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十八大之后,中央领导密集发声反腐。同时,民间反腐声势浩大,网络曝光官员涉嫌贪腐事件此起彼伏。引人注目的是,职能部门查处案件明显“提速”——重庆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从不雅视频曝光到被免职仅用了63小时;黑龙汀双城市有关部门得知女记者实名举报该市人大代表、市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孙德江后,次日就成立调查组,没过几天孙德江就被终止人大代表资格并被免去总经理职务。这样的反腐速度,在以往是十分罕见的。近期,不少人对反腐工作给予积极评价并寄予更大希望,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了反腐“提速”的鼓舞。  相似文献   

2.
《公民与法治》2013,(2):20-20
2012年12月4日,媒体披露,广东眢试点开展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和公示。12月3日,黑龙江省双城市有关部门调查发现,市人大代表孙德江因处置固有资产问题违规违纪、为举报人的母亲办理假退休违纪,已责令停止其人大代表资格,并免去市上业总公司总经理职务。这是继重庆的雷政富63小时落弓和广东40天查处5名官员之后,又一次反腐新动作。  相似文献   

3.
《政府法制》2012,(36):11-11
《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12月6日登载黄冠文章:近来,“网络反腐”频频使官员落马,雷政富、孙德江、郑北泉、周伟思、单增德、吴红、袁占亭等公职人员相继因网络曝光被立案调查或被免职。“网络反腐”如何在干部清正中发挥更大作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何先武 《江淮法治》2009,(10):29-29
举报,原本是公民的一项正当权利.然而,这名举报人却要冒35名民警的实名去举报县委书记,而且其中1名民警已经去世,这使得这一做法有了几分恶搞的味道。 与传统的举报方式相比,网络举报有着方便、快捷、保密的特点,其保密性可以让举报者有效避免打击报复,这是许多人选择网络举报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网络举报已成为公民举报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现实中也不乏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5.
谈谈检察机关举报工作中的保密问题张喜武,张尧全国检察系统举报工作会议强调,在新形势下,要切实加强和改善举报工作,服务经济建设。我们认为,在进一步开展举报工作中,抓好举报工作中的保密问题至关重要,探讨举报工作中的保密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举报...  相似文献   

6.
公民举报职务犯罪线索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民检察院查处职务犯罪案件的力度。而目前在举报案件线索中绝大多数是价值较低的匿名举报和多头举报。举报人往往是案件的重要知情人,匿名举报使人民检察院无法与举报人建立联系,获得举报人的帮助,增加了人民检察院查处职务犯罪的难度;多头举报大多会惊动被举报人,使其提前串供、销毁证据,使本就查处十分困难的职务犯罪案件查处难度更大,甚至尚未查处即已宣告流产,浪费了有限的案件线索资源。匿名举报及多头举报已成为制约影响人民检察院反腐查案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贺琛 《江淮法治》2009,(10):29-29
近些年,尽管检察机关频频出台举措,拓宽举报渠道,增加举报奖金,举报腐败犯罪一域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35名民警实名举报山东郓城县委书记”一帖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而举报者放弃领取高额奖金,冒名发帖举报的情节更是惹人关注。本应成为举报受理方的公权部门,却成为百姓的次要选择,不能不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举报信件是人民群众运用法律武器控诉犯罪,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载体,也是专门职能部门查处违法犯罪的重要证据。举报信件的性质、内容、作用决定着其理应纳入密件管理范畴。为加强对举报信件的管理,切实维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等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保护公民举报权利的规定》,均对举报信件的收发、拆阅、登记、查处作出了相应规定,这对预防举报信件的遗失和泄密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司法实践中,由于对举报信件的转办缺乏明确、可操作性的规定,出现了信件由于层层转办导致泄密、遗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建立健全公民举报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在现阶段,它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依靠人民群众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建立健全公民举报制度必须从立法抓起。一、应通过立法确立公民举报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保证人民民主权力的行使。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核心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享有管理国家、监督国家机关及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力。公民举报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0.
李凌云 《行政与法》2023,(1):89-100
行政举报在我国已经成为一项法定制度,其法律规范的规则结构映衬出丰富的内涵。经检索发现,目前的行政举报立法呈现分散管理型模式,表现为涉及领域分布于一些行政管理事项,调整方法从概括式立法向规范式立法转变。这一立法模式的弊端较为明显,既让现实法律冲突难以被规则框定,容易滋生行政机关的部门利益倾向,也会因实体法与程序法衔接不畅导致可操作性减弱的问题。因此,为了契合行政举报立法的整体秩序要求与法律系统形成规律,有必要提倡统一立法模式,适时制定《行政举报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监察》2009,(16):F0003-F0003
江西省上栗县纪委、监察局以加强信访举报工作作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推出了信访联办、案件联查的办信办访机制,建立了纪检监察信访举报联合办理中心,其主要职责任务:一是调查处理情况紧急、线索清楚、案情单一、易查是结的信访举报案件,二是调查处理越级访、集体访、上访老户信访件.三是调查处理侵害群众利益的群体性事件,四是调查处理反映乡村两级干部有较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信访举报案件,五是调查处理领导交办需要快查快结的信访举报案件。  相似文献   

