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英国学派中,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取向,即多元主义与社会连带主义.本文主要探讨两者的异同及其本质.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以马丁·怀特的三大思想传统作为自己的理论立场,坚持理性主义的国际社会观、关怀人权等道德价值.然而,它们之间也有很大分歧,主要是两者对国际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国际法有不同认知,即国际社会是以自然法还是实在法为基础;在人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关联的人道主义干涉和西方对第三世界的责任问题上,看法也大相径庭.多元--连带之争实质上探讨的是国际社会的本质、潜能和规模,以及国际社会成员对于规则、规范、价值、制度的分享程度.双方的论争不仅是国际关系理论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而且加深了人们对于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英国学派因国际社会之核心概念与独特三重分析视角确立了自身的话语影响,该学派学者以分析视角及研究重心等差异可分为传统派与新生代。目前学术界对英国学派安全思想的关注不足,认为传统派对安全缺乏论述。本文认为,从安全理论视角来看,传统派拥有丰富且连贯的安全思想。结合国际社会理论,安全的实质是一种秩序,以国家为中心,始终强调传统安全,逐渐兼顾非传统安全。传统派安全思想理论通融的特点使其既保持与当时主要国际安全理论的同步发展又成就自身的和而不同,并对部分欧洲非传统安全理论产生了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3.
莫盛凯 《国际观察》2016,(5):106-121
安全是国际政治的首要关切。随着安全情势的变迁,人道主义干预在以往三个世纪的国际事务中有着从进入到过时并在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中一度消失的经历。冷战后全球安全形势的变化推动了人道主义干预这一该时期国际关系领域最重要的理论思潮与实践的兴起,安全与人权的联结对于理解人道主义干预的复兴至关重要。各种干预理论的提出与同期安全理论的拓展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把握安全概念及其理论研究的演化是理解人道主义干预从理论到现实之全面复兴的中心环节。然而,对安全的人本化改造在复兴了人道主义干预的同时也形成了传统的国家间安全困境外国家安全与人的安全之间新的安全两难。就人道主义干预本身的价值两难而言,这一新的安全困境的形成在于国际维度下的哪些陌生人值得拯救和国内维度下能够容忍本国士兵以何种程度的生命代价去拯救不存在共同体义务的陌生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探讨“人道主义干预”的语义内涵的基础上 ,从法理角度对西方人道主义干预理论分歧的焦点作了基本归纳 ,认为人道主义干预在理论上的争论是在西方文化价值观、国家利益、冲突局势烈度、国际法规范力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 ,围绕着人道主义干预的标准、中立性、政治性、法律性等问题展开 ,在实践上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政治较量 ,提出“人道主义干预”应该遵循秩序与道义平衡的原则 ,必须保障联合国在正当国际干预法律化、规范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在干预主体、方法、目标以及约束机制等方面对非联合国的“人道主义干预”作出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5.
张云 《东南亚纵横》2011,(11):71-74
冷战结束后,区域化"国际社会"的全球发展趋势明显,用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很难诠释和驾驭,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在更广阔的时空观中来观察和分析国际关系的区域化进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东盟则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个案。  相似文献   

6.
当代 ,全球化浪潮正使世界联为一体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忽视别国因素而独立行事。在此背景下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如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世界体系论等从结构、相互依赖和体系的意义上来解释国际关系。新兴的建构主义、女性主义等理论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理解国际关系的不同层面。 2 0 0 0年 ,正在众多理论争鸣于学术界时 ,英国学派新一代学者威斯敏斯特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巴里·布赞和布里斯托尔大学政治学教授理查德·利特尔在其新著《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 :重塑国际关系学》① (以下简称《重塑》)中 ,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发起挑战 ,为我…  相似文献   

7.
由联合国授权的合法的人道主义干涉, 反映了国际社会共同的价值和追求, 顺应了 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然而, 人道主义干涉问题, 必然涉及到维护国家主权与尊重人权的问题。人 道主义干涉在政治主权和道德人权理论上实际是存在着矛盾的, 如何正确分析人道主义干涉在现 实中的合理性及不合理的种种因素, 尤其是对某些大国以“人道主义干涉”为幌子, 行干涉别国内 政之实的做法, 确实值得国际社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1979年日内瓦国际印支难民会议上,英国代表香港承诺作为印支难民的"第一收容港",给予出逃的印支难民以临时的庇护,等待西方国家的再安置。港英政府不折不扣地将这一政策执行了近20年。直到特区政府成立后,才于1998年1月正式取消这一政策。造成越南难民和船民问题滞留香港多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社会层面的因素,也有英国及港英政府方面的原因。越南难民和船民问题,带给香港的最大启示是怎样在人道主义与内部利益冲突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杨成绪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新挑战——国际关系中的“人道主义干预”》一书已在2000年底与广大读者见面。这本书的出版,恰逢我国外交在新世纪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而“人道主义干预”正是挑战之一,因此如何从理论层面剖析这一课题,更多地了解东西方学者对此的学术思索,系统地深化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从而提出在学理、法理及实践上强有力且合乎逻辑的理念和主张,实在是一件急迫而重要的大事。此书的问世,旨在满足这一要求,相信会引起广大国际问题研究者的兴趣。  此书是我所于2000年8月下旬主办…  相似文献   

