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浅谈李清照及其爱情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在内容上具有思想认识价值,她南渡前的作品具有封建的叛逆性,而其南渡后的词作则凄婉沉郁,倾注了忧国忧民之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富于强烈的形象性,感情上真挚细腻。因而在词坛上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自宋代以来的唐诗研究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盛唐气象”这个词。究竟什么是“盛唐气象”,它反映了盛唐诗歌什么样的美学特点。它所体现的盛唐诗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产生“盛唐气象”的社会、思想基础又如何,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盛唐诗歌的重要课题。这里仅就一些基本的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最早提出“盛唐气象”的,是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但他并未作为诗论的专用术语完整地提出,只是在论述诗歌的发展演变,及概括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时,分别提到了“盛唐”和“气象”。《沧浪诗话》的第一章即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学诗者以识…  相似文献   

3.
传统,是一个流动的美学范畴。一个国家的民族诗歌传统,就像一条浩荡的长河。宋词,是中国诗歌长河中一个风光万千的河段,它的上游就是唐诗。优秀的宋代词人,无一例外,都受到唐诗的影响和熏陶。宋代词人正因为承接了唐诗的宽阔水系,立足现实,面向当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个性和才情,才造就了宋词江声浩荡浪花如雪的壮阔景象。  相似文献   

4.
宋诗的一大特点是好用本朝事典.其原因不仅在于宋代文人交往圈子数量多、层次高、诗歌唱和频繁,更与诗卷的编选过程、形制功用及其传播途径有关.宋代关于本朝事典的各种文化产品的繁荣,是其文化肇极的表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总结10年来关于青年问题研究的发展,其重点在80年代后半期。 一、本体研究的成果 直接对青年个体和群体这两方面的本体研究,是10年来青年研究最富成果的方面。10年来各行业青年的特点,青年思想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宋景佑三年范仲淹被贬谪到饶州府,他在饶州任上仅有岁余,但却留下了很多的诗歌,且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范仲淹诗歌创作第二次高潮中的重要一段,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期,它为奠定范仲淹在宋代诗坛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范守义 《外交评论》2004,(4):98-107
本篇论文是《论诗的音乐美》(1990年)之后的又一篇关于汉英诗歌比较研究的论文,试图从汉英诗歌的结构方面进行比较,探索诗歌结构的美学特征。论文提出句法单位、组合和序列的概念,指出汉语词组在汉语诗行中的语法功能性分布。论文亦描述了英语诗歌的平行、对称和非对称结构,汉语诗歌的对仗和排比结构。论文对汉语诗歌进行平仄模式、节奏模式、词类、语法功能、语义的5个层次的分析。论文描述了英汉诗歌中的词语重复的模式。对诗歌做句法、修辞、主题层次的分析。论文以具体的诗歌的翻译为例,讲述了如何把握诗歌翻译的文字运用技巧。  相似文献   

8.
儒家诗教是儒学研究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以来,学者们关注的是儒家诗教观对文学的影响,而忽视了它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影响。经宋代二程首先提倡,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专门作了一些诗歌来教育儿童,这类蒙养歌诗渊源于儒家的诗教观,更是一种直接的诗教。在儒家诗教研究当中,这条支流久被忽视,需要特别提及。  相似文献   

9.
景晓强 《外交评论》2011,28(4):57-68
近年来兴起的国家本体安全研究提供了理解身份与对外政策关系的新视角。本文旨在评介这一理论的基本逻辑,探索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基于身份稳定的本体安全是国家的需要,情感是连接这一需要与对外政策的中间动力机制。信心或焦虑、尊严或羞耻等动机性情感推动各国政府选择强化和巩固身份的对外政策。本体安全理论揭示了国家行动的习惯性和情感性逻辑,启发我们制定合理的身份管理战略和国际话语战略。  相似文献   