12.
李引章 《中国监察》2010,(20):42-43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访举报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当前,在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的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和完善信访举报工作机制,切实做好信访举报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是纪检监察机关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举报受理求全心态是指举报的受理机关或受理人在受理举报过程中所持有的,对举报动机、行为、内容等诸多方面的一种不切实际、强求完美的心理状态。举报受理求全心态的表现1.求全举报动机。这种心态强调群众举报的主观动机必须是正当、积极、无私的,客观上必须达到惩治腐败的效果。具体在举报受理过程中,表现为重视检举类举报,轻视控告类举报。主观地认为控告类举报大多是因为被举报人侵害了举报人的个人利益才遭到举报,举报人在举报过程中掺杂了个人恩怨。2.求全举报行为。这种心态把举报人的举报行为与其举报反映的问题主观地联系在一起,认…  相似文献   

14.
今年 6月 26日开始,全国各地检察机关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举报宣传活动。这次主题为“立案标准,举报须知,署名举报,件件答复”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举报热情,提高了检察机关的知名度。但笔者认为,宣传举报与接受举报应分开进行,在街头当众接受群众举报,虽有深入群众,方便群众的优点,但不宜提倡。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众接受群众举报不符合举报人的心理。近一段时期以来,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在街头当众接受群众举报,与为举报人保密,保护举报人的权益不相符合。而且,举报人容易产生对检察机关严谨工作态…  相似文献   

15.
7月11日,从首都北京传来喜讯,江苏省通州市检察院控申举报接待室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室”的光荣称号。消息传来,全院欢腾。干警们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控申、举报的工作成绩有目共睹,控申干警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将举报工作推向了辉煌。”举报初查:勇当尖兵带全局举报中心成立初期,初查工作比较薄弱,少数干警对举报工作存在模糊认识,认为“控申举报工作是说说劝劝,收收转转,干得再好也看不出成绩”。1994年初,院党组经过缜密分析和研究,决定“以举报初查为突破口,推动控申举报工作全面发展”,将原主…  相似文献   

16.
使用他人的姓名进行举报,在初查中被称为冒名举报。这种举报看起来像是署名举报,但经调查后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匿名举报。随着案件的相继办结,初查小组对冒名举报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几例:  相似文献   

17.
举报奖励机制刍议张军举报奖励机制,是检察机关综合运用物质的精神的各种手段,强化公民举报的内在动力,从而产生正确举报行为的各种工作及其内在联系的总和。它是举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搞好举报工作的重要一环。实践已充分肯定了它在举报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与社会》2007,(9):4-8
2005年7月,如皋市江安医院药剂师张元君向如皋市劳动局举报其所在单位骗取医保,为了调查取证,他私取了250份处方。在举报后15天,他被单位以“窃取医院处方”等四条理由而除名。为了“正义”,也为了生计,他走上漫漫的申诉之路。  相似文献   

19.
牛金博 《西部法苑》2001,(10):58-59
根据我国目前检察机关关于举报工作的规定,我国公民、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籍人士通常可以采用的举报方式,主要是电话举报、信函举报和当面举报三种。  相似文献   

20.
靖媛  春明 《中国监察》2008,(3):50-50
近来,基层在查处信访问题过程中发现,许多群众对信访举报的相关事项一无所知,不少人对自己参与举报一事矢口否认,同时发现冒名举报者占相当比重,据笔者所在单位统计,2007年以来在领导交办信访件中有近1/3属于冒名举报。冒名信访举报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给受理单位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核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