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拟偶像从二次元文化中破圈而出,显示出新技术强大的文化重构力量。虚拟偶像与通俗大众文化缔结了"通俗文化世界主义",让Z世代在共享价值中彼此交流、逃避孤独,在虚拟的二次元文化中构建想象的共同体,在虚拟偶像崇拜中完成了主体性意识的崛起。未来文化融合趋势深化的关键是,政府能否对个体化持包容态度,引导个体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最终通过制度建设将个体化合法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后亚文化语境下,亚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风格、抵抗、收编等对应关系与模式都发生了变化,网络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图谱,文化互动、融合的过程中充满张力。"90后"甚至"00后"亚文化群体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并不是完全排斥与抗拒的,只是需要以他们的方式表达才能产生共鸣,因此当《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传统纪录片节目遭遇二次元文化B站,传统文化基因与互联网文化基因发生碰撞,传统文化在二次元的解构与建构中,产生了奇妙的文化融合,主流文化经历了一场文化裂变,在网络化的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在社群化传播的效应下,亚文化形态进入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进入网络的一次文化逆袭。这对文化内容输出者重新思考平台及传播将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在二次元文化崛起中的中国,探索、建立二次元文化变现的商业模式成为必然。"非常有意思,没想到在线下,我们还能这样交流!而且,这一次,我在展会上抢到了圈内知名写手raulmoro的作品。"刘艺美所说的圈内,指的是欧美同人圈。同人的意思即为"自创,不受商业影响的自我创作"。初夏,这位90后北京姑娘和朋友一大早就去了位于北  相似文献   

4.
"御宅族"是指爱好"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和"电子游戏"(Game)的特定人群.本文以媒介与文化的互动为视角来实证考查新媒介环境下青年御宅族的媒介使用和亚文化取向,并进一步探究个人差异、媒介使用行为与亚文化取向之间的关联.研究表明,御宅族群体的网络使用程度普遍偏高,因教育程度呈显著差异,与性别则没有关联;在媒介使用动机方面,御宅族主要倾向于"情感性使用",而非"工具性使用";越是具有二次元情节和耽美向的青年御宅族,愈是重度使用网络.新媒介的广泛应用为亚文化的壮大提供了机会,而亚文化的壮大反过来又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创造新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迅速崛起的中国青年中,"海派"青年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一群.这些生活在昔日大上海——"冒险家乐园"中的年轻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使他们无论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还是在行为特征上,都表现出与内地青年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海派"青年文化.本文试图概括"海派"青年文化的特点,并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作一剖析.开放性的"海派"青年文化与内地青年的正统、保守和相对封闭相对照,"海派"青年文化则表现出新潮、现代和开放的总体特征.本来,上海就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曾接受过西方文化的长期熏陶,对西方文化的开放和较强的吸收能力是"海派"文化的固有特征."海派"青年无疑承袭了  相似文献   

6.
吴浩 《青年论坛》2014,(6):43-47
"冰桶挑战"以个人的小微力量唤起全社会对罕见病的关注,低廉的经济成本,只是在网络上点击观看视频,却传递出青年群体对弱者的关爱之心,无疑是符合青年群体的价值追求。相较于传统公益文化模式,以"冰桶挑战"为代表的创新公益文化模式,赢得了青年群体的积极响应与参与。创新公益文化模式顺应了青年群体的文化崛起趋势,融合了网络恶搞文化元素,满足了青年群体心理需求,适应了青年群体价值观鲜明展现的需求,值得国内慈善公益组织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读者观点     
《小康》2017,(15)
<正>一直喜欢小康杂志的文化栏目,这一期的《"团团"进驻"二次元"B站》这篇文章语言特别生动,让我们对共青团中央的印象不再是刻板严肃的,符合网络流行的语言和形式才是我们年轻人喜欢的。  相似文献   

8.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在国家事务和社会活动中的参与态度表征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与对政治思想、时代文化的践行程度。本文将 2019 年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这一重要的国家仪式活动作为研究背景,围绕仪式理论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目的性抽样的方式共访谈了 15 名参与此次国庆仪式的在京高校大学生,考察他们在仪式参与中的荣誉感演变过程。研究发现:青年"荣誉感"的培养与建构的过程是一条包含连续的生命经验的互动符号链,国家通过创设具有"青年在场"机会的仪式场,为青年创造了更多认识国家、思考自我与国家关系的机会。国庆仪式场中青年人迸发的荣誉感促进了青年"榜样力量"的形象输出与媒体建构,仪式中的青年再生产的国家认同及青年文化形成了集体记忆及文化符号,进而在融入青年日常经验的进程中有效地抵御了糟粕文化对"青年与国家关系"的腐蚀。青年在国家事务或者活动参与中彰显出来的荣誉感演变与建构的过程,对我国当前的青年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A.从文化的视角认识青年、理解青年、教化青年乃至研究青年,是近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的一个热点.有人说,这与中国前几年兴起的"文化热"有关.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即"文化热"为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认识青年,提供了一个契机;但更主要的是青年本身确属一种文化的存在,各种青年现象既有它得以产生的文化缘由,也有它寻求发展的文化旨归.B.文化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伴生现象,它的产生与人类自身的起源与生俱来并协调发展.而"只要作为一段生命历程的'青年'一出现,就可能出现一种青年文化"(〔美〕理查德·弗拉克斯:《青年与社会变迁》中译本第53页).青年文化属于人类文化中的一个方面,是社会文化主体结构中的一个次生层面,因而它的产生和后来的发展,也将遵从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因为如此,我们对青年文化发  相似文献   

