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许婧 《中国人大》2012,(5):26-26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实现4%后,应该用在推进教育重点、薄弱环节,还要能用出效益。 “要巩固基础教育,近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已很全面,但全面的背后是不均衡”,顾海良称,国家的一些其他类型教育,比如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要投入。  相似文献   

2.
李其原  刘长江 《求索》2013,(3):35-37
选用2011年各省市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三十一个省的创新水平进行综合评分,然后通过构建计量模型,研究我国三十一个省份的创新水平与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创新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和东北部三大区域,而这三大区域创新水平的差距在统计上不显著;财政性教育支出与区域创新水平有正相关关系,但财政性教育支出对区域创新水平的推动作用有待加强。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要平衡教育投资在各区域间的分配,更好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3.
武少芩 《求索》2011,(8):12-14
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真实水平应该从公共投资所产生的直接物质(人力)实体来衡量。文章选取代表基本建设支出和教育事业支出以及卫生事业支出的实际产出,分析地方政府的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对分税制以来各省级单位面板数据进行主成分回归、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检验,得出教育、卫生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本文用公路建设来代表)这几项公共投资的直接结果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该结论引发我们思考公共投资到底是通过哪些间接途径而与经济增长发生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陈涛 《思想战线》2013,(Z1):108-109
扩大内需是我国当前发展经济的重大措施之一,而教育支出在家庭消费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居民其他商品消费;利用实证检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情况,可以发现,增加教育经费对扩大内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平:教育发展的关键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情况的报告时表示,2010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6%,2011年这一支出比2010年预算执行数增长14.6%。“确保2012年如期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为确保落实这一目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长期束缚教育发展的经费不足问题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6.
费宇  李晓鹏 《思想战线》2006,32(4):110-116
从各地教育支出需求出发,采用因素法构建地方政府教育标准财政支出测算方法,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各地区教育标准支出的情况,提出的测算方法的试算结果与实际支出值的比较说明该测算方法是客观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政府行为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路径为视角,探究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城镇化过程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增加农业支出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积极意义,但是,地方政府利益最大化的投资拉动模式不利于城乡均衡发展。目前,地方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过程进一步恶化了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地方政府行为与城镇化的交互影响对农民增收更为不利。  相似文献   

8.
王萍 《中国人大》2013,(4):34-35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中国教育的新起点。一个历时19年的梦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在2012年编入财政预算,并有望如期实现。国家对教育真金白银的投入保障,映射出国家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也昭示着国家推进  相似文献   

9.
9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要求继续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公租房建设,加快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会议研究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一是中央继续增加资金补助,地方也要增加财政性资金投入,并加大省级统筹力度。公共预算支出安排不足的地区,要提高土地出让收益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安排比重。  相似文献   

10.
视点     
《今日浙江》2010,(6):5-5
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将达到GDP的4% 近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将采取增强公共财政有效财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大力筹措其他财政性教育资金、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等措施,努力在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4%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历史决定论的理解模式、历史主体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历史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混同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被遮蔽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主体性和马克思主义主体的历史性之间是一种逻辑互动的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力量源泉,而后者则是彰显前者的基础和保障;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体有三种存在样态.即知性存在样态、意义存在样态和实残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出台,标志着“行政三分制”这一新型行政管理模式的付诸实践。行政三分制在彰显其制度创新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行政法治契舍的难题,而这则关系到行政体制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贪污犯罪数额的大小,是惩治贪污犯罪的主要依据。在共同犯罪中,犯罪行为人贪污数额的认定相当复杂,既有共同贪污的数额,又有各人分赃所得的数额,还有因贪污的停止形态而未实际获取财产等情形。关于共同贪污犯罪行为人数额的认定,理论界存在着“分赃数额说”、“参与数额说”和“犯罪总额说”等不同的学说。笔者更倾向于“犯罪总额说”。  相似文献   

14.
论业主委员会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主委员会是城市住房私有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制度支撑.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居民委员会、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业主之间利益关系复杂,现行法律法规对有关规定的不完善,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失当,业主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业主委员会在筹备设立和实际运行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问题.我国应尽快出台<业主委员会法>,明确规定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规范业主委员会各项基本制度;并且进一步调整完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与业主自治的关系,在物权法中明确居民的房屋物权;健全行政程序的有关制度.  相似文献   

15.
所有人抵押是指所有人于自己所有物上存在的抵押权 ,是一种特殊的抵押权。确立所有人抵押制度可以防止后次序抵押权人获取不当得利 ,保护抵押物所有人的利益 ,有利于所有人进行融资 ,节省交易手续和费用 ,促进商品流通。我国《担保法》没有规定所有人抵押 ,可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做法 ,从所有人抵押的思路选择、成立、变动等方面入手对此制度作出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茂名市电白区中学生对传统类毒品的认知程度较高,对常见的合成类毒品有一定的了解,对伪装类毒品认知较低;当地学校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频率不高,方法缺乏创新,体系不健全等。对此,应加强对伪装类、液态类毒品的宣传;在宣传方式上要注意创新,应结合青少年规律特点,构建信息传播新平台;学校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阶段各种合法职业劳动者的劳动都创造价值。这里的价值是指凝结在社会产品、服务 (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 )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体现劳动者对社会财富 (物质的、精神的 )增长乃至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在新时代 ,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作进一步的扩展是必要的。一种劳动只要它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或环节 ,那么 ,无论它的直接成果是否成为商品 ,都是创造价值的。在我国现阶段 ,政府作为国家机器的职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 ,更多地从阶级统治转向发展经济 ,它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作用不可或缺且十分巨大 ,因而也是创造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不作为犯罪是我国刑事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作为犯罪一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研究不作为犯罪,首先要明确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问题,它包括四个方面: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以及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除此之外,道德义务不应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相似文献   

19.
监狱罪犯离监探亲是法律规定的一项有利于监狱罪犯再社会化的刑事政策,专门系统地探讨这个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现行离监狱探亲制度在《监狱法》、司法部规定和监狱实践三个层面均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在对策方面,基于对监狱离监探亲决定权的行政执法权属性分析,从法律上赋予罪犯法定离监探亲权,要从《监狱法》及司法部的规定上加以完善,还要解决监狱办理上面临的实际困难,以促使这项制度得到常态化落实,促进罪犯改造和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论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事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法条和司法解释内容规定的不明确性和不完整性,需要对虚假诉讼罪中"捏造事实"的含义进行进一步解释。虚假诉讼罪是单一行为犯,利用他人捏造的事实提起诉讼的,也构成虚假诉讼罪。篡改部分民事法律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也属于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成立虚假诉讼罪。虚假诉讼罪的行为方式不包括不作为,隐瞒他人已经偿还债务的事实依然进行民事诉讼的,是积极地虚构事实,理应认定为"捏造事实"。若捏造的事实不会影响法院的公正裁决,不能定性为虚假诉讼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