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起荣 《天津人大》2013,(12):43-43
学习,人人需要、西汉刘向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这位古人把学习比作太阳、阳光和烛光,既形象又贴切,实在妙极了。人都是学而知之,并非生而知之,连人称至圣的孔子都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相似文献   

2.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99,载本刊2006年第2期)100·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注南容,孔子弟子南宫适,字子容。“白圭”:代表《诗经·大雅·抑》篇中的两句诗———“白圭之玷(diàn,白玉上的斑点),尚可磨也;斯言之玷(转喻污点),不可为也(无法消除掉)”。“子”,这里指女儿。译南容反复诵读“白圭”诗句,孔子便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按孔子赞成为人、治学都要牢记不苟言妄言,做到对己对人负责。“白圭”诗句确实好,那些“玩”学问而不是“做”学问的公子哥儿派头的“学者”不妨学学南容,“三复”之,警醒之。101·…  相似文献   

3.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146,载本刊2007年第6期) <季氏>篇 147.孔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相似文献   

4.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41,载本刊2004年第5期)42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注 宁武子,卫国大夫宁俞。两个“知”字皆同“智”。译 孔子说:“宁武子,国家政治昌明,就(显得)聪明;国家政治混乱,就装作糊涂(不公开发表意见)。他的聪明是可以达到的,他的糊涂是(别人)不容易比得上的。”按 孔子是主张用学问、智慧实现政治抱负的,无论邦有道、邦无道都应如此。但这里他似乎羡慕宁武子依个人安危取舍智愚的态度,反映了他当时一身学问难有用武之地的无奈和苦衷。(参见36)(素来有…  相似文献   

5.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79,载本刊2005年第5期)80.达巷党人日:“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注“达巷党”:“巷党”即里巷,(《译注》第93页)“达”是里巷的名称。“执”,从事(于)。译达巷党有人说  相似文献   

6.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15,载本刊2004年第1期)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注 “攻”,攻击,尖锐地批判。“异端”,异乎寻常的意见、主张,在传统的理解中主要指与主流思想的基本立场有分歧的观点、理论和学说;而按孔子的说法,“异端”就是谬说。“已”,止息,消失。董仲舒有“诗无达诂”之说,刘向又有“诗无通故”之说,看来《论语》的训读也有大异其趣的情形。据《译注》介绍,不少学者把“攻”字解释为“治学”之“治”,那么“也已”也就成了句末肯定语气词。(见该书第20页)译 (由于注释不同,行文分为两种。)(1)…  相似文献   

7.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120,载本刊2007年第2期)121·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注“成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hé)。“知”,同“智”。公绰,孟公绰,鲁国大夫。卞庄子,鲁国人。“要”:“约”的假借字,意即穷困。(据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译子路问什么是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洁身克己,卞庄子那样的勇…  相似文献   

8.
羽戈 《同舟共进》2021,(4):14-17
【读书不二之法】俗云“文无定法”,读书亦然。选择哪种读书方法,首先取决于读书人的资质。如孔子所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而知之,出自天赐,可望而不可即,不在谈论之列。以下如“学而知之”“困而学之”等——此处之“学”,权且简化为读书——依然有高下之分,有人可一心二用或多用,同时读好几本书,有人则分心乏术,只能一本一本来苦读;有人可一目十行,一日数本,有人只能一行一行来推进。要言之,聪明人有聪明人的读书法,笨人有笨人的读书法,听人传授读书经验之前,最好能确认自己究竟长于什么,短于什么。  相似文献   

9.
刘剑康 《湖湘论坛》2010,23(4):62-63,74
<正>名,即通过准确的用词来正确地表达一定的概念。正名作为孔子的学术方法,带有肩负学术任务的使命,是要通过对国家生活中礼法制度和名分等级的正确表达,以解决社会政治和伦理关系中的问题,要求人们谨言不苟。孔子热爱古代文化,在学术方法上有"好古"唯实的一面;而为了充实其学,则以"敏求"的方法来吸纳各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不耻而下问",且"学无常师"。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辩证法——谈培养性格美怎样培养性格美呢?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这方面很懂得一些辩证法。这里,我想介绍他的两个小故事: 有一次,孔子在鲁桓公庙里看到座位上摆着欹器(古代盛酒的一种祭器,倾斜易覆),就说:“我听说这种器具,当它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了一半水的时候就变正了,装满了水就会倾覆。”子路问道:“盛满后有没有办法使它不倾覆呢?”孔子答道:“绝顶聪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