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789年由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自由权利宪章,即<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宣言反映了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则,以自由、平等为核心全面地阐发了公民的政治权利,民事权利以及社会权利.其所确立的人民主权原则、同等权利原则、分权原则、权利保障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等重要原则,成为完政主义理论的核心.本文在探讨<人权宣言>理论渊源的基础上,浅析<人权宣言>对法国大革命后东西方社会的影响,揭示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辉辉 《河北法学》2001,19(6):53-57
在民事诉讼中,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是一个宪法原则,不宜作为基本原则加以规定。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应当更名为平等原则,以便完整、准确体现这一原则的涵义。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只是平等原则的内容之一,不能作为独立的基本原则。论述民事诉讼平等原则的立法定位、确立根据和完整内涵,并对这一原则的完善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李秀梅 《法制与社会》2011,(18):295-295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一项基本的法律价值,有明确的含义和基本的内容。在理解这一原则时,应当将其与“同等”、“事实平等”区别开来,并注意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差别、法律适用平等和立法平等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物权法》的一个最大的亮点是明确规定了物权平等保护的原则。即给予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的物权以同等的法律保护。这一原则的规定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社会公平和正义,解决了社会矛盾,体现了民主、法治精神,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5.
同案同判的宪政意义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建军 《中国法学》2003,(3):133-142
同案同判应当是法律适用平等原则的体现。但本文对 1 1 0 7个案件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应然的平等原则以及法律规范本身并不能成为同等法律适用对象之间的唯一等价物 ,仅仅根据某种情况适用了某个法律规范 ,并不能确切地预见同等情况也一定会适用同一法律规范。为此 ,本文提出了解决同案异判问题的两个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司法实现宪法社会权——对各国宪法判例的透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社会权是与自由权同等重要的宪法权利,认为社会权不能通过司法实现的理论争辩早已被社会权的司法实践抛至脑后。透视世界各国宪法判例,可以清晰观察到社会权救济以三种方式走向司法化,即视社会权为公法权利的直接司法救济、通过适用正当程序和平等保护规范的间接司法救济和视社会权为国家政策指导原则的间接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7.
曹宇 《河北法学》2012,(10):182-188
我国债权平等理论中,绝对化的全部债权平等说,限缩化的普通债权平等说亦或模糊化的多数债权平等说,都没有全面地把握债权平等的实质要义。以财产不足以清偿标准为适用界线,以相同债权同等受偿为基本内容的债权平等理论重释,更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债权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8.
平等包括事实上的平等和法律上的平等,前者主要指包括物质财产(动产和不动产)在内的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间的平等分配,后者主要指法律在形式上的调整功能——即"严格的形式平等原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物权法上平等保护原则只能是严格的形式平等原则,物权法对形式平等原则的贯彻有利于打破以政策、命令等形式对社会成员间的财产流通和资源配置所设置的不平等障碍,并通过对"法律上之平等预期"——这一法律重要功能的维护,构建起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基石。物权法在维护形式平等原则的同时,不具备追究财产来源的合法化和重新设立新的分配制度的功能,因此,从私人财产原始起点的正当性立场以及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角度,对物权法提出的责难,是对物权法功能的误读。  相似文献   

9.
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是平等原则发展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平等原则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社会所标榜的社会规则,究其原因在于平等原则所具有的社会正义性特质。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的正义性矫正,从禁止不合理分类到合理差别待遇的正义性追求,平等原则透视出制度正义的原理并为当前社会救助制度提供了正当性的说理。  相似文献   

10.
安玉萍 《河北法学》2000,(2):135-137
服务标记,在我国商标法中具有和商品商标同等的法律地位,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但这种形式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事实上的平等。并且从保护商标的相关法律中也难以得到相同的结论,从而导致服务标记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因而,如何加强和完善对服务标记的法律保护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1.
社会权司法救济之宪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向和 《现代法学》2005,27(5):9-15
社会权是与自由权同等重要的宪法权利。透视各国宪政实践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社会权宪法化及其救济司法化的趋势业已形成,并以三种方式呈现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是宪法明确规定社会权,并视之为主观权利予以直接司法救济;二是宪法没有明确规定社会权,但确立了司法审查,通过适用正当程序和平等保护原则予以间接司法救济;三是宪法规定社会权作为国家政策指导原则,且视之为客观权利予以间接司法救济。很明显,社会权具有一定范围和程度的可诉性。  相似文献   

