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网际互动的特质与自我表达的实作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ernet的出现与扩展为青年提供了一种先进的信息传输手段和缺场性交往平台,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青年们的交往方式与交往结构,本文基于对网络交往特质的探讨旨在揭示青年网际互动者所进行的网络交往行为其实是青年追求自我体现、自我肯定的另类表达。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网络通信的跨越式发展,网络社交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呈现自我、满足需要的新交往形态。网络社交在满足大学生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的认知局限、弱化了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消解了大学生的交往理性。其中,社交欲望和个性需求的虚假满足、交往关系和主体形象的网络依附、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的需要牵制,是大学生网络社交危机的泛起成因。为此,加强规约和监管、强化引领和驱动,以及激发自我觉醒和调适,可助推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和现实交往中实现“虚实和谐”,建构“全面发展”的自我。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存在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做起点,互联网络的发展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本文在探讨网络交往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分析主体间交往的表现,并从自我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和制度层面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网络中的主体间交往应遵循的规范。  相似文献   

4.
刘新 《青年论坛》2007,(2):42-44
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应该坚持慎独,这是由青年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特点决定的:网络交往内容的开放性、网络交流角色的虚拟性、网络交流方式的自主性。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应该做到: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自律性、实现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统一性、遵守网络礼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华伟 《青年探索》2002,(1):10-13
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城市中,青少年上网已成为普遍现象,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目的主要是人际交往。网络交往在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同时,也深入地影响到他们“自我”的形成。本文将探讨网络交往中主体的特征,以及网络交往对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对人的交往的影响虚拟化本质主要体现为"网络景观"、"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网络景观"造就的人工世界使人产生了沉迷于"娱乐"的游戏心态;"大众文化"带来了"赫胥黎式"的文化萎缩,使人丧失了深层思考的能力;"消费社会"造成了人的精神异化。要消除网络文化低俗之风对人的影响的悖论,就要强化网络交往方式的价值主导性,引导人增强网络交往的虚拟素养。  相似文献   

7.
米德的自我理论尤其是关于"自我"、"语言"和"社会"的独特阐释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其普遍语用学思想和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哈贝马斯以米德的自我理论为基础,沿袭其以社会的交互行动考察自我问题的进路,在语言哲学的平台上对自我问题重新加以规定,走出了传统意识哲学的困境,拓展了对交往问题的研究,开辟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路向,以此实现了自我问题研究的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大学教师兼有多种角色,各种角色交往意义重大:"知识人"角色交往有助于提升能力;"社会人"角色交往能够满足心理需要;"圈中人"角色交往有助于在"学术圈"中获得承认;"投资人"角色交往能够有效积累社会资本。但是,当前我国大学教师角色交往却面临诸多困境:"知识人"学识差异导致交往深度不够;"社会人"意愿淡薄致使交往频率不足;"圈中人"自我封闭导致交往范围狭窄;"投资人"行为失当致使交往难以平等。因此,必须进行相应的调适以改进现状,尤其是要加强团队建设以增强"知识人"角色交往;创设良好的氛围和制度以促进"社会人"角色交往;创造条件以增强"圈中人"角色交往;以及大力改进"投资人"角色交往。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因及解决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海燕 《前沿》2009,(13):147-149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信息渠道之一,网络在给人们一个自我创造、扩大交往、增长知识、心理沟通等精神活动以巨大的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和多种多样的行为方式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成瘾现象及其导致的身心健康、社交、工作和学习问题也相当严重。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由于心理因素以及生理因素,而且加上网络接触的便利性,使得大学生网络成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探讨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总体状况,分析了网络成瘾与性别、专业、生源等多个因素的关联性,并分析了网络成瘾的几个表现维度。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特征及其系统化解决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现代网络技术在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现实问题,尤其是在网络伦理道德方面。网络空间由于其虚拟性而使人们在网络社会中的交往具有极大的隐匿性,这种隐匿性助长了网络社会的不道德行为。我们可以从法律、技术、教育、网络管理和道德自律等方面来建立有效的解决途径,遏制网络社会中的不道德行为,以净化网络环境,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11.
肖锐 《前沿》2009,(2):47-49
哈贝马斯认为,自我同一性结构的形成,要以一种没有强制的、没有病理上歪曲的交往概念为前提。由此出发,一种建立在言语基础上的交往行为的合理化是实现自我认同的基础和保障。蕴含在交往行为中的交往理性,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使得自然、社会和个体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建构成为可能。因此,在主体间性的平台之上,交往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现代自我认同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孟威 《人民论坛》2024,(7):90-93
当前,在熟人、半熟人社交已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主导方式之后,Momo所代表的匿名社交又引发潮流。Momo热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应用复归,而是用户对于网络匿名功能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再认识,区别于前期阶段的匿名应用,可将这一潮流命名为“再度匿名”。再度匿名是网络用户寻回自我的一种自主性选择,体现了遵从个性、对抗算法控制、反对隐私入侵、摆脱被动交往关系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社会交往成为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异地恋情侣网络交往过程的质性研究呈现其交往的感性化特质,即网络交往语言亲密化,网络交往拉近心理距离,延续传统社会交往规范。网络是中国异地恋青年维系和发展亲密关系的新空间,青年通过网络空间产生比网下空间更为亲密的“文恋”的感性交往形态。网络也是青年延续传统社会交往规范进行感性交往的新空间,青年通过“交心”“心近”等交往模式维系和发展异地恋爱关系。分辨并适应网络空间中的感性交往和理性交往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青年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新生代”也适时而生。他们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对网络文化“一网情深”,宁愿相信网上有的.也不相信自己思考的。网络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活动效率,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增长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拓宽了他们的交往范围,扩展了他们的交往能力.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尤其是网络对他们的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促进其道德建设;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旭 《求索》2012,(2):120-122
哈贝马斯的行为交往理论指明了成功的行为交往必备的几点要素,却将"非正规"的语言排除在交往行为之外。但禅宗公案中部分"牛头不对马嘴"的机锋语言行为却能成功地完成交往活动,达到"直指人心"的目的。在禅者共同的生活背景中,这种语言行为具备交往活动所要求的"生活世界的同一性"、"交往主体的‘互动性’与‘免干扰性’"、"对交往行动媒介的理解与合作性"等行为要素,因而,禅籍公案中的行为及语言是有效合理、符合逻辑的。  相似文献   

