,为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的表达方式提供了雄厚的基础。蓄词固然要求量的增加,但也要注意质的变化。掌握词语的不同义项,注意词义的发展变化,筛选不同义项的典型例句,才能取我所需,为我所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相似文献   

8.
"之母"的涵义本身是一个隐喻。"母"的各种语义构成了意义彼此关联的系统,由此"母"一词构成了一个关于对象间关系的综合意象,一词多义现象与隐喻作为人类的认知机制相关。要确定"之母"的准确涵义,需要将其放在"民法乃万法之母"整个句子的语境中进行,才能弄清楚整个句子指派给这个词的意义。在知识论层面上、在逻辑层面上,该句子表述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但在价值论层面上,该句子能够成立,就此而言,"民法"一词本身也是一个隐喻。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商务往来更加频繁.作为世界性语言的英语及其翻译在商务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从词汇的层面探讨商务英语的英汉翻译,主要包括一词多义、词义的层次、名词的单复数和抽象名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疑问句是语法学中句法研究的范畴。可以这样说,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是从一个一个具体事物、具体现象开始的。在语法学上,这些具体事物、具体现象,表现为一定的词。而每个词的意义,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反映,它不是人类凭空臆造出来的。例如,客观世界有“山”,语言中就有  相似文献   

11.
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修订本精读教程第一册中的TestYourself :TestPa perI的第V部分将“Tarantulasarenot,asmostpeoplethink ,poisonousspiders .”译为“狼蛛并不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毒蜘蛛”有待商榷。无论是根据英国原版权威词典的解释 ,还是从上下文、动物学、构词学、语法角度进行分析 ,“poisonous”一词的含义有二 :一是有毒的 ,二是巨毒的。我国目前常用的英汉词典对该词的释义是片面的。其准确译文应该是 :狼蛛并非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巨毒蜘蛛。  相似文献   

12.
意思表示是民法的核心概念之一。传统理论认为意思表示包括行为意思、表示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对其中表示意思、效果意思与意思表示的关系争论颇多。可以就上述问题从私法自治与信赖保护的角度作以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韩札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广告语气系统的人际意义进行了研究。从三种主要句型、时体态和语气隐喻等方面对英语广告实例进行了分析,从而说明人际意义在英语广告中如何通过语气来实现,并且阐述了人际意义的传达对广告获得成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汉语和英语在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方面都有着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分析、比较和掌握它们的这些异同是翻译的一项基本功,对提高英、汉语整体水平和翻译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就英汉语音、英汉语义、英汉句法结构的异同以及文化、社会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作了简要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将进行体作为英、日、汉三语中的一个共有的语义范畴加以考察,以语言学中存在的"典型与周边"、"基本与派生"的现象对三语中的进行体在具体运用中所存在的或相似或相异的语义现象加以分析比较,力图以一个共有的尺度探求英、日、汉三语进行体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所存在之现象间的规律所在。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世界上各民族在文化风俗、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思维习惯、意识形态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同一颜色词语有时表现出明显的语义差异,刻上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申、转义之后颜色的崇尚或禁忌。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指出这种差异是在各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的审美心理差异基础上发展衍生的,是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对这种文化现象的解析有助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的发展,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7.
在场是存在与时间的纽带和共同的意义。询问作为在场的存在,就是要就其时间性质追问存在,由此,时间成为存在的视域。海德格尔后期讨论的是不同于“此在的生存”的更本原的时间性,即存在本身遮蔽去蔽的运作过程。时间不再是《存在与时间》的回落通达自我并因此才有在场本身的达成,而是在其自身中就是一种达到并因此才通达我们的。这是一种本真的四维时间。随着“在场”被诠释为“让在场”,开始进入遮蔽解蔽的“存在”运作,时间就完全融化在这种运作及其自行显现中了。  相似文献   

18.
商标必须具有显著性,但一个不具有显著性的标记在长期使用后会形成"第二含义"而获得显著性.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此种情况,现行商标法的规定却从法律上堵塞了这种实现合法化的可能性.本文建议对有关条文进行修改,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内地推行的"成长向导计划"是个独特的尝试,由在校大学生为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中生提供近一年的"一对一"服务。双方的关系发展有四种类型:平稳推进型、先抑后扬型、始终平淡型、意外中断型。助人过程中有三个要点:向导被受导者及其家庭接纳;进入受导者的生活世界;向导寻找到行动的意义。最终参与计划的双方都获得了成长,但有些问题处理不当也会存在负面影响。在以后的项目运作中,需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0.
以令状制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英国普通法具有浓厚的历史意味,英国法律文化的诸多特征均源自于令状制度,对该制度进行历时性考察可以解释传统在英国法律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大意义.令状制度是特定民族文化和时代背景的产物,反过来又型塑和强化了英国的法律文化.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矛盾凸显、法治建设亟待完善的时期,应该适时地对传统法律文化中有价值的因素给予关注与考量,重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