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中国女权主义思潮发轫阶段,除了自由主义女权还有一支无政府主义女权思潮。何殷震的"女界革命"的构想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对于资本主义财婚制度的批评,在无政府主义框架下构想了一条以"男女革命"为核心的追求人类彻底平等的社会革命道路,即"女界革命"的道路。何殷霞无政府主义框架下的"女界革命"的构想,既与晚清的自由主义女权又与无政府主义内部的男权两边展开对话,对于两者既有吸纳又有批判与超越,这种双重特性使何殷震的"女界革命"论述在晚清直至今天的女权论述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清末关于国民意识中性别与权利之关系的问题,存在着正反两股相悖的思想潮流:一是少数男性女权主义者,尤其是个别先进女性,提出“女国民”的概念,认为女性当然具有相应的参政等方面的权利。二是大多数人在探讨近代国民意识时,或是有意无意地忽视性别这个问题,或是贬低甚至否定女性的国民资格及其相应的参政等方面的权利。文章认为,论者探讨清末女权思潮时,往往有片面夸大之处,因而并不能全面反映客观真实的历史,更无法解释复杂历史的矛盾纠葛。其实,清末人对于女权的提倡与压制并存,双方的力量是极不成比例的,这样正反相悖的两股思想潮流,正是民初女子参政权运动得以兴起与终至失败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3.
民族国家建设是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主题,它贯穿并渗透女子教育的发展。在民族国家建设的话语体系下,晚清女子教育经历了从相夫教子到强国保种的话语变革,从内闱之学到公共事业的空间转换,在教学内容上虽主要体现的是对男权的依附,但女性的社会角色在现代化的曙光中经历了从贤妻良母到职业女性的角色重塑。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闺情、启蒙、市场、学校4个角度,以陈翠娜、刘韵琴、高剑华和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7位女学生为中心,展现"五四"现代女作家登台之前,女性小说创作的多元面向,并借此思考"近代"与"五四"女作家之间的混沌地带,梳理清末民初小说女作者在文学史上的角色与位置。  相似文献   

