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都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汲取了我国古代和西方文明的精华,依据马克思主义人本原理,在"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在刑法学中主要是通过人性、人道、人权及其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的,总的来说就是刑法应当立足于人性,以人权保障为价值追求之一,以人道为其要求,三者有机结合,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人性、人道、人权是刑法善性发展最为根本的三个要素,人性是刑法"善"的基础,人道是人性的必然要求,而人权是人性与人道的现代化发展在刑法上的体现。本文分为人性、人道、人权三篇,逐一分析了人性、人道、人权的内涵及其与刑法的联系,进而提出了我国现行刑法在这三个方面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性是刑法的基础,人道是刑法的命脉,人权是刑法的价值追求,人性、人道、人权三位一体共同构筑了我国刑法的光辉大厦。本文对人性、人道、人权问题逐一展开了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推动刑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价值判断与选择,刑事立法也不例外。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不同的社会效果,而理性的价值观则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正面作用。现代刑法基于古代和封建社会刑法惨无人道的教训,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其基本内容是刑法的人性、人道、人权。本文从价值选择的角度,对刑法人性、人道、人权做一浅显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代刑法学理论背后,支持其发展的实际上是人性、人道、人权的思想。本文指出尊重人性、提倡人道、保障人权不仅是刑法理论的发展的动力,也是指导刑法规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人性是刑法的基础;人道是刑法的命脉;人权是刑法的价值追求。人性、人道、人权三者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是理性主义在刑法里的彰显。本文从我国刑法的现状出发,论述了人性在我国刑法里的部分缺失、人权的刑法保障问题。对于人道问题,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刑罚人道主义的价值蕴涵。  相似文献   

7.
刑法的作用和表现形式使其在大众甚至司法人员的眼中成为一种不近人情的严厉惩罚,但是从刑法立法理念的角度来考量刑法的根基和各项原则会发现,刑法的制定和适用都应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刑法本质的误解无疑会造成刑法适用的偏差,本文从刑法的理论根基解释刑法对人性、人道、人权的体现,并对刑法的基本原则从人性、人道、人权角度进行考量,以明确刑法的立法和司法应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8.
陈雅丽 《行政与法》2007,3(11):32-34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执法与公民的利益有着最直接、最经常、最广泛的联系。在执法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具体体现在:执法应合乎人性、体现人道、彰显人文关怀、以保障和实现人权为终极目的。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法原则,必须加强对具体执法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赵拓 《法制与社会》2014,(11):26-27
人之为人,异于禽兽者,盖因其辨是非、懂善恶、明良莠、知羞耻。人类建构了刑法的科学大厦,并将人性、人道、人权的理念灌注其中。因此,三人不仅是我国刑法中之应有内涵,而且为普世价值所追求。人性、人道、人权与自由、平等、博爱相互辉映。探寻并在刑法中重视"三人",不仅是我国刑法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也是融合于普世价值,建设法制国家的应有之举。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于从一元社会向二元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二元社会的确立势必导致政治刑法向市民刑法的转变,而在市民刑法的构建进程中对人权的保障和制度设计、刑法的人道主义原则确立以及刑法对人性的关怀等核心问题均无法回避,本文试图对人权、人道和人性的本体作简要探讨,对现存政治刑法对人权、人道、人性的漠视进行批判,进而对回归市民刑法后人权保障、人道主义、人性关怀等命题在市民刑法的视野中进行梳理,从而确立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市民刑法。  相似文献   

11.
刑法作为一种不得已而又必要的恶,必须谨慎适用,避免任何可能的滥用,否则将会使个人与社会两受其害。人性、人道和人权作为刑法大厦的三个根基,决定了刑法必须尊重人性、提倡人道与保障人权,才能树立起人们对它的信仰,从而充分发挥刑法的惩罚和保护作用,使刑法更好地以自身之"恶"去实现其追求的社会之善。  相似文献   

