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岩画,是古代先民创造的伟大艺术,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陡峭的岩壁上都可以发现远古时代的岩画遗迹,享誉世界的贺兰山岩画是中国古代岩画艺术宝库的珍品。生长在宁夏的著名画家张学智以超人的艺术胆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发掘、创新,将晦涩难懂的远古石刻转化为现代水墨艺术,创作出了具有时代特色、更贴近现代审美取向的"中国印象岩画"。其作品将远古与现代,历史与文化,具象与抽象有机融合,追求"似与不似"的艺术境界,并率先提出了"中国印象岩画"  相似文献   

2.
1988年白先勇接受蔡克健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出国之后,最重要的变化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我在台湾的时候,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很大。那阵子,我们提倡现代文学,自己也搞现代派创作。到了西方之后,却反过来追求传统文化,我的思想和感情可以说是西方现代主义跟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我的作品也有意无意地显露这种融合。”白先勇的这段话,相当有代表性地概括了台湾多数现代派作家走过的创作道路,也揭示了这些作家文化选择意识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向。大体而言,这些作家经过1960年代的现代主义洗礼和1970年代自觉的文化省思,已经摆脱了现代主义创作观的束缚,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追求:在创作中力求价值取向、文学观念的中西融合。由于这种创作观的形成,他们的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或技巧形式上都超越了他们的早期水平,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面貌的民族文学。他们的探索和走过的道路对中国当代文坛提供了足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坛的常青树,创造了非凡的文学成就。他具有诗人气质,在小说里善于运用意象符码客观地反映普通美国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状况和人生诉求,其中隐喻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观念,而性意象则不仅是一种表现观念颠覆和人生追求的象征,甚至成为一种新宗教的符号。  相似文献   

4.
<正>词人晏殊,善于精选文字意象作为材料,描摹一幅幅精谨细腻的画面,其词有如工笔画,多一笔嫌多,少一笔则嫌少,饱含着"烹小鲜"的创作诚意。我相信,晏殊在诗词意象的反复推敲和咀嚼中,找到了一份格调高雅的兴趣与快乐。晏殊词,有居士的呼吸节奏。他的句子,犹如潺潺小溪,节奏舒缓。在其精心采撷的意象里,潜伏着博大悠远、安静恬淡的心境,仿佛能囊括宇宙天地间一切微观与宏观变化。看似吟哦的都是微渺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十二岁的杭法基,现在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太白书画院的画家.他从事绘画二十余年来,在中国画艺术上,大胆探索,努力将西方的抽象艺术与东方的意象艺术相揉合.在创作中,他一边进行现代艺术的实验,一边又向传统艺术索取才智.正如他自己说的:"在传统中找现代,在现代中找东方的主张,导致我采用多种手段与方法进行探索的兴趣."此外,杭法基还是中国布贴画艺术的主要创造者之一,在开拓与发展工艺形式和绘画艺术的结合上,也有独特的贡献.杭法基的作品清新独特,力求"真情的自我流露".他认为"在艺术上,水到渠成的自然流淌才是可贵的真情".他的大幅中国画《啊,我想起古老的东方》,表现的便是对中华民族悠久  相似文献   

6.
邓琳娜 《求索》2010,(7):211-213
现代社会,女性地位提高了,但她们面临的困惑与无奈也更趋向复杂。于是,现代女性在新的困境中对自我追求的执著和对生命的细腻体验也成为现代作家创作的主题。这在莱辛的女性主义小说中便得到了突出反映。本文通过对比莱辛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小说,对照莱辛创作早、中、后期三部重要女性题材小说《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简·萨默斯的日记》的发展性阅读,考察20世纪英国现代女性对自我身份、自由和爱的追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莱辛对女性经验的把握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感悟生命的本质,追寻生命的意义,其作品中的理想主义也为现代人追求自我,改善社会提供了一条积极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杭州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世界文化遗产就有西湖、良渚古城、大运河三处.如何传承历史文化,用现代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艺术工作者的不懈追求.目前,我们要更努力地创作出属于我们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的神异小说和狐鬼题材文学作品中,"怪诞"是常见的一种文学创作方式。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其中的集大成者。《聊斋志异》的创作方式符合文学作品形成"怪诞"的三个必要条件:"同体共时性"、"反常化"手法以及极度夸张的表现方法。以夸张手法形成的怪诞创作方式,必然同时伴随有奇异想象的成分;二者是构建怪诞方式的一体孪生之两面。溯源追始,包括《聊斋志异》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怪诞创作方式,一方面源于人类寻求"反常化"的固有心理,另一方面源于原始人类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正是从远古走来并在古代文艺创作领域长存的万物有灵观和相应的意象化造型方法,导致了"怪诞"创作方式在运用和表现上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以茅盾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中重要的小说流派"社会剖析派"所创造的"社会剖析"范式,是用文学的载体和方法把中国问题的本质——乡土问题纳入到文学创作中,参与到中国发展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之中的。这种范式对作家和载体的较高要求使其具有了史诗性追求的价值和意义,因而也就具有了超出文学门类苑囿,在时代变幻中,依然具有规约作家、指导创作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铭 《前沿》2009,(10):184-186
本文通过引用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创作 的《白桦树》等诗歌,对"白桦树"这一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在与其他诗歌互为对照理解的前提下,试图把握"白桦树"这一意象所承载的神性美和人性美。另外再辅以弗罗斯特本人的文献中对诗歌本质的表述,得出结论:"白桦树"这一意象也是诗人对诗歌本质的隐喻。  相似文献   

