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田探 《求索》2013,(1):76-79
贾谊的《道德说》素称难解,他以"道德说"为纲领建立起来的"性命"论也少有人系统研究。贾谊之"道"与"德"均有双层内涵:其最高层次的"道"是"物"之存在的运动过程,是"治乱存亡"的所以然之迹。其最高层次的"德"则是"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之"理",是儒学化了的真正的"形上"本体。"道"、"德"、"物"的这种关系,不仅把老子的道本论置换成了理本论,而且开了中国儒学理本论的先河。贾谊以"道德"说建构的"性命"论,表达了"命"虽可认识而不可尽知的定命论思想。政治追求遇挫后,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定命论又转变为悲观主义的委命论。由于贾谊的"道"论遗落了老子"道"的"自然"价值,故不能为他的委命论提供哲学保证。贾谊的哭泣至死就与他这种悲观主义的生命情怀有关。  相似文献   

2.
李玉诚 《求索》2013,(7):58-60
韩非认为"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故而主张"因道全法"。而韩非所论之"道"是兼合认识论与本体论,统合宇宙、社会与自然的综合范畴,"法"承继了"道"的品性,是其在人类社会的唯一代理。因此,以韩非的法治学说为根据,循着"据法论史"的理路探究韩非对历史变动的认识,恰可以"治乱交替"的二元框架,统合韩非古今观中法古、变古、反古、不变古等论点;亦可解决韩非在历史发展方向上进化、退化等方面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程荣  蔡钊 《求索》2010,(10):205-207
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帝师,自武则天闻其名而召至京都并受其手诏赞美后,便几度应召出山,甚得武则天、睿宗、玄宗优宠。司马承祯一生著述颇丰,乐艺方面亦颇具造诣。《坐忘论》即为司马承祯在诸著述中对乐艺最具启示价值的著作。《坐忘论》论述的修炼梯伐依次为:"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即通常所讲的"三戒五渐七阶"之说的"七阶",各层之间内在逻辑严谨、论证阐述清晰、依次梯进,具有可操作、可实践等特点。本文以内丹学与乐艺"与道合体"、"天人合一"内在追求的凝合为基点,根据审美理论对乐艺之修炼理论、思想及观点的因袭、借鉴价值进行挖掘,以求《坐忘论》乐艺审美意义及当代之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福海 《求索》2011,(1):141-142,65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行进于诗性之途,而诗性之途说的是海德格尔是在境域生成的路向上来运思的,从而体现出其"中-道"思想的诗化倾向。"中-道"的含义集中体现为"境生‘之-间’"的意蕴。思与境偕,思在存在中生成本真的人言,也即诗。思与诗偕,共同看护存在的真理之家——"语言"。语言也就是"真理的澄明之境"。"中-道"即境域生成之思是海德格尔思想的精髓。"中-道"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思维取向,是海德格尔诗学的哲学始基,对"中-道"的澄明将对海德格尔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指引。"中-道"的含义集中体现为"境生‘之-间’"的意蕴。遵循中-道之路,海德格尔诗学研究才会获得本真的指引。  相似文献   

5.
张梅 《求索》2013,(4):117-119
"生道"思想是道教关于长生成仙之说的一系列理论建构的总称。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在阐释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主张"生"、"道"合一,赋予"道"以"精"、"气"、"神"等更加丰富的内容,并提出"太上老君"的概念,奉行"信道守诫"的宗教戒律思想,力证道教长生成仙之可能性与可行性,最终使老子自然之"道"转变为宗教神学化的长生久视之"道",为道教生命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周子玉 《求索》2010,(10):225-226,253
英国历险小说作为英国文学的重要传统之一,深受当时殖民地"空洞"的理论影响,并为"空洞论"的成熟和广泛传播推波助澜。"空洞论"包括"肉体空洞"和"理性空洞"两种类型,它们是"空洞论"演进的不同阶段,在英国海外历险小说各个阶段中各有侧重,又相互交织。"空洞论"归根结底是为殖民扩张提供理论依据,它深刻影响了第三世界"现代化"的观念。研究十九世纪英国的历险小说中空洞论的纵贯发展,对于理解后殖民主义和"现代化"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导向”     
论“导向”本刊评论员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  相似文献   