16.
网络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场所。网络交往作为新兴的交往方式有着鲜明的特点,但也给大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网络交往特点及对大学生不良影响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安全教育,以及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是一次突破性革命。网络发展的突飞猛进,使这一"文化新人类"的网络情结"割不断离还乱"。网络在促使当代大学生的全球意识、效率观念、信息知识、平等观念增长的同时,也难免产生网络垃圾、网络心理障碍、高科技犯罪等负面效应。因此,如何引导"文化新人类"把握网络这一双刃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和网民人数的急剧增加,产生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伴随的虚拟社会,也出现了相应的网络交往和网络社区。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上网的人当中,希望通过上网交朋结友的达34%,这意味着网络交往是网民上网的主要内容之一:网络化的交往改变了传统意义的基于血缘、地缘、业  相似文献   

19.
时至今日,随着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日趋严重,网络社会的治理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也给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从哲学视域看,网络社会既是现实社会的当代创新,也是现实社会的历史延续,是虚拟与现实的有机统一;网络社会是既有科技属性又有人文属性的社会,也是具有行为规范的社会;用道德和法律这两种行为规范来衡量、判断,网络行为失范问题已然出现,并呈日趋严重之态势,因此,网络社会的治理势在必然、势在必行;网络行为失范归根到底是行为者即人的失范,网络社会治理所指向的必然是现实的人;在网络社会治理过程中,须遵循网络社会运行律、网络行为演变律、心理引导律和行为规制律,须坚持系统性、协同性、前瞻性、正当性等原则,须做到自我控制与社会控制的统一、道德维度与法律维度的联结、技术手段与人文手段的结合,形成治理的作用合力。  相似文献   

20.
网络暴力是近年来影响我国网络社会正常发展的突出现象,但是对这一现象如何定性始终含混不清,原因在于其概念未能得到准确定义。在对学术界关于网络暴力的概念定义进行深入辨析的基础上,认真考察了"网络暴民"的自我辩护,把网络暴力定义为网民对当事人或者组织实施的以制造心理压力为手段,以迫使当事人或者组织屈服的网络攻击性行为的总称。网络暴力是一把"双刃剑",不能简单地视为贬义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