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陇右民间教育学是指存在于陇右民间的教育文化,表现为各种观念形态或实践形态的教育知识、教育信念和教育方法,对民间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以陇右地域文化为背景,研究陇右民间教育学,对于保存陇右教育文化、丰富教育学知识、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发展陇右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姓氏很早的国家。羲里娲乡生黄帝的陇右,因伏羲肇启文明,制嫁娶,正姓氏,女娲繁衍人类,开始华夏第一姓——“风”姓。黄帝子25人,14人得12姓以来,姓氏文化积淀丰厚。“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1]中国的姓氏始自伏羲,伏羲生于陇右天水。甘肃及其天水,是中国姓氏文化研究非常重要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源出郡望陇右的姓氏,既有三黄五帝中的华夏人文始祖,又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姓氏文物典章、文化遗址盛于中华。  相似文献   

3.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与人类文明史同步。一般而言,某种文化的特征或蕴含均具有显形与隐形两个层次,而隐形层次的文化形态较难把握。对于地域文化特征的体认与把握较多的是在隐形层次,即通过对某些显形文化特征的认识与了解,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来。陇右文化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的一种类型,已绝非一个空泛的文化概念,而是一个由大量实物与文字记载相配套构筑而成的文化实体。一、陇右地域概念的界定与陇右文化的研究范围地域文化是以“历史地理学”为中心展开的文化探讨,是一门研究人…  相似文献   

4.
陇右民歌是陇右各族人民创造的体现与智慧的结晶,是民间进行知识传递、情感培养、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其在传唱过程中,不仅向广大劳动人民传递了节气物候、农业生产、历史、社会交往等各类知识,还在培养人们爱情、亲情、乡情等良好情感,进行贤孝、勤俭、修身等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陇右民间进行社会教育的教本。  相似文献   