10.
儒家诗教是儒学研究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以来,学者们关注的是儒家诗教观对文学的影响,而忽视了它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影响。经宋代二程首先提倡,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专门作了一些诗歌来教育儿童,这类蒙养歌诗渊源于儒家的诗教观,更是一种直接的诗教。在儒家诗教研究当中,这条支流久被忽视,需要特别提及。  相似文献   

11.
宋代时期,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地主官僚为了维护统治地位和保持世代荣华的需要,建立了以"敬宗收族"为标志,以族产、祠堂、族塾义学为具体手段的宗族制度。这种制度在统治者达到目的的同时,含有福利性质。这些成文或不成文的福利分散于中国家族制度史、中国宗族和宗族制度史、中国社会福利史、宋代社会生活史、宋代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史、宋代士大夫保障思想和宋代家族个案中,为当今研究福利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构建当今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整个宋代诗坛上,李之仪不是杰出者,更不是领导当时诗坛的大家,无论是在唐诗继承上还是在诗歌的创作方法上,他都是元祐诗坛的边缘人.与苏轼、黄庭坚、陈师道诸人相比,他的诗歌虽没有炫人眼目的灵光和动摇人心的奇气,但其清逸雄健、平易自然的诗风,却有着某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在唐诗极度繁荣之后,宋诗的发展几乎陷入了无路可走的地步。要想不东施效颦,那么宋代诗人就必须要在诗歌领域开辟新的境界。这一新的境界即要有别于唐诗,又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于是,苏轼等人便广开思路,仔细钻研,最终开拓了以重意为特色的宋诗。而在宋代诸位诗人当中又以苏轼的诗最为脍炙人口,意味深长,其诗以“对意的强化”这一特点而“意胜群芳”。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是两宋词坛的大家,是婉约派的代表。但她又“倜傥有丈夫气”,也有豪放的作品。她的词主要内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尽管南渡后,其词作内容有所扩展,表现出深沉的伤感,但从整体上说,并没有超过传统的范围。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一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是歌咏  相似文献   

15.
<韵语阳秋>论诗以道为本,其所论之"道"更多倾向于人物的品性人格和道德修为方面.从道本体论出发,认为诗歌是与诗人的品格修为相统一的,具体到诗歌的批评鉴赏则表现为不重才情禀赋而重德行学养,即"先德行而后文艺"的价值取向.这种文道观既体现了宋代的时代趣尚,也反映出作者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宋代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其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明、清朝,彼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并造就了文化艺术的繁荣景象。民间舞蹈文化是宋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围绕宋代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流变及美学特征展开研究,概述了宋代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并对其“程式化”“多元化”“情节化”“以俗为雅”的美学特征展开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7.
儒学行至宋代,气象为之一变,“本体”探讨成为主要学术任务,理、气、心、性等“核心话题”的彰显,昭示着其时代特色与学术水准。司马光与主流儒学有所不同,他通过“中和”范畴,使儒学各德目统合起来,“中和”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本体意蕴。本文主要从阴阳中和、心性中和、中和养生论等方面及“礼者中和之法,仁者中和之行”命题来探讨司马光的中和思想,以阐述其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8.
唐宋诗歌具有不同的风貌,早已是学界公认的事实,对此,齐治平先生的《唐宋诗之争概述》一书总结论述得已经十分详细精当。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文尝试一改前人的习惯性思路,分别选取唐代李白遇赦时所作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宋代黄庭坚遇赦时所作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为例,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读者能够通过本文,对唐宋诗的不同特征管窥一斑。  相似文献   

19.
论老子道本体的生成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关于道本体的论述,建构了一个宇宙形成的生成论模式。道本体的特性包括道生万物、道超越万物、道在万物。道生万物的过程,是一个生命发生发展的历程。老子关于道本体的论述,体现了一种以生命起源为本体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一种认知过程。人们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同点,将喻体映射到本体中,通过喻体的特点,来更好地认识本体本质特征。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被广泛应用。本文从多个角度认识了隐喻的理论概念及其特点,详细地剖析了广泛存在于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隐喻实例,深刻探究了隐喻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