11.
汉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汉字被广泛的运用到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并逐渐从单纯的传达信息内容转变为广告设计的主要设计元素。通过发掘汉字的图形特点,使大量的信息内容以简练而有深意的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既能传达丰富的信息,又有视觉和心理的享受。汉字在平面广告中的意象化设计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表现方式。平面广告设计中的汉字的意象设计运用中体现出汉字的意象表现与意蕴美,更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2.
沐金华 《求索》2008,(12):179-181
40年代中国分成三个不同的政治区域,无论是解放区面向农民的政治化创作,还是国统区面向民间的地域化创作,抑或沦陷区面向市民的都市化创作,作家的创作视野普遍下沉,这是一致的倾向,三种视野下产生的小说在文化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大众文化的追求。都市在中国现代政治和现代文学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现代政治衍生物的现代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托于都市,形成了一大批反映都市生活的文学作品,为我们观察、了解都市提供了一个窗口。40年代女性作家的都市文学创作渗透出来的都市文化就是中国都市文学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乌鸦>是爱伦·坡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爱伦·坡诗歌创作理论的象征主义倾向:通过各种意象,创造神圣美,追求快乐和愉悦.诗中大量运用乌鸦、雕像、门房等各种意象表达哀思之情,最后揭示"美妇之死"这一神圣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欧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差异主要集中于六个方面:"一带一路"是地缘政治战略还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宽泛模糊的计划还是面向世界的合作框架;是为了国内利益国际化还是打造命运共同体;是为了成为全球发展治理的楷模还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是加剧中欧竞争还是促进中欧合作;是替代性的秩序重建还是补充性的制度规范。这些认知差异根源于中欧双方所持有的"中国意象"的差别。消除欧盟对中国的"意象"以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偏差,需要中欧双方在双边合作、全球治理以及机制建设等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建设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审美意象的选择和确立与艺术形象的形成,对于创作的成败至关重要。探求、研究这个过程,对于山水画创作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方面来说,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丰厚的文化积淀,历代大家的实践是一座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沉下心来虔心探求,是进行山水画创作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6.
"故事新编"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现代技法,把现代人的各种内心困惑与焦虑嫁植于传统民间传说和戏剧的故事框架及意象空间内,对人的内心精神情感世界进行了当下性的考察,并从"故"事及"故"事所植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某种互文,为现代人的思考提供了更多的借鉴空间.  相似文献   

17.
野间宏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是"战后派"文学的开拓者和旗手。他创作的《阴暗的画》、《脸上的红月亮》、《真空地带》等一系列作品从人道主义出发,揭露了日本军队的反动本质,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刻追问。野间宏的文学创作手法和创作追求为日本战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意象",是"意"与"象"的并置与化合,是一种生成和动态的平衡.艺术创作过程中意象的孕育与生产的两个阶段是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两个过程;艺术欣赏时意象的生成是欣赏者对艺术品意象的再发现过程.意象具有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使艺术创作和欣赏时生成的意象饱满圆涨.艺术的魅力蕴含在审美意象之中,艺术的根本功能就是其审美的功能,而审美,正是艺术创作和欣赏时意象的建构和重构也即审美意象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自叙传”作为文学的一种书写方式和特质 ,并不始于 2 0世纪中国性爱文学 ,也不仅仅只有性爱文学使用 ,但是 ,从“自叙传”的主体精神实质上讲 ,从作为一种文学的特征来讲 ,在受精神分析学影响下的 2 0世纪中国性爱文学才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文学虚构的真正含义应是基于体验的创造 ,是基于自我审视的大胆想象。因而 ,中国现代性爱文学的自叙传特征就是确定性爱文学以真实性为首要品质。不仅“自叙”创作主体意识层的生平与经历感受 ,更应“自叙”非意识层即潜意识层的生平与经历刻痕。整个中国现代性爱文学创作的“自叙传”特质 ,首要的是追求真实性 ,追求人的本真心态的表达。自叙传就成了性爱文学的最畅情的表达方式。其特征有三 :大胆的自我认同、意识不设防、以宣泄为其美感。可见精神分析这一特殊的人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而性爱文学收获最多 ,将性爱文学真正导向了文学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施锦芳  吴怡 《求索》2012,(6):60-62
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与社会形态的现代进程一致的,文学作为一定时期内的思想启蒙,其体现的是文学的现代性质和现代性精神,这种精神多向的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包括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文学观念在内,这正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性的一种表现。所以,本文写作选取"现代性"这个理论,以此作为一个基本思考和阐释的角度,考察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创作在审美理念层面的内容,进而说明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现代性的价值体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