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土耳其外交在新世纪不断调整,2016年以来推行"积极进取的人道主义"外交,取代了之前的"零问题睦邻"外交和"宝贵孤独"外交。土耳其"积极进取的人道主义"外交主要的试验田是叙利亚、利比亚以及其他非洲地区,其重要工具包括军事干涉、人道主义援助、高层交往和贸易关系等。土耳其的新外交基于对区域局势和土耳其自身遗产的新认知,体现了其外交哲学的革命性变化和对变化局势的创造性应对。它摈弃了防御性特征,潜藏着众多风险。其实践行动牵扯到多个行为体,触动了多方的根本性利益,国际社会对其褒贬不一,其未来前景尚需持续观察。  相似文献   

2.
人道主义干涉往往成为大国霸权主义的政治工具,所以必须对这类干涉予以符合伦理和法理的严格限制.本文认为,一项人道主义干涉要能够是合理与合法的,就须同时具备至少六项限制性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必须有严格限定的正当理由,必须由联合国作为唯一合法的国际干涉权威来发动、进行或监管,必须仅仅将武力的使用当作不得已的最后手段,而其使用方式和预期后果必须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英国学派中,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取向,即多元主义与社会连带主义.本文主要探讨两者的异同及其本质.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以马丁·怀特的三大思想传统作为自己的理论立场,坚持理性主义的国际社会观、关怀人权等道德价值.然而,它们之间也有很大分歧,主要是两者对国际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国际法有不同认知,即国际社会是以自然法还是实在法为基础;在人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关联的人道主义干涉和西方对第三世界的责任问题上,看法也大相径庭.多元--连带之争实质上探讨的是国际社会的本质、潜能和规模,以及国际社会成员对于规则、规范、价值、制度的分享程度.双方的论争不仅是国际关系理论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而且加深了人们对于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英国学派人道主义干预理论提出的合法人道主义干预的规范性问题,不仅从多元主义的国际社会层面分析了人权和人道主义干预的限制性,而且更多地从社会连带主义的世界社会层面探析了它们的可能性发展方向。英国学派人道主义干预新的理论解释范式,探讨了干预的例外与规范之间相互转化关系,很好地弥补了国际关系理论一直存在的无法解释国际体系变化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美国和北约以人道主义援助为借口打出了“新干涉主义”旗号,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军事打击,从而严重冲击了国际法体系和国际关系准则,恶化了世界政治形势,激化了国际矛盾,对国际安全形成严峻挑战。 一、新干涉主义“新”在何处 新干涉主义并非当代国际政治领域中的新生事物,而是历史上“人道主义干涉”的翻版。从本质上讲,新干涉主义与二战后出现的各种旧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6.
从印度洋海啸分析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给人类带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随后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数量上都突破了历史记录。通过对这次国际援助的分析,我们看到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模式还不可能摆脱国际权力政治,依然是一个援助国和受援国之间互相作用的复杂过程。要使国际援助更加符合人道主义的本意,国际社会还需要继续培养合作意识,加强国际协调组织的建立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对外援助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援助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并随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人道主义援助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则、方式和管理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对外援助的研究很少区分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且主要集中于发展援助的研究,缺乏对人道主义援助的专门关注。本文在梳理中国对外人道主义援助的发展脉络,分析其在援助原则、规模确定、管理机制和援助方式等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之后,先是以“人道主义干预”,后来改用“保护的责任”为旗子,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实现政权更迭的新干涉主义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思潮和模式。这种新干涉主义对国际秩序的冲击十分严重,它直接破坏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危害地区和世界和平,遭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对。鉴于“保护的责任”已被塞进2005年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的成果文件中,因此,有必要对维护国际秩序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厘清。  相似文献   

9.
从国际法视角看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介于宪章第六章规定的和平方法和第七章规定的强制方法之间的一种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干预手段。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有了重大变化,对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禁止使用武力等国际法基本原则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了摆脱困境,联合国维和行动必须准确定位,坚持维和三原则,尽快制定专门的联合国维和行动法典,正确对待人道主义干涉,完善国际干预机制,由此才能更好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的“人权与国际关系”中青年学者研讨会于5月17日在京举行。来自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社科院、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外交学院等高校以及外交部、中联部等国家机关的中青年学者和外事工作者共40多人,从人权与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历史、人权在外交政策中的表现及对策两个方面,分别就人权与主权的相互关系、人权的国际机制、西方“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人权观念及政策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会议在首都学术界引起较…  相似文献   

