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播的实质     
传播的实质是人类不断的扩大和增强自身对外界的支配和控制能力的过程和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类对空间的支配和控制;人类对时间的支配和控制;人类对人类社会自身的控制和支配。这三个层面恰恰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三维立体图。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创造和利用科学技术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电子政务的出现和发展是信息社会发展的直接产物。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彼特(JohnNaisbitt)在《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人类信  相似文献   

3.
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始终是由人和人类有意义的社会行为构成的 ,合理性 ,是人和人类行为的普遍特性。从内容来看 ,合理性是一种合目的性 ;从形式来看 ,合理性是一种合逻辑性 ,是人和人类行为的一种逻辑的格。从实质上说 ,合理性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客观规律的存在是人的行为的合理性的基础 ,客观存在的矛盾是合理性的必要条件。在追求和实现合理性的过程中 ,人和人类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但始终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4.
论创造与人的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洪云 《前沿》2009,(11):34-37
创造之于人的存在有事实和价值双重意义。人之为人就在于他在动物进化的自然延长线中自为地发展了新的进化机制,即人自身的历史创造。人类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超越其动物性生存方式,形成和不断提升自身的理想性、享受性和充满激情的生活方式;正是人的创造性的积累和不断提高,才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自由前进的历史进程。人的创造性活动造就了人自身,并构成了人类发展史的主旋律。充分认识创造对于人存在的意义,自觉张扬和发挥人的创造激情和能力,对建设创新型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和曦 《新东方》2009,(3):29-33
文化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几千年来黎族社会的发展就是自身文化不断变迁的过程,因此,文化变迁永远是黎族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20世纪50年代以前,海南岛的五指山中部地区,即当时保亭、乐东、琼中3个县的交界地带(现大部分为五指山市辖区),仍保存着黎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带有浓厚父系家庭公社色彩的“合亩制”。实行“合亩制”的地区被称为“黎族合亩制地区”。  相似文献   

6.
论哲学反思思维的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是哲学思维的特性,哲学反思思维具有事后之思、纯粹之思、本质性之思和批判性之思等特点。哲学反思思维是人类把握现实世界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是事业成功的伴侣,是人生征途的灯塔。人类不断在发展中反思,又在反思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五个文明论     
什么是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成果的总和。文明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历史的范畴。马克思认为,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成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历史发展的状态,是时代演化的过程,是人类创造的成果。文明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正>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人类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真理、认识真理的,但不可能穷尽真理,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也不应该是凝固不变的,它必须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首先,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价值观念也要随着社会  相似文献   

9.
信息高速公路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信息工具变革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和制度变革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信息高速公路是第四次信息工具变革的集大成 ,它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在迅速地迈向信息时代 ,必将对人类社会的社会制度产生巨大的作用并导致革命性的变化。本文探索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在未来信息时代可能发生的变化 ,并预言了这种变化将会导致信息经济体制或自由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同时 ,探索了未来信息时代的技术因素和生产方式变革可能引发的社会上层建筑领域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并预言了这种变化将会导致全民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预言信息时代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 ;并预测这种社会制度变革的趋势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设想是一致的 ,预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将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解体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人类已迈入信息社会、网络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千百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与人之问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组织方式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在不断的生态适应中产生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文明则是不同文化间在广泛传播中吸收新的规范并不可逆转地被所吸收的东西改变的学习传播模式;文明还是塑造愿望等级并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方式。没有哪个文明是绝无仅有的,所有文明都是混合型的,都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中发展和变迁的,既吸收又给予。人类越快认识到并接受、简化、调控其复杂性,才能越好地寻求共存的方式。广义的生态文明则指人类在改造自然、适应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方式的世界基础是,人类世界是人、自然界与社会的统一体;经济发展方式的社会基础是,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统一体,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基础是,三大产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并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科学技术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引发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会;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21世纪的人类社会发展越来越表现出几个重要特征:一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由此将引发社会组织形态和人类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二是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日益使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决定国…  相似文献   

14.
试论本能的社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人的自然本能并不是人的原初的未经人类加工过的生物性素质 ,它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和改变的人类适应外在环境的能力 ,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打上了社会历史烙印的本能对人的社会行为具有广泛的影响 ,道德戒律、社会行为、认知方式与认知水平等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程度 ,都或隐或显地受到人的自然生物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就业是人类谋求生存的基本方式,科学而理性的就业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生态位原理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通过调整生态位宽度,不断拓展就业途径;适度的生态位重叠,可兼顾生存与发展的双重需要;科学认知生态空间,来避免就业中的生态位错位;在生存能力的不断调试和强化中,适应社会岗位需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熊辉 《理论月刊》2007,(1):56-58
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与人类社会进步相伴随的是人类对消费深度和广度的无止境追求,人类在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中不断创造和消费着各种相应的“美好”、“幸福”符号,正是这种符号促进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可以说,人类进步的历史,是在维持人类生存的基础上追求“幸福”符号的历史;从本质意义上讲,现代社会不断增长的生产和消费的就是符号——已经超出生物学意义的代表着人类“美好”、“幸福”生活理念的符号。  相似文献   

17.
王晓洁 《新东方》2008,(9):45-48
《眺望人类的新纪元》这本书是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和日本著名思想家、世界活动家池田大作先生在1972年关于21世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的对话集。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人性、宇宙生命等问题。他们预言说,今天人类社会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代,其原因就在于人类不断膨胀的私欲,以及有可能在将来会毁灭一切的科技手段,这些都将导致人类的信仰危机、道德沦丧,从而使整个世界陷入空前的危险状态。  相似文献   

18.
导言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由信息技术引起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人类社会进入由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数字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三个显著特征。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和权力、政治的联系越来越深[1]。当今时代,人大代表的履职应紧跟数字化的发展所具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出发,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不断增强履职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改变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推进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