12.
公平原则是法律正义价值的根本体现和一般法律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我们今天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法律的公平原则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平等原则(形式公平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社会公平原则;环境公平原则.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原则,主要依靠法律机制,发挥法治的整体功能和作用.在我国现阶段,法治的应当突显环节是社会公平原则和环境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13.
诉讼永恒的生命基础在于其公正性,而诉讼平等,作为与诉讼公正同等重要的概念之一,则被视为实现诉讼公正的必由之途或形式标志。文章在界定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内涵之后,讨论了与诉讼平等相关的两个问题:诉讼中立与实质平等。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诉讼立法中有违诉讼平等的几项缺失,如被告人答辩无限制性规定等。最后提出了改进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平等是公平和正义的基础。一个缺乏平等的社会,必然有失公平和正义。如今平等已经被各国普遍公认为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和首要价值,并相继在各国宪法、法律以及国际公约中得到确认和遵奉。我国也不例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原则的确立,为各类主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平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保障,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下位部门法贯彻平等原则却有失偏颇,如刑法对不同所有制主体的平等保护问题即属典型,亟待引起重视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性别建构在其理论提出之初,只是在哲学层面上作性别平等的探讨,而后女权主义法学流派形成,则带着一定的政治目的将社会性别建构进一步运用到国家法律实践中。本文注重从哲学理论出发探讨性别平等,再以性别平等为基础推及婚姻性别基础,主张在婚姻性别基础中应消除对同性缔结婚姻的排斥,从道德及立法上给予同性婚姻与异性婚姻同等的社会保护和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6.
祝捷 《法学评论》2015,(3):107-115
随着大陆居民赴台多元化、便利化和常态化,大陆居民在台权利保障问题日渐突出。大陆居民在台权利保障之症结,在于大陆居民能否适用平等原则,获得与台湾居民同等之权利保障。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在此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大陆居民在台权利保障的解释,先后形成了"区别对待"准则和"平等对待"准则。从平等原则检视此两项对待大陆居民的准则,有助于剖析两准则在法技术上的证立逻辑,也有助于探索大陆居民在台保障其自身权利的法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7.
平等一直为学者所关注,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乃历史的重大进步,但正面落实平等的"肯定性行动"却引起负面的后果:反向歧视以及保护性歧视。少数人保护性隔离的法律不仅引起社会的反感,也受到被保护者的批评。因此,特别立法不是主张平等保护的立法者一相情愿的行为,在宪法上正确理解平等原则与平等权、系统保护平等权的相关主体则是首要的,当然,平等是否真正实现还需要多方面综合评价以及回到实践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8.
平等与自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两者构成了一对矛盾统一体,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是近代以来法律哲学的难题。卢梭关爱自由,同时他坚信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为了保障自由,他设计了独特的社会契约论,使公民负有服从公意、服从法律的同等义务并使其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公意论以自由保障为目的,却可能以专制或者多数的暴政为结局。卢梭平等理论的得失构成了19世纪及其以后民主、自由与平等理论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9.
法哲学领域内,社会平等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1)基本人权的完全平等,(2)非基本权利的比例平等,(3)法律适当照顾弱者的利益。平等原则是权利平等在民事法律中的原则性规定,是民法中最基础最本原的原则。就民事法律而言,平等原则更多的表现为对物权的平等保护,合同关系的对价性和侵权法上对弱者利益的偏爱。  相似文献   

20.
平等原则:宪法原则还是民法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平等规定在民法典、民法教科书、宪法、宪法教科书中出现频度的考察,提出了平等原则到底是民法原则还是宪法原则的问题,分析了平等观和平等的类型,得出了平等原则属于宪法,民法中的平等规定都属于不得歧视的命令的结论;接着分析了西方民法不规定平等原则的两大原因在于社会治理的需要和对贫富差别之完全消除的无能为力;进而分析了中国现有主要民事立法中的平等规定,认为它们主要致力于男女平等,忽略长幼平等;最后得出了我国《民法通则》第10条属于错误规定,应予删除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