11.
难民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非洲各国独立之后,由于独裁政权的镇压、民族或宗教矛盾、边境冲突、内乱等原因,难民问题尤为突出。非洲各国的国家利益往往同人道主义原则相冲突,联合国难民署等国际组织又缺乏足够的力量和有效的手段落实各种解决难民问题的国际公约,严重影响非洲社会发展的难民潮就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阿拉伯之春"的到来重新凸显了西方因反恐需要而一度有所弱化的人道主义干预.但与过去有所不同的是,此次大规模人道主义干预由于蕴涵了浓厚的功利主义动机,从一开始就受到广泛质疑.更为重要的是,新一轮的人道主义干预不仅无助于有关国家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导致国际体系走向碎片化,国际秩序呈现出更加不稳定的变化态势.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宪章》禁止在国际关系中侵犯主权和使用武力,但将一国“威胁国际或地区和平与安全”规定为例外,同时又高度重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在鼓吹“人权高于主权”论调的同时,推动安理会将一些国家内部侵犯人权的行为解释为“对国际或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进而在它们的领土上设立了禁飞区.作为国际人道主义干涉的新模式,设立禁飞区已经在伊拉克、波黑和利比亚进行了三次实践,显示其正在演变成一种国际规范,但它的适用条件非常严格,因而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4.
无国界医生组织(Medecines Sans Frontieres,简称MSF)是专门从事医疗援助的人道主义非政府组织,199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使该组织在国际上声名鹊起,从而确立了其在国际医疗卫生领域的地位。值得关注的是,该组织对人道主义原则和行动的诠释,揭示了世界人道主义领域发展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中, 宗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宗教可以为统治阶级所 利用实现其政治目的;宗教与民族问题纠结, 成为国际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宗教问题常被西方 利用, 干涉他国内政;宗教极端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相结合, 威胁人类的和平;同源宗教文化是构筑 国际联盟加强国际合作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探讨“人道主义干预”的语义内涵的基础上 ,从法理角度对西方人道主义干预理论分歧的焦点作了基本归纳 ,认为人道主义干预在理论上的争论是在西方文化价值观、国家利益、冲突局势烈度、国际法规范力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 ,围绕着人道主义干预的标准、中立性、政治性、法律性等问题展开 ,在实践上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政治较量 ,提出“人道主义干预”应该遵循秩序与道义平衡的原则 ,必须保障联合国在正当国际干预法律化、规范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在干预主体、方法、目标以及约束机制等方面对非联合国的“人道主义干预”作出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17.
金波 《国际安全研究》1994,(3):23-31,58
本文以法理学原理为基点对国际人权的历史沿革、法律界定、运作限度以及美国“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作了全方位的探讨。作者认为,国际人权作为一种新的权利机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同少数西方国家在国际范围内相互合作、长期斗争的产物,是人权理论与人权实践国际化的产物,是对传统的权利框架的一种突破和发展。国际人权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法律的范畴,它依各国国内法和现代国际法的双重结合而存在,且由两者的双重限约而生效。各国国内法和现代国际法的相互协调和双重保障使国际人权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运作有效的权利形式一基于对美国“人权外交”理论依据的考察,作者认为,“人道主义的干涉”这一国际“例外”主义原则就是美国“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而这一原则实际上并没有为现代国际法学家们所接受并纳入国际法的正式条文中,所以它不具备国际法的效力和权威。因此,美国“人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非法的国际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人道主义法致力于规制武装冲突,以实现"军事需要"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平衡。叙利亚冲突导致了震撼人类良知的人道主义灾难,也导致了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巨大灾难。叙利亚冲突本身的特征、一些国家暴虐"反恐"的泛滥,国际人道主义法本身的缺陷,都影响了叙利亚冲突各方关于如何实现"军事需要"的考量,导致各方几乎都忽视了国际人道主义法的要求。以参与方的不平等和非对称为核心特征的叙利亚冲突,代表着全球范围内武装冲突的"新常态"。以平等为基础、以互惠为条件的既有国际人道主义法,已经难以满足此种"新常态"。在推进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建设过程中,国际社会须将当代武装冲突的非对称性考虑在内,推动某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与义务。国际社会迫切需要确定"恐怖主义"的定义,以免"恐怖主义"标签被进一步泛化和滥用。国际社会还需检视和减少国际人道主义法与国内外其他规范体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弥合不同规范体系之间的裂痕。  相似文献   

19.
以色列对外政策趋向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5月,以色列拦截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船队事件,印证了以色列政府在涉及自身安全问题上的一贯强硬和一意孤行,既折射出其面临的安全和外交困境,也反映了以色列继续奉行以"安全至上"为基本原则的国家安全战略.袭船事件持续"发酵",牵动中东地区和国际社会相关角色的"神经",势必对以安全环境及地区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联合国秘书长面临的新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联合国秘书长面临严峻挑战 ,1998年新版《联合国手册》对秘书长职能作了相当多的增补。针对冷战的结束给联合国秘书长的职能带来的影响、其表现及后果、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以及人道主义干涉等问题 ,作者进行了深入、独到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