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情包是青年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最喜欢的言说载体与表达途径,青年借助表情包与别人迅速建立互动关系、获得身份认同,构建青年的话语表达体系;表情包在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以及表情达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表情包的过度使用容易使青年丧失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特别是一些低俗的表情包更是不利于青年的成长。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与青年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掌握网络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基于青少年视角,结合自己实际调查,对表情包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观察到的表情包的特征给出了表情包定义,然后在分析表情包火爆原因、揭示现象背后文化本质的基础上,指出表情包应避免低俗化,提出了有效避免表情包低俗化的措施,以期对引导青少年扬长避短、正确使用表情包,更好地成长成才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正如今,甲骨文手机表情包已经成为斗图圈的"新宠"。意蕴深远的传统文化符号竟与"神马、有木有"等网络流行词产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设计者将几何化的甲骨文字转化成更加直观形象的动物,再配上时尚的网络用语,整组表情就像是一套五彩的、可爱的甲骨文动态识字卡片,让每个甲骨文字的图案意义跃然眼前。这套表情包的设计者,也是"汉仪陈体甲骨文"字库设计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楠及其团  相似文献   

4.
伴随萌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萌化现象,青年也将萌元素与政治符号结合来进行政治萌化。政治萌化作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的表征形式,主要表现有政治语言的萌化,萌化表情包,政治符号的漫画和政治符号与萌元素的拼贴等;政治萌化的特点表现为原创内容迷因化传播,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情感取向正向为主,政治表达泛娱乐化,萌化层级两极分化和相关事件多属正面等;政治萌化的产生原因包括网络赋予青年话语权,新技术催生新的文化表征符号,萌文化的流行,政治表达和情感流露及萌化权威以寻求亲近感的诉求等方面。正是萌的正向属性决定了政治萌化的积极面向,使其有了与主流文化良性互动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正网络中"丧文化"的传播主要表现为借用经典台词和动漫表情,呈现出的一系列自嘲、戏谑式表达,是对"现实世界的温和反抗"。"丧文化"是中国社会新时期出现的青年网络亚文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涌现的社会情绪、互联网技术发展塑造的媒介生态、部分青年群体求异叛逆的心理动因,共同助推了"丧文化"的传播。"丧文化"流行带来的负面化情绪渲染,对  相似文献   

6.
正当下,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拥有了许多新的特质,他们对媒介技术的娴熟使用,有效帮助他们参与网络流行文化实践,形成新的文化形态。无论是在译客、声客、影客、极客、原创音乐等此类以媒介技术专长为特质的文化行为中,抑或是在表情使用、自拍互拍的大众狂欢中,青少年将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专业学识、掌握的新媒介技术、获得的资质与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以为我所用的姿态对各种文化资源挪用、组合、拼贴,创造出大量带有浓重"青年秀"的文化产品。本专题聚焦的声客、极客及表情党三类网络青少年群体,是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生成的主流模式之一——专业生产内容的PGC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兴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重塑了作为支撑政治发展价值基础的政治文化.青年作为网络社会的成员主体,凭借自身在技术、知识以及思维方面的优势,以其独特的方式构建着自己的网络政治文化.青年网络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民文化之于沟通与说服、竞争与合作、一致与多元、变革与稳定的内在要求,使得作为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价值基础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青年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功能作了详细考察,并结合金登的“多源流”政策分析模型,进一步阐释了在这一新型政治文化影响之下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年网络政策参与过程.试图为我国合理监管互联网,建设健康的青年网络政治文化,实现青年合理、有序地网络政策参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科学治理网络青年亚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提升主流文化对青年群体的影响;要调整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管控方式,转换治理观念,创新治理范式,促进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健康发展,促使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丧文化""锦鲤文化""尬文化"等网络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每种亚文化流行的背后,都折射了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心理问题。因此,全社会要时刻关注网络环境下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多渠道的心理调适机制,引导青年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让青年持续拥有获得感。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产物,与传统的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网络文化一方面加速了青年道德社会化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当代青年道德行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1.
鞠牛 《中国青年研究》2020,(6):29-36,12
本研究提出健康安全感的概念,从文化心理视角考察当代青年人群面临的健康问题,重点关注青年人群的社交餐饮网络对健康安全感的影响机制。基于2014年中国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青年餐饮网络的运作对健康方面的安全感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餐饮网会弱化健康安全感,另一方面餐饮网能强化文化价值观对健康安全感的正面影响,但这种复杂影响主要体现在非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群当中。在教育的文化区隔下存在不同的文化理性,使得低学历青年主要依赖餐饮网的文化传播机制来增强健康安全感,而高学历青年能直接从文化价值观中得到健康安全感,同时更能避免餐饮网络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从安全感的方面去理解青年人的健康,有利于阐明餐饮网络对青年人群特有的意义,并发现健康功能相悖的行为得以共存的机制,从而更深入理解当代青年的健康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青年群体是催生各种网络文化现象和热点事件的弄潮儿.这些现象和事件体现着青年群体独特的社会心态和文化特征.本文主要从屌丝文化、青年娱乐文化、青年意见领袖、青年社交文化和女性热点事件等几个方面入手,分别对这些文化现象和热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为大家提供一个理解社会现实和青年群体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网络"晒文化"折射出当代青年的多样图景,一方面"晒文化"有利于青年个体自我释放、疏解压力,有利于知识传播;另一方面青年受到其中负面内容影响,较易产生价值观迷失等现象。因此,网络"晒文化"应做到"虚实有度",应牢牢把握虚拟的度、内容的度、以及理念的度。  相似文献   

