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对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变迁进行了分析,并把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变迁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文化革命时期”、未成功的转折时期、对国家思想的探索时期。作者认为,俄罗斯意识形态终会形成,但它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了。  相似文献   

2.
2005年4月25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国际观察》编辑部和《文汇报》海外部联合举办了“颜色革命”与“国际关系”研讨会。与会专家从全球化进程、国际关系体系大变迁的背景和大国关系的角度,对在独联体地区发生的“颜色革命”问题进行了探讨。各位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摘录如下:一、全球化背景与“颜色革命”黄仁伟(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如果把“颜色革命”与东欧地区和中东等地区的类似革命联系起来观察,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两者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其一,它们都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发生的,外…  相似文献   

3.
发展中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个国家群体,在冷战时期被称为第三世界国家,开始的界定是帝国主义阵营为第一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为第二世界。1974年2月,毛泽东对三个世界划分又提出,苏、美为第一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为第三世界,介于两者之间的为第二世界。无疑后一种划分强调了反两霸的思想,政治上的针对性更强。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人们习惯称这些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则是更多地强调了经济、社会和发展。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国际政治中不容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冷战结束以后,对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观点。本文拟对当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它们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地位及作用,以及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提供了世纪之交东南亚华人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作者认为,20世纪后期,是东南亚华人社会发生大变动的时期。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深入发展,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社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会。在不同族群文化与不同族群关系的互动下,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社会将与各主体民族一起,在当地化、多元化的方向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朝贡关系是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发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种主要形式。明朝朝贡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则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它的性质也是不同的。这个变化过程实际上是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演变的缩影。一洪武、建文年间(1368—1402年)是朝贡关系逐步建立的时期,明朝政府在朝贡中实行“例不给价”制度。朝贡关系作为明初统治者羁縻远人,巩固统治的手段,基本上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秩序变革期,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和安全状况出现新的特征和问题。在体系演进的不同阶段,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核心逻辑不同。在运行之初和体系修正时期,制度变迁是核心逻辑,而在霸权护持和体系重构时期,权力政治是核心逻辑。由此,对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解释需要综合考虑权力逻辑和制度逻辑在国际货币体系不同阶段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从制度逻辑而言,国际货币体系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甚至有更加恶化的趋势,主要包括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困局、全球宏观经济失衡与调整不力、汇率波动与失调持续加剧、全球货币治理组织低效等,国际货币制度变迁的“均衡困境”持续存在。同时,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已步入霸权护持期,权力博弈和大国竞争更加显著,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又陷入新困境,即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国美国无意或无力修正体系的根本性问题和解决其结构性矛盾,转而运用多种方略维护美元霸权,但这些霸权方略的反噬效应,使国际货币体系变得更加不稳定和不安全。国际货币制度变迁和权力政治博弈逻辑下的新旧困境交叠,维护国际与国家货币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由此也为相关研究带来一个新的研究议程。  相似文献   

7.
逆全球化风潮与全球化的转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全球化在全球泛滥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分配不公、国家间发展失衡等问题密切相关,其折射出全球化发展历史规律: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的利益和面临的风险不同,其对全球化的态度在不同时期亦存在显著差异;全球化进程既有可逆属性,也有通过变革持续发展的潜质。逆全球化虽使全球化前行阻力加大、风险增多,但亦可被转化为全球化转型的动力,可通过观念更新、机制规范调整、注入新动力以及整顿运行环境等,实现普惠、包容的新型全球化。  相似文献   

8.
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的拉丁美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华社常驻拉美的记者 ,笔者在拉美工作和生活了将近 2 0年。现借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年会的机会 ,对拉美形势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化”与“搭车”———全球化对拉美的影响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个时期以来 ,全球化被看作一柄“双刃剑”是一种最流行的说法 :它既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 ,又是一股难以驾御的破坏力量。在拉美报刊上 ,关于全球化利弊的争论异常激烈。一些人认为 ,全球化将使穷国能搭上工业化国家的“快车” ,可以尽快摆脱不发达 ,在其面前将展现出一条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光明大道。而另一些人则认…  相似文献   

9.
文章借用“重写本”概念解构柬埔寨华文教育的结构变迁历程,将其视作动态层累过程,划分为历史时序层次和社会阶层结构两个层面。文章论证柬埔寨华文教育的内部结构在面对柬埔寨政治体制激烈调整下的转折变迁、化危机为转机的历程,而新转化的华社结构透过华文教育内容的调整进一步回应社区内外对族群身份的新需求。这样的危机转折构成与改变历程也就是重写本的书写过程,书写的内容即为“华性”在不同体制与结构下的新表征。  相似文献   