10.
青年“微博文化”现象的心理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需要层次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往及信息传递等相关理论,结合青年心理发展特征对当前青年群体中的"微博文化"盛行的原因以及"微博文化"对青年个性心理的发展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年"微博文化"健康发展的心理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低欲望"与"躺平"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近年来以"丧文化""佛系文化"为代表的"颓废型"青年文化的延续。它是青年面临社会难题而群体性焦虑的文化反映,也是青年主体的代际特质与亚文化表征,本质上是所谓社会"内卷"后青年的自我贬损。一些青年选择"低欲望"和"躺平"有其现实缘由,但任其发展下去,会走向消极宿命论、价值虚无主义与犬儒主义。当代青年的需求世界多元复杂,不应夸大青年"躺平"现象并将其绝对化、标签化,而要整体把握并关切青年多元需求,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需求观,形成青年个人奋斗与国家蓬勃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20,(4)
正B站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不断扩容中,得益于看见并把握了年轻人的需求和习惯,实现了青年亚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有机融合。因为懂年轻人,B站(国内知名视频弹幕网站Bilibili的简称)的首次跨年晚会以8000万人同时在线观看的业绩力压一众卫视,获得满堂彩、刷爆朋友圈。没有流量明星、没有过度营销的B站跨年晚会,不但在观众人数上"吊打"了投入重金的卫视晚会,更为自身带来  相似文献   

13.
当代青年"丧文化"表现出青年亚文化的仪式抵抗,以自我嘲笑、麻木颓废等消极情感的表达为主,通过多样化的解构拼贴与具象重塑,反映了青年复杂的社会心态与情感。"丧文化"的生成是青年寻求自我认同与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与我国社会转型现实境况、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商业营销行为的推动等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上要引导青年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当代青年精神成人;客观上要优化外部条件,满足当代青年合理的物质利益诉求,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引导"丧文化"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近两年的"文化热"中,青年文化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如何正确评价青年文化?青年文化有何特征?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何作用?本文就此谈一点浅见.(一)什么叫青年文化?青年文化可以从三方面来界定.一指历史比较短的文化现象.比如电视文化与电影文化相比,电视文化即可视为青年文化;二指文化的创造者是青年.比如青年哲学、青年文学.三指在青装已成为汉民族文化的象征.再如,30~40年代,中国"旗袍"已发展为民族文化,青年、中年、老年都穿,被世尽喻为"东方女性美"的象征.可50~60年代被淘汰,80年代以来在一部分青年中又出现,"旗袍"又转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青年精神文化产品既是党和国家与广大青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又是党和国家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引领的工具。以"环境变量"和"产品变量"两组描述变量对承载青年价值观教育功能的精神文化产品进行分析,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等四个时期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变迁轨迹,以期从中归纳出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当前在青年群体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提供一些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青年网络流行文化的"圈层化"现象影响着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运用文化资本理论厘清"圈层化"背后青年实现自我价值诉求、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交往方式的逻辑关系,有效解决"圈层化"带来的群体固化、范围局限、价值观缺失等问题,培育青年形成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具有较为复杂的心理动因,是近期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表达沮丧、焦虑情绪的青年亚文化。对待"丧文化"不应该强行压制,而应该因势利导,关注处在青年阶段的学生的情绪,同时需创制新的网络文化,平衡与稀释"丧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避免青年群体过度沉浸在自己的"丧"情绪中。  相似文献   

18.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纵深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务工青年逐步脱离传统乡村农耕文化而与城市工业文化联系日趋紧密,农村青年逐步分化为"乡土青年"和"务工青年"两大群体。伴随着农村青年群体的分化,乡土青年与务工青年的文化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尤其是在婚姻情感、精神信仰、生活伦理、公共精神和社会认同上。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城乡社会流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乡土青年转化为务工青年,农村文化面临着持有者老龄化和文化断层,农村文化日益式微,离散型、分散性、无根化成为农村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卡拉OK"作为一种无乐队伴奏的自我参与、自娱自乐的大众化娱乐形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近年来在我国迅猛发展,不仅深受青年的欢迎和喜爱,而且以自身不可抗拒的魅力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千家万户,成为众多青年文化生活与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透过这一新的文化现象,探讨其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从青年文化参与意识的变化中为人们认识当代青年洞开一个新的视角.青年与"卡拉OK热"的兴起"卡拉OK"起源于日本."卡拉OK"是日文的音译."卡拉"在日文中是空白的意思,"OK"是英文管弦乐队  相似文献   

20.
新媒介青年亚文化发展迅猛,影响力剧增,文化关系愈益复杂。主导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之间一方面存在对立、对峙以及隔阂的互斥关系,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形成了多样的"共情""融合"的互嵌关系。青年亚文化的圈层文化实践不断超越小圈子范围,其思维方式和组织行为持续向其他文化蔓延,在促进文化融合的同时,也加重了亚文化圈之间的撕裂,甚至引发文化间的冲突和极化,包括主导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亚文化之间、亚文化内部等多重面向。研究还发现,在性别文化领域,当青年女性从"不可见"逐渐转向"可见"时,网络两性关系呈现紧张态势,性别文化已成为青年亚文化研究中的"显性"议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媒介技术、行政力量以及个人行动的综合作用,成为上述文化关系变化的重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