14.
“网络世代”与个性理想教育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吴军民 《青年探索》2000,(3):8-10,7
网络时代不期而至,宣告了一个新的青年群体——网络世代的诞生。科学评价和认识网络文化与网络世代的特点,引导青年树立健康的个性理想,是青年思想工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消费与当代青年消费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消费已成为一种消费新时尚,它赋予当代青年消费文化许多新的特质.蓬勃发展的网络消费在消费工具、消费空间及消费体验三个层次上推动了青年消费文化的变迁.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工具,网络消费使当代青年消费文化具有消费观念的超前性、消费行为的时尚性、消费需求的差异性和消费方式的便捷性的特征;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空间,网络消费呈现出了流动性、隐秘性和意识形态化的特征,这一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系统的脱域问题;而作为一种新的消费体验,网络消费给当代青年带来了新奇体验、认同体验以及现代性的"好恶交织"体验等方面的新内涵,这些都与当代青年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始于1997年,研究对象从黑客亚文化、网络语言亚文化迅速扩展至所有青年亚文化现象,尤其以粉丝文化、恶搞文化等为多.但现有研究中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定义尚模糊不清,研究视域和价值取向在宽容同情的前提下呈正负两元对立的态势,研究采用的理论话语局限于英国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表现出单一、僵化、整体上明显滞后于网络青年亚文化个体和群体实践的窘境.基于网络新媒体传播的新兴青年亚文化,应该有更多元化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如此,方能更好地理解和分享今天的青年亚文化.  相似文献   

17.
青年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应避免青年陷入"丧文化"的泥沼。对此,要引导青年克服心理压力,以积极健康心态面对社会,通过价值观引导、物质文化需求的合理满足、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消除"丧文化"带给青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康燕 《前沿》2014,(21):154-155
课题组通过对陕西省西安、咸阳、杨凌三地的青年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状况问卷调查显示,陕西省青年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积极主动型的网络政治关注、被动趋利型的网络政治表达、权利主张型的网络政治参与三方面特点。同时青年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与所在地区、文化程度、职业有其相关性,但与政治面貌无相关性。基于此提出几点提高青年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青年网络普及率也逐渐升高,网络文化凭借其高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迅速占领了青年人际交往的阵地,研究网络背景下的青年交往特征,能够为突破当前青年道德困境提供对策,帮助重塑社会风气和优化人际交往环境。  相似文献   

20.
青年网络流行文化的"圈层化"现象影响着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运用文化资本理论厘清"圈层化"背后青年实现自我价值诉求、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交往方式的逻辑关系,有效解决"圈层化"带来的群体固化、范围局限、价值观缺失等问题,培育青年形成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