10.
苏联宪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按不同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及勃列El涅夫时期和戈尔巴乔夫时期。四个时期苏联宪政发展与建设实践启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需要宪政,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并要突出“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俄国占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土地后,急需大量劳动力对该地区进行开发。1864年第一批朝鲜人越过边界来到俄国远东,此后陆续有大批朝鲜人进入远东。他们为远东的开发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特别是善于从事农耕的朝鲜人开垦了大片荒地,促进了远东农业的发展。十月革命前朝鲜人向远东移民的历史可分为两个时期,以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为界,每个时期又可划分为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今,中国的甘地研究经历了近百年的曲折历程。这一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920年代初期至1950年代中期;195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后期;1980年代初期至21世纪。本文从纵向考察与横向剖析相结合、历时追溯与共时探究相兼顾的视角,对中国甘地研究的前两个时期进行了系统探讨,揭示了其演进历程和渊源,基本特征和内容。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与波兰是两个颇具典型意义的转轨国家,二者先后以“休克疗法”启动转轨,却形成了不同的转轨绩效变动曲线。可见,单纯用转轨模式说明不了转轨绩效差异的成因。从转轨的内涵出发,我们认为转轨的特性表现为整体性、自觉性、剧烈性和长期性,是制度演进与制度建构的统一。在这种特殊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变迁的进展不单单表现在制度安排的变化上,它还体现为制度环境的建设,受制于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的耦合程度,即新的制度结构的组合行为能力。因此,在转轨绩效的动态变化背后,实际上有三个主要变量,即社会经济状况、制度安排、制度环境。它们自身的演进规律与不同的改革措施相结合,决定了各个时期三者的单独状态特别是彼此的关系,进而决定着转轨绩效。  相似文献   

14.
普京时期俄罗斯经济走势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对俄罗斯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必须考虑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俄罗斯经济转轨陷入制度变迁的非效率制度均衡状态,是俄罗斯前10年经济陷入转轨性危机,并长期衰退的根本原因.普京时期,俄罗斯逐渐具备了一系列摆脱经济转轨非效率制度均衡困境的条件,从而使俄罗斯有可能走出制度变迁的非效率制度结构均衡困境.世纪之交俄罗斯经济的增长既是俄罗斯制度结构演变向效率方向转化的标志,也为制度变迁提供了更为宽松和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尽管俄罗斯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制度结构的逐步优化使我们有理由对俄罗斯的经济前景抱更加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域外各国对当代南海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大致经历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达成前的早期阶段、DOC达成至“南海仲裁案”之间的阶段和中美竞争加剧后的新发展时期这3个阶段。在早期阶段,域外大国学界和智库虽然也对南海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但其立场和态度总体上是对中国有利的。第二阶段后期特别是中美竞争加剧后,其研究成果体现的对待南海问题的立场和态度逐渐多元化,研究方法也日益多元化,研究领域逐渐由传统领域向非传统领域扩展。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中对中国不利的结论和声音逐渐增多,这使得中国在国际舆论斗争和南海维权斗争中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上述变化受到各国研究人员代际更替、国际海洋法新发展和国际格局变迁的多重影响,但根本原因则是国际格局变迁及相关国家对本国利益的自我选择。中国应充分认识到国际规则和国际法的工具性作用,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域外各国在南海问题各领域研究取向的变化,坚决反对歪曲或有选择地援引国际法来“抹黑”中国的行为;同时又要保持战略自信和战略耐心,努力加强和深化对国际法、国际政治和历史等不同学科交叉互融的研究,提高阐释运用国际法的能力,援引恰当的条款来维护中国的正当海洋权...  相似文献   

16.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 ,学术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 ,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阻力。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全球多边经贸规则及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 ,使我们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区域化阻碍全球化的观点缺乏充分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促进制度变迁的动力除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股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力量之外,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及199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也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变迁。本文探析经济全球化下东南亚国家经济制度改革与变迁的诱因,并以新加坡和菲律宾的贸易体制改革与变迁为研究案例,勾勒东南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变迁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中亚伊斯兰复兴、世俗化和全球化、中亚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变迁三个角度考察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产生的根源。中亚伊斯兰教的发展存在"文化断层",导致中亚伊斯兰文化发展缓慢、接受外部伊斯兰世界影响滞后。中亚伊斯兰复兴对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产生有重要促进作用,推动中亚伊斯兰教发生量变与质变,令伊斯兰激进思想向极端思想演变、原教旨主义组织向极端组织演变。世俗化、全球化对中亚传统伊斯兰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文化全球化"引发出的世俗力量与宗教力量的冲突,成为宗教极端思想、宗教极端势力产生的重要原因。中亚国家独立后,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进入解体和重构时期,无论在价值观方面,还是伊斯兰信仰方面都出现了思想裂痕,让宗教极端主义有机可乘,得以内外结合、滋生。  相似文献   

19.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否认的客观现实和发展潮流。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当然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的入世,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法制发展的关系,揭示世界法制发展的总体趋势,提出全球化时代中国法制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对我国的法制建设有所裨益。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与世界法制发展按照目前多数学者的观点,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  相似文献   

20.
贝·布托和乔治·布什分别就任巴、美总理和总统前,巴基斯坦和美国的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54年至1965年的“最密切的盟友”阶段,1965至1979年的“冷漠”时期,1979年底苏军入侵阿富汗后,巴美关系开辟了重新友好的“新篇章”。和巴中关系相比,巴美关系是不稳定的。本文在回顾巴美关系的起伏变化时将着重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军事和经济援助量随两国关系的冷热不同而增减,人们从本文的叙述中自然会看出美援的某一个特点。本文涉及到美国全球战略的变化以及美中、中印、美苏、美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