5.
人的价值问题是价值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张岱年先生认为,人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的社会价值及人类的价值。其中,个人的自我价值,即人具有独立的意志与人格,坚持自己的尊严;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类的价值,即人类具有其他物类所没有的特异性质和能力。孔子人的价值思想的意义:铸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6.
乾元二年(759年)是流浪诗人杜甫生活最为动荡的一年,这一年的初秋,诗人弃官度陇流寓秦州;冬十月,还是因生活所迫,由秦州到同谷;冬十二月,又是生活所迫,由同谷南下成都。诗人不幸陇右幸,诗人没有因为陇右的奇山异水而改变处境,陇右却因为诗人的到来而留下了110多首情景交融的上乘诗作,怨而不谤,哀而不伤,使诗人的人格诗艺都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自十九世纪简牍陆续出土以来 ,(通过对秦汉时期简牍的研究 ) ,简牍作为文字与文化的时代载体 ,对于中国文化的详细记录体出其特殊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杜甫陇右诗的主体意象及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用意象说话的圣手。诗人在客秦期间创作的 10 0余首陇右诗 ,是杜诗中一枝绚丽的鲜花。从意象的角度审视 ,陇右诗具有典型的意象化创作现象。其诗歌主体意象有田园意象群、羁旅意象群和边塞意象群三大系列。它们是诗人独特的人格、个性、审美情趣及客秦期间特殊心境的知觉化和对象化 ,也颇能代表杜诗沉郁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的诚信思想在规范中国人的行为、塑造中国人的人格等方面都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现实情况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伴随着也出现了与整个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诚信缺失是目前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严重问题之一。在此情况之下,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诚信思想,深入挖掘诚信资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钱穆是现代新儒家的著名学者,虽以史学成就著称于世,但其文学修养也相当深厚。在文学研究方面,他熟知中国古代文学的底蕴与精义,其阐释和分析,显示了绵长修远的诗学精神。在文学之根、和合之美、人生诗化等方面,钱穆汲取古代文化的母乳,在此基础上丰富现代文论言说的底蕴,学术目标变得具有理性的可感性和可握性,其充满历史意识与诗心情趣的文学观念,彰显了一种有根的中国诗学。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改变了中国人的经济、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加快了中国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全球化在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壮大时,也推动中国社会民主政治文化的发展,提升了中国社会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培育了中国公民的自主精神和文化素质。近年来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加强道德教育,培育健全的道德文化;加强公务员的培训和廉政教育,推广廉政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传播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2.
西汉刘向编撰的《列女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妇女专门史.该书虽有糟粕,却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客观、具体地展示了妇女在我国先秦时期社会发展中所起的特定作用,为人们认识这一时期妇女的社会生活、精神风貌提供了丰富资料.另外,该书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史学上,使传体史学获得了独立发展;体现在文学上,则是促进了小说的发展,并在内容、题材与表现手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书信题材内容丰富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比一般的诗话和文论著作更能具体生动地反映时代背景,更能反映作者的生活遭遇、感触和个性,为后人了解古时的社会风俗、人情世态、文人的生活历程、思想智慧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边缘人——赛珍珠《分家》中王源的文化身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是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以创作中国题材作品而蜚声国际的美国作家.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使她具有特殊的文化身份.这一切都反映到了她的作品中,使她笔下的人物呈现出和其作者相似的双重性的特点.本文以小说《分家》为文本,研究迄今研究尚不够深入的文学人物形象——王源的混合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异彩纷呈 ,新的文化造就新的文学观念和表现手法 ,也孕育新的文学样式。中国侦探小说就是诸多新的文学样式中的一种 ,它脱胎于中国古代传统公案小说 ,发端于西方现代侦探小说的译介 ,经历了二十世纪初叶、中期和世纪末三个繁荣期。第一个繁荣期从题材、形象塑造到表现手法模仿西方侦探小说的痕迹明显 ;第二个繁荣期题材极为单一 ,侦探形象由智慧化身的个体转化为大众化的群体 ;第三个繁荣期题材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作品的社会性、思想性更加强化。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跨越时空魅力不减的传世佳作,除了该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外,还在于作者对人生和社会悲剧的深刻体验和揭示,书中蕴涵的丰富寓意,该书具有的神话色彩,以及对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高度浓缩和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创新意识产生得很早,在秦汉典籍之中就可以见到大量的文字记载。千古以来,这种创新意识在政治、人生、哲学、伦理、文学等人文层面展开,在历史的长河中沉积、凝结为一种基本的人文意识。中国古代的创新意识丰富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内涵,它昭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奋发进取、刚健有为的精神;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特质;永在追求、永怀希望的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是一部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意义的巨著。它以奇诡的想象编织出超人间的神话故事,使广大读者为之着迷;同时,故事中隐喻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从而赋予了作品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其主题,主要在于它对封建社会的丑恶现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本文比较全面地回顾了近十余年来《西游记》研究的情况,评价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作者在论述中对《西游记》是不是神话小说、是不是浪漫主义艺术、是不是游戏之作等争议的热点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见解。作者提出的新论点主要是:对于《西游记》,尤需用文学接受理论来认识其双重价值;认为探索《西游记》的主题,不应仅仅局限在对主人公行为的解释上,作家设置孙悟空传奇经历这条线索,是为了展示封建统治阶级体系的罪恶;《西游记》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对现实社会黑暗秩序的抨击和否定,而不是理想的预示。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界逐渐将男性研究基本分析范畴和分析框架应用于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文化分析之中。然而,目前中文学界关于男性特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4个方面:努力构建适应广泛、有助于中国男性特质理论化的范式;对西方男性研究理论框架和基本话语的综述和介绍;用男性特质解读外国文学作品、华裔作家作品和现当代文学作品;探索男性特质研究范畴与大众传媒和身体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部队基层干部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维度中,在理想、发展、求知、归属和娱乐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要高度重视基层干部精神文化生活,为提高基层干部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提供坚强领导;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提高基层干部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提供思想保证;积极强化基层党团组织功能发挥,为提高基层干部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提供组织保证;抓紧抓好规章制度的完善与落实,为提高基层干部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提供制度保证;加大基层文化工作经费投入,为提高基层干部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提供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