12.
人权的概念虽然产生于西方 ,但人权的思想并不是西方的专利。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权观念 ,这些观念与西方的人权观念可谓殊途同归。自由观是人权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的自由观更强调个人自由和社会利益的协调 ,这种自由正是现代人权观的应有之义。善恶论是人权的人性基础 ,中西方的人性论在本原上都以性善论为基础 ,但西方的性善论在近代被启蒙学者颠覆 ,促成了法治 ,进而弘扬了人权 ,而中国的性善论始终未被颠覆 ,进而无法形成法治 ,人权观念没有变成人权现实。理性观是人权的文化基础 ,这在西方表现为自然法 ,中国古代也有自然法 ,中国的自然法在抽象层面上表现为“道” ,在现实层面上表现为“乐”。“道”中包含了大量的现代的人权观念 ,“乐”所营造的氛围催生了人权观念  相似文献   

13.
肖金明 《法学论坛》2006,21(6):11-17
由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思想衍生的法治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建立中国特色的以权力制约与权力统合为内容的分权体制,不断提升执政党的民主能力和法治能力;必须贯彻人本思想、民本精神,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人民参与,使权力“属于人民、通过人民、为了人民”;必须以宪政与人权为核心价值,改造国家精神和政治价值观,建立和完善全面的权力制约体系,建设有限政府;必须将公平正义视为立法和制度的首要价值,为法制注入人性、人道和人权精神,通过公正司法维护社会正义;必须强化法治思维,将人权和正义价值作为政治社会稳定的内涵,以贯彻法治、保障人权和维护正义为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必须构建以正义和良知为基本内涵的政法文化。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监狱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之一,一定要响应十六大号召,坚持以政治文明建设为契机与动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加快监狱现行司法体制改革力度,树立“以人为本”的治警育警观,继续深化“三公开”制度,建立和完善民主与监督机制,凸显“人性、人道、人权”行刑理念,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积极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我国国情为基点,通过横向、纵向两条主线,从人性、人权、人道三个不同的视角,对我国刑法"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索。纵观刑法学的发展历程和横观刑法学的理论,无论刑法学的价值理性如何变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亘古不变。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上,刑法是以严刑峻罚的狰狞面目出现的,它最初的出现主要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就是一种限制臣民自由和权利的驭民之术,是血腥的"刀把子"。但是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在呼吁刑法的宽缓化,目的就是在用人类的温情去稀释刑法的冷酷,去更好地用刑法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而我们要想更好地做到这些,就应该深入地研究人性、人道、人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传统刑法与以人为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绍先 《现代法学》2005,27(4):67-73
“以人为本”含有人道主义、人本精神、人性、人权的丰富内容。“以人为本”的说法最早出自先秦法家管仲之口,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在历代刑法思想、刑法制度,以及刑法条文中都有深刻的反映和具体的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8.
宪政以保障人权为使命,以人的自由为基本价值,宪政之下的刑事诉讼制度是为了有效地保障人权.确定个体利益优先即被告人利益优先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刑事诉讼走向公正文明的重要举措,是宪政制约的根本要求.构建和谐社会与宪政共和的精神追求一脉相承,在和谐社会,人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敬.在刑事诉讼践行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人性和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9.
<正> 1992年1月13日,北京大学法律系举行了法理学博士生夏勇的毕业论文答辩会。夏勇的论文题目是《人权概念起源初论》,约14万字,探讨了权利现象与权利概念、古代人权萌芽、近代人权概念的产生。在该文里,作者提出并初步论证了以下观点: 1.人权概念主要由哲学上的人道概念和法学上的权利概念构成。离开人道概念来谈人权,就会把人权囿于法定权利;离开权利概念来谈人权,就会流于空泛的人道主义。作为人权概念构成要素的人道概念和权利概念都是特定意义上的。人权概念的产生过程也就是这两个要素的产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逮捕与人权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逮捕的特殊性和人权的重要性决定,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逮捕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保障人权,然而却是以限制或剥夺具体人的基本人权为条件的;从对被害人人权和社会制度角度讲,需要而且离不开逮捕,从被告人人权保障角度讲,要控制和慎用逮捕。二者统一于社会的共同道德和法律基础。尊重人权是人道的,正确地适用逮捕同样是人道的。尤其应当注意对被逮捕者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