10.
"阿拉伯之春"的到来重新凸显了西方因反恐需要而一度有所弱化的人道主义干预.但与过去有所不同的是,此次大规模人道主义干预由于蕴涵了浓厚的功利主义动机,从一开始就受到广泛质疑.更为重要的是,新一轮的人道主义干预不仅无助于有关国家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导致国际体系走向碎片化,国际秩序呈现出更加不稳定的变化态势.  相似文献   

11.
英国学派的安全思想经历了四代学者的继承与发展.它重视安全的价值取向研究,强调规则、制度对于安全维持的作用,注意对现实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整体而言,它与英国学派的核心思想--国际社会思想一脉相承,沿着理性主义道路前行,吸收了现实主义与革命主义的合理机理,是三者相互结合的产物.它一方面以独特的研究方式和分析视角丰富了国际安全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某些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2011年以来,中东地区发生政治剧变,西方国家借机对有关国家进行人道主义干预。这种干预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国际干预的新特点,比如,在主要干预国家中,美国从台前走向幕后,英法充当"急先锋";干预方式转向以培植反对派武装为主,塑造"内战式"干预模式;干预方努力谋求干预的合法性,等等。中东地区的新一波国际干预不仅反映了人道主义干预的新特点,也折射出国际关系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进行了梳理,详细分析了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的关系,并用此分析冷战后的中国—东盟关系。本文认为中国—东盟之间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国际社会,主要依据有:两者缺乏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两者关系的机制化程度不高。所以,要改善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至少做到:加强中国与东盟的跨文化交流,真正发挥双边国际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冷战后的民族问题看“人道主义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索沃危机为代表的民族问题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进行的“人道主义干预”①———科索沃战争 ,是 2 0世纪末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未经联合国授权对主权国家的军事入侵表明 ,西方国家鼓吹的“人道主义干预”不仅是一个政治范畴的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法理问题。本文拟从分析冷战后民族问题的表现特征及发展趋向入手 ,探讨以西方式的“人道主义干预”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效果。一、冷战后民族问题的特点从 2 0世纪的百年民族演进过程来看 ,殖民主义统治造成的国际层面的民族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余波尚存 ,帝国霸…  相似文献   

15.
浅议人道主义干预的立法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际伦理上 ,人道主义干预是有其存在意义的 ,但在现实中它却与强权扩张结下不解之缘 ,被称作“潘多拉的盒子”。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困境 ,根源于人道主义干预的制度化缺失。本文针对学界研究的薄弱之处 ,着墨于现行国际法框架下的人道主义干预的立法规制 ;主张将人道主义干预纳入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 ,明确规定单方面人道主义干预的非法性 ,并从原则、实施条件、程序设计三个层次对立法规制进行探讨 ,其中对个别程序作出设计 ;试图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里寻求一条将人道主义干预引向理性与制度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 英国学派如今已成为非主流理论中影响力颇大的一支。随 着英国学派在冷战结束后重新受到国际关系学者的重视, 随着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学科意识”的普 遍增强, 中国学者对英国学派的兴趣开始增长, 并有意识地对其理论特征进行深入探索。作为摆脱 “美国话语霸权”之束缚的成功样板, 英国学派别具一格的发展历程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提 供了丰厚的思想启示, 主要体现在理论定位、发展方向以及“问题意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政治和外交思想。孔子以道义、礼制和信誉为起点,论述了道义、礼制和信誉与国家权力、国际合作和国际和平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内外联系、道义至上以及和平主义的基本特征。孔子主义是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来源,催生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外交准则、持久和平的奋斗目标、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以及和谐世界的外交理想。研究孔子主义有助于建设和发展有中国学派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8.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政治和外交思想。孔子以道义、礼制和信誉为起点,论述了道义、礼制和信誉与国家权力、国际合作和国际和平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内外联系、道义至上以及和平主义的基本特征。孔子主义是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来源,催生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外交准则、持久和平的奋斗目标、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以及和谐世界的外交理想。研究孔子主义有助于建设和发展有中国学派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9.
潘忠岐 《国际观察》2006,22(1):25-32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思想界掀起了一场关于美国未来国家大战略的理论辩论.对于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利益与目标、威胁与挑战、手段与途径等问题,不同学派根据各自对国际政治现实的理解提出了纷繁复杂的理论模式.关于大战略的辩论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辩论,因此,本文从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孤立主义与国际主义、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三个主要视角对各种大战略模式及其论证思路进行了比较分析和逻辑疏理.  相似文献   

20.
从印度洋海啸分析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给人类带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随后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数量上都突破了历史记录。通过对这次国际援助的分析,我们看到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模式还不可能摆脱国际权力政治,依然是一个援助国和受援国之间互相作用的复杂过程。要使国际援助更加符合人道主义的本意,国际社会还需要继续培养合作意识,加强国际协调组织的建立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