5.
秋瑾、吕碧城其人其文的“英雌”精神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雌"话语是清末民初民族国家振兴、女权振兴的典型话语形态之一。秋瑾和吕碧城是其时"英雌"实践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她们以自己的女权倡导、革命壮举、个体活动履行着"英雌"追求;另一方面,她们又以一己的文学创作表达着"英雌"理想的诉求。她们同是才人奇性,特立独行;倡女权风,具"英雌"魂;不同在于秋瑾持民族革命观念,力行着"铁血英雌"的渴望;碧城则有世界主义向往,追慕着"文人英雌"的风采。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民间赈灾活动中,虽然不乏女性的参与,但与男性相比不过凤毛麟角,寥若晨星。清末民初,女性在赈灾活动中的角色、规模、手段、观念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女界的赈灾实践为民初女性参政热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成为近代民间义赈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吴爱萍 《求索》2010,(10):131-133
清末民初的宪政是在近代中国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而师法西方的产物,晚清时期形成了两种关于制度变革的宪政理念,即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君主立宪理念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共和理念,并在清末民初时期发生了从君主立宪理念向民主共和理念的演进,这一演进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由于晚清中国社会特殊的社会性质、复杂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也决定了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形成和演进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赵芳 《前沿》2012,(2):91-93
《女子世界》是晚清阶段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一份女报,它对探究此阶段中国知识分子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模式,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18期《女子世界》中文章的整理、分析,认为该杂志主要围绕女子与国家的关系这条主线,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一)对女子关乎国家存亡、盛衰的论证;(二)以兴女学、倡女权作为妇女解放的着手点,集中讨论了女学、女权及二者的关系;(三)从女子与国家关系这一视角出发,讨论了女子身份、职业、婚姻自由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略论晚清女子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震 《传承》2008,(6):88-89
晚清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教育观,结束了几千年来中国女子不能接受正规教育的历史。但由于其产生的特殊历史环境,其开办之初即遭受重重阻力和破坏,中国女性所追求的平等教育权还远远没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晚清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教育观,结束了几千年来中国女子不能接受正规教育的历史.但由于其产生的特殊历史环境,其开办之初即遭受重重阻力和破坏,中国女性所追求的平等教育权还远远没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五四的白话文运动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在人事关系、办刊经验、舆论造势、理论建构上均有密切的联系,但晚清的这一运动在民初趋于消沉。在百年之后以比较的视角回望五四,会发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在改革路径、逻辑思路、革命态度、政治时势背景诸方面不同于晚清。这些独特性正是五四白话文运动得以成功的保证。学界"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研究思路很好地发掘了五四对晚清的继承性,却又忽视了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对易卜生与王尔德戏剧的译介进入了高潮,针对其中离家出走和试图出走的女性的探讨,成为"五四"女权话语的重要内涵。出走的娜拉被奉为女性解放的最高象征,但并不能解决女性出走后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作品中那些"归来"并实现觉醒的女性亦得到读者相当的认可,并被作为解决女性盲目出走、身陷困境的一种选择,显示出"五四"语境在出走风潮之下,对女性解放的多元思考和接受。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力量,推动了中国女权话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于近代中国女性而言,"解放"大约是最重要的词汇之一。但解放之意义,恰恰因为时人将之置于困顿的对立面,因此不谈近代女性困顿话语的形成以及打破困顿、走向解放的践行,我们便无法真正理解"解放"的涵义。文章以晚清自五四时期为历史时段,勾勒近代传教士、国族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女学生等各类群体以不同文类、词汇所表达出来的困顿感,以及近代女性出入婚姻、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实践,探讨近代困顿-解放话语的最初形成以及近代女性打破困顿、实现解放的初次践行。唯有困顿存在,解放才有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对进城务工女性的母职实践深具冲击力,使其具有复杂性与本土化特征。为了探究这一母职实践的特质,本文运用"视家为社会田野"的叙事研究方法,以女性打工生涯及其生、养、育的母职实践历程为叙说轴线。首先,从"做工人""做妻子""做家长"三种角色勾勒了进城务工女性母职实践的样貌。其次,从行动与结构转化的角度,讨论了进城务工女性母职中的"打工之苦""婚姻之韧""教养之难"。最后,基于"进城务工女性身心复元项目"的实践经验,以"家为社会田野"进行理论梳理与提炼,并在此框架下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探究进城务工女性母职经验流转与生命转化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李秋菊 《求索》2012,(7):115-117
时调广泛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大众的生存境遇。特别是"叹十声"时调,既较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初下层民众的生存苦况,是考察当时庶民生活的重要史料,又较普遍地反映了清末民初女性的不幸命运及遭际,反映了处于新旧思潮激烈冲突中的女性的挣扎和毁灭,是考察当时女性生活的重要文献。在表达策略上,"叹十声"时调常以"叹十声"或"十叹"的联章体制铺唱故事,表现出较明显的叙事特质,但编唱者往往曲终奏雅,以想望或戒勉作结,造成哀而不伤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书推荐     
《浙江人大》2012,(12):75
《国家的中国开始:一场革命》李鸿谷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7月版本书讲述了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发生的剧烈变化。作为记者,作者以新闻方法写史,记录这场冲突中的人与事,以新闻的方法论观察这场革命。全书包括慈禧爱新觉罗家族的国家危机、康有为王朝权力的结构崩裂、戊戌变法与晚清政治生态、孙中山现代中国的革命路径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五四科学思潮的发生建立在晚清以来的社会变革之上。近代传播业、教育业的萌芽发展以及学会社团组织的出现形成了一个知识、文化、思想和实践的阵营,这个阵营凝结了知识分子群体,有着思想、知识以及媒介、资源等方面的巨大潜能,它开创了公共文化空间及公共话语空间,因而具有强大的影响能力,尤其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失序的权力真空状态下,获得了较多的言论自由。它为五四科学思潮准备了动力和资源,也是新文化运动得以发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教育,是由私学、官学构成的以科举制为主体的教育,而现代分科性质的教育体制,则是清末民初从西方引进的。大体说来,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发展到最后定型,先后经过了晚清“癸卯学制”、民初“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年“壬戌学制”三个发展阶段,完成了从  相似文献   

19.
魏登云 《求索》2012,(3):243-245
晚清女子学校教育是中国历史上女子学校教育之嚆矢。它顺乎当时世界发展之大潮和中国社会转型之需,负载着两千多年"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以时代的主旋律为依归,以教会女学为发轫,经历了从拓荒阶段——教会女学兴起和发展到初步发展阶段——国人自办女学,再到短暂蓬勃发展阶段——政府承办女学这样一个艰难历程。晚清女子学校教育的创办者们以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忍辱负重、曲尽其道,终于使女子学校教育从非法步入合法之途。其艰辛发展历程向人们昭示:新生事物的发展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作为开拓者们要心怀必胜信心,筚路蓝缕,勇往前行。  相似文献   

20.
谷曼 《长白学刊》2003,(1):83-85
吕碧城女子教育思想既超离了维新派“富国强兵”、“保国保种”的旧套路,又不同于革命派借兴女学来实现政治变革的企图,而真正站在人权、女权的立场,把塑造新女性、完善女性人格作为其最终的旨归。这个思想虽然没有完全付诸实践,但对于摆脱长期以来束缚女子教育发展的政治框架,实现女性真正解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