8.
刘文良 《前沿》2009,(11):118-122
人类的自然观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考察和反思西方自然观念的发展旅程,探讨古希腊的"有机论"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自然观、现当代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和谐"论自然观的生态伦理价值,可以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以生态文明为突出特征的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金志远 《前沿》2010,(19):128-133
国家认同的形成是国家和谐稳定和统一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此进程中也存在一种要求尊重、维护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的观点。因此国家和谐稳定和统一发展需要处理国家认同和现有的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冲突论"、"替代论"、"共生论"和"辩证统一论"等观点。本文通过对各种关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关系的不同观点的分析认为,国家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依据是不同的,但同时也存在联系,因此,在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共生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国模式的内在规律及机制的深刻揭示和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抽象;其所要关注的核心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以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合"问题,而这种"结合"所形成的专布性取向与泛布性支持之间的关系问题则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宋五好 《求索》2010,(10):145-147
在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中,"明人伦"的基本"伦序人理"被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反复解释和演绎为不同的道德教育模式,表明了其具有历史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征和可被解释的合理性内核。这个内核就是"明人伦"所蕴涵的基本道德原理,它由三个基本因子构成:伦序人理、人德规范、人文力;其中包含着三对价值结构,即"伦"-"理"、"道"-"德"、"德"-"得",并展现为"伦"-"理"-"道"-"德"-"得"的依次演进。这对于中国今天的道德教育有着许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松辉  周耿 《湖湘论坛》2010,23(5):83-89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老子人性规律论的主题。本文从道与人性、心与人性、知与人性、政治与人性等四个角度具体分析了老子人性规律论,讨论了人性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无知无欲的婴儿——丧失了本性的成人——复归于无知无欲"婴儿"。  相似文献   

13.
吴小洪 《青年论坛》2011,(4):130-132
与先秦诸子文章相比较,《庄子》寓言中出现了较多的技匠类人物形象。《庄子》作者深受上古文化观念的影响。其特定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也决定了《庄子》寓言的价值趋向。"道"是庄子哲学的本体,运用技匠类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以"技"释"道",技匠技术之精妙正好说明"道"的自然无为。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的经济发展“台阶论”俞芳林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速度观──"台阶论"。"台阶论"贯穿于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始终,并占有十分突出的...  相似文献   

15.
老子之"仁"论是自然的,与其自然之"道"融为一体,其生养亭毒之功与孔子之"仁"相通;孔子之"仁"论是伦理的,是诸德之统率,落实在人事而隐含有一定的"天道"内蕴,给后人留下了将"仁"提升为"道"的空间,故二者之"仁"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由于学术与价值取舍不同,后人之于孔老之说有"离"有"合"。"离"的意义在于对仁义礼法虚伪性的批判;"合"的意义在于自然之道与社会伦理的融通。  相似文献   

16.
伍绍芳 《传承》2013,(5):46-47
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陈独秀主张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级,即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经过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无产阶级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种理论就被称之为"二次革命论"。将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进行比较,以期找到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李铁华 《前沿》2010,(10):54-56
与"气"结合,阴阳、五行由自然现象和物质元素被提升为具有抽象意义的哲学范畴。气化阴阳五行不仅是存在论、生成论意义上的实体范畴,而且是价值观和信仰观中沟通天人的重要媒介。气化阴阳五行体现出中国哲学范畴的综合性特征:经验性与超验性、物质性与精神性、实体性与变异性的内在统一。这与现代生态整体观有着近似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刘石泉 《求索》2011,(3):173-175
东汉的论体文创作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后汉书.文苑列传》详细列出了二十七位作家的作品体裁和篇数,其中大多数作家都创作有论体文,并以擅长著"论"见称。东汉论体文的繁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论体文的地位明显提高,作家队伍和作品数量都远超过前代;二是论体文的题材非常丰富,有讥讽世俗的讽论,有指切时要的政论,也有探究经学的文论。东汉论体文以其独特的成就在西汉论体文和魏晋论体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9.
析"中国威胁"论朱必任,曾伯林1992年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政策被打破以后,继续和中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又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所谓"中国威胁"的风潮,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主要观点有三:一是中国"经济威胁"论。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的经...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文献。它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首先提出要"以苏为鉴",并在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等七大关系中提出了与苏联不同的方针政策,同时在其他三大关系中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遗憾的是,毛泽东后来严重背离了《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正确思想,逐渐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给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然而,《论十大关系》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正确的宝贵思想被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所继承并发扬光大。可以说,